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论文排版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语文论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探究(二)
除了放低背诵要求外,其它的一些教学要求也可适当放低。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极差,一个最为普遍的原因就是对古汉语知识积累较少,所以对高中生的文言文教学,应注重重点字、词、句的理解,这才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根本所在,至于对课文中隐含的深意,只能让他们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力去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哪怕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进步,因为高中生并不是笨,他们缺乏的往往是兴趣和信心。
二、教给学习方法,提高参与能力。
高中生基础较差,在学习方法上,教师应该更注重指导。否则学生只知死记硬背文言的知识,在自读时却无从下手,障碍重重,自然对文言文“敬而远之”。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西方也有句名言:“掌握了正确优良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得益,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1、教给积累知识的方法 积累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本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首先,整理归纳。对每篇课文中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都必须整理归纳,但对每课的整理归纳不局限于本篇,既要结合以前学过的意义,又要随着新课的学习不断地丰富,并要求学生运用表格的形式,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成语、名句及虚词等进行归纳整理。其次,联系比较。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我在一次复习课上列举了一系列动词:之、至、致、往、如、造、适、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进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我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好,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拨、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2、教给推断语意的方法 参与文言文的学习,扫除字词障碍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意思。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引导学生抓规律,总结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①借助字声,推断字义。在文言文中,通假字不少,尤以先秦文章为多。它们大多是同音,近音相通,故可以借助字声,推断字义。如“旦曰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借助“蚤”与“早”字声相同,字义相通,整个句子意思就可以理解了。
②凭借词的结构,猜度词义。古代汉语构词的规律,是有章可循的。循其法则可推测词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这里的“存亡”是反义并列词组,“存”与“亡”反义并列,所以,“存”有“生存”义。又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中的“破灭”是同义并列词组,“破”就是“灭”,“灭”就是“破”,都有“灭亡”之义。
③根据互文,推断词义。互文多正义,这是古文的一条规律。比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殚”与“竭”是互文,又是同义,都有“用尽”的意思。又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能水”二字是偏正结构,意为“能游水”或“善于游水”,上文的“利足”也应是偏正结构,“利”即“便”,即“善于、擅长”的意思;“足”作动词,即“走路”。译过来,就是“善于走路”。
④根据对文,推断词义。对文多反义,这是古文的又一条规律。比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终日”与“须臾”相对,“终日”表时间长,可推知“须臾”表时间短。
⑤辨析词性,推测词义。古汉语里,词性多变,活用现象较为普遍。随着词性的改变,词义也随之变化。所以我们解释字词含义,必先辨其词性,然后才能推断其义。比如,“上胡不法先生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这里有三个“法”字。第一个“法”之前,是副词“不”,所以是动词,有“效法”义;第二个“法”,是一个动词“法”的宾语,是名词,有“法规”义;第三个“法”,在能愿动词“得”之后,并与之结合很紧,也是动词,也有“效法”义。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总之,在职高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王远友.借用古乐学文言.中学语文教学,2006,(3)
2、廖信文.后进生的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教学月刊,2005,(1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
/2/2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浅谈教师审美能力对深化语文教学..
下一篇
:
开辟语文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高中
文言文
教学
中学生
学习
兴趣
激发
探究
2011-09-07 23:04:33【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政治工作
营销论文
医药医学类
生物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学专业
语文论文
焊工钳工技师论文
数学论文
建筑论文
食品论文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格式
英语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论文
数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专业
心理学专业
学前教育
其他硕士毕业论文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MB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