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君的让中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
摘要: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现状,解释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以及主体参与意识的实现方法。并举例说明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主体意识;主体参与意识;主体性 一.引言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由于我国人才选拔方式的局限性,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授,而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了限制,产生了所谓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为了突破这一教学瓶颈,“新课程改革”被提出,它旨在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被高度重视。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大量资料,就目前普遍的课堂教学现状,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实现作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的理论更趋于完整。 二.普遍的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的,以“高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使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满堂灌,学生默默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了大量的知识,可至于学生真正接受并理解、消化了多少,却不得而知了。这个本应摒弃的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却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中。 三.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随着传统教学的弊端的不断突现,新课程改革的口号被提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随之出台。在《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思想和升学取向的狭隘的课程定位,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学校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必须要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经过个性内化才能实现。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实施课堂德育,关注学生主体特征 如果要加强德育过程中的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关注学生主体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去推动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有需要了,有需要了才会花心思想如何把事情真正做好,真正做出花样来。其次,要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就是德育的最终目标。因为德育工作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融入学生自我的情感,并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才是有效果的,有实际意义的德育。 3.2 改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人自觉能动的活动而获得和创设的。学校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和弘扬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阵地。 3.2.1 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 目标给人以方向,是人进行主动探知的驱动力,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是要树立目标 3.2.2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激发主体探究 在遵守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挖掘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增加,改进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可以采用这样的例题来讲解:你喜欢吃面吗?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几次,就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许多很细的面条,如图所示: 这样捏合到第 次后就可拉出128根面条。 本题的背景来自日常生活,是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但问题的解决,却需要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将问题的解决准备定位在“”的数字模式上,这是一个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数学化”过程。 它考察了“一数学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考察了“数,符号及其它数学对象的运算能力”,同时体现了数学模式的和谐之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听课。 3.2.3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不要让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创设情境气氛,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会知识,使课堂由灌输知识的场所变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场所。 例如:初二《几何》课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点中,在讲授黄金分割点的应用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大热天开空调应调在什么温度最佳?报幕员应站在舞台的什么地方报幕最佳?为什么模特看上去身材很好,体型很美?……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黄金分割这一数学上神奇的数字已经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2.4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改善评价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却不容易保持,所以要改变以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改变以往总结性的评价,改变以往的鉴定性评价,开展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很多老师都有感触,即使是简单的一句“你真行,你真棒”都会令学生兴奋不已。这对于学生逐步建立课堂的主体性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3.3 设置情景教学,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眼、耳、感官、思维各器官的注意力,刺激学生认知思维和情感投入,有助于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例如:模拟活动:“争当小小粉刷匠” 要求:将教室的墙壁用一种涂料粉刷两层。最后看谁的方案合理。 准备:测量并计算出教室墙壁除窗户的面积。 计算一桶涂料能粉刷出多大的面积。 计算出两层涂料所需要的桶数。 计算所需的费用。 这个任务需要学生运用测量技能和计算实际问题的技能,用合理的测量方法,保证一定程度的可靠性,他们还必须保证测量时要和涂料桶上给出的单位一致。由于教室的形状和类型的不同,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用到一系列数学概念和计算能力,如面积概念,容积概念,四则运算能力等。通过设置这种模拟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达到了教与学的互动与共鸣。 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实现 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实现: 4.1让学生学在老师前面,参与教学活动 这不等同于一般的所谓预习,这是“以学为本,因学行教”的思想的体现。先让学生自学,提出质疑,制定计划,并向老师建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老师视教学情况制定教学方案,让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拟定计划以及备课过程。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参与,学情与教情间的距离就会逐渐缩小,教学的自由度会更大,师生关系,教与学关系会逐渐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会日渐完善。 4.2扩大学生兴趣幅度,吸引学生听课 老师的第一条措施就是尽量激发学生享受美的欲望,并让自己的每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披上美的光彩。这就让学生不自觉的突破了学习个性和心理个性,因被美感趋使而扩大了兴趣幅度。在多次的享受美的愉悦中逐渐让学习的内在图式更加丰富,更具普遍适应性。老师的第二条措施就是设计“有明确目标的、充满活力的、涉及学生整个身心”的活动。严格的说,这种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诱导下由学生个体的个性色彩,这又扩张了他们的兴趣幅度,当然激发和扩大学生兴趣的措施很多,但无论哪个措施都要抓住需要、美感、个性等要素。 4.3设计立体课堂结构,丰富课堂内容 课堂活动要实现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在统一时空中活动应是多层次、多内容和多式样的,就是说,课堂结构要立体化。 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随意拿一种自己准备的三角形撕下三个内角拼一拼,如图①;再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按老师准备的三角形沿虚线折一折,如图②;最后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动手操作完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三种活动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怎样变化,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始终不变。 这样的参与性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收获了学习方法,还收获了人生乐趣和伦理道德,按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的观点,就是同时进行了主学习、副学习和伴随学习。 4.4提倡参与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只有参与性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因而才能比较具体的指导,使教学贴近学情。学生在教师的个别指导、小组指导、集体指导下,更加了解老师的思路,就更“安其学而亲其师”。这样,学与教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情去的境界上,在教学目标指向的线上,在教学思维的一个个结点上充分融合了。 结束语 在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每一名教师都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参与的时机,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并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有信心,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梅桂.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J].中国学术期,1994年06期. [2] 谢春风,时俊卿.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张祖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J].东疆学刊,1985年01期. [4] 张俭福.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学术期刊, 1997年05期. [5] 王淑贤.谈谈学生的主体参与[J].中国学术期刊,2000年01期. [6] 陈伶.改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主体意识[J].中国学术期刊 ,2006年11期. [7]张汉娟.设置教学情景 调动教学积极性[J].中国学术期刊 ,2006年11期. [8] 魏传宪,魏先和.素质教育要落实学生主体参与[J].中国学术期刊 ,1997年01期. [9] 张爱文.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学术期刊,2001年08期. [10]Pickover,Clifford,Mazes of the Mind, St. Martin’s Pess, New York,1992. [11] E.Lucas, Récreations Mathématiques,Paris,1883 vol.I,part ¡¡¡,pp.44ff. [12](美)赛奥妮.帕帕斯著;蒋声译.数学走遍天涯:发现数学无处不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