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论文排版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数学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探究
摘要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通过对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问答心理的把握和积极的评价等方式展开师生双边活动,进而使学生由问题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探究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提问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一堂师生互动,绘声绘色的好课,总是离不开精彩的善问活答。因而关于课堂提问的探究就很有必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以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评价学生的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是了解学情信息的最快的反馈手段,也是突出重点、解决疑点的关键,并能真实反映学生学数学的思维活动,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我们讲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大致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提问的情景创设
问题情景是实施课堂提问的前提条件。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着眼点放在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上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种“谈话式”的提问看起来师生之间有问有答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启发性。
数学教学要紧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摘自数学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创设问题情景的策略如下:
(1) 创设障碍情景。 问题的障碍情景就是在学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的一种问题情景。
(2) 创设问题的发现情景。 问题的发现情景是通过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发新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亲自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等,并产生新的数学概念的一种问题情景。这与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式教学法有点类似。
(3) 创设问题的解决情景。 问题的解决情景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数学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种问题情景。它类似与中学教学教法中的问题探究教学法,所不同的是前一个以生活中活例的形式呈现,而后一个是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创设的问题情景要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是素质教育的“以学生为本”教学观念的体现。
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想出来的,所提的问题必须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问题,提问要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问题也要与数学思维有关,揭示教材或学生学习中的实质矛盾,设计要体现启发性和创新性。这是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原则。
针对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的设计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问题的难度。 在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这样的提问不易太多,因为这样在教学中不易体现教学难点重点。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易提出过多的难度过大的问题,虽然这样的问题能体现思维的广度,但对于整个班级的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因为这样课堂教学会出现两极化的发展:一方面优生积极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更加激励了他们的雄心壮志,客观上也会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动部分中等生积极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差生会觉得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会产生消极的念头,认为这些问题本就由优生回答 ,我们差生上回答不上来的,老师也不会来点我们的名。这样长久下去,差生由于得不到重视,就会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不但给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还要使成绩中下的学生学有所得。 二是对象的选择。 提问时相同的问题选取不同的学生回答会得到不同的提问效果。这里教师要做好第一步的调查工作,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个别差异。做到对每个学生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为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设计几个不太复杂的问题,让他们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提问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思考起来。三是问题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特别是一些有思维广度的问题更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如果教师提问后很快就让学生回答,由于思考得不够深入造成学生不能回答。特别是对一些思维敏捷性较差的学生,不但要给足时间还要多鼓励和暗示。教师应当考虑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弄清所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必要时间,才能保证提问的效果。四是问题的陈述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应考虑怎么问?这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问题,教师应当避免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呆板、机械的语言,更不能用质问的口气,如果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表述不明确或者太空乏,会使学生抓不住要点,在思考过程中缺乏思维支点,出现胡思乱想的心理特征。根据一般的经验,提问要力求简明扼要、恰如其分,词句要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在设计提问是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那么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考虑提问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最常用的是以下几种提问方法:(1) 设疑性提问。 布置悬疑诱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对新知识内容本身的直接兴趣,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易使学生产生疑惑、悬念,从而想寻找答案,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因此尽量把问题的内容“形象化”、概念“题型化”。如讲余弦定理时,先由在直角三角形ABC中三边关系有 。提出如果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又怎样?进一步提出问题:钝(锐)角三角形中钝(锐)角的对边C与其它两边的关系会不会有 + ( ?) ( 或-( ?)),这样的提问容易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在教学中会收到理想的效果。(2) 类比提问。 将相同或相似的命题放在一起,通过叙述、观察进行比较,诱发学生用简单的、形象的、难度较小的命题去说明复杂的、抽象的、难度较大的命题,这样一来学生更易接受新知识而对旧知识也起了复习的作用。(3) 梯度式提问。 对于一些难点较多的问题,即使基础好的学生也难于一下回答。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时提问浅显点,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或者一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较一般的问题,当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时再逐步具体化,直到学生领会了意思。(4) 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探索能力大有裨益。但是这种提问难度较大,必须全面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5) 变换式提问。 如果经常用一种形式提问学习,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因此教师应从多种角度不同方位提出问题,使问题引人入胜。(6) 设陷式提问。 为了纠正错误认识,可以设置陷阱加强学生对错误的警惕性。
总之在教育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由于不同的需要可以设计出许多类型的问题,而课堂提问的价值就来源于问题本身。一个鸡毛蒜皮的问题,即使冠以华丽的词汇,也不能给学生造成思维上的落差,更别提引起兴趣和注意了。因此,教师应以极大的热情认真钻研教材,把问题提到新知识的交接处,使所提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课堂提问的发问形式要有新鲜感、幽默感,要做到“于不疑处生疑”、“问人之未问”这样就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课堂提问的发问时机要恰倒好处,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装“无疑与有疑”之间,这是一种艺术。例如,问 是几位数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改问“一张0.01毫米厚的白纸对折32次与珠穆朗玛峰哪个高?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课堂提问的问答心理
前面已经讲过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注意难易适中,而且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节课堂信息和节奏。数学课堂提问包括教师质疑设问,学生思疑答问,教师总结评价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倾向和反应,只有调动各种不同类型的心理表现,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常见的是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紧张心理。 在课堂提问时多数学生都有紧张的心理表现,一些特别紧张的同学虽能思考问题,但不能根据相关的知识进行,往往思而无果或一知半解,教师提出问题时表情拘束愁眉不展或急躁不安。分析其原因:一是可能因成绩不好,对问题找不准思考方向或不能完全领会;二是可能因其他心理因素导致思维受阻,显示出束手无策心中紧张。提问时回答结结巴巴甚至离题。对这些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若老是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不要随意批评或干脆找别的学生回答,否则易挫伤其自尊心,扼杀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改变课堂气氛或将问题按思维程序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鼓励他们回答,这样向学生指明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紧张气氛得到缓解,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心理将会逐步消除。
争强心理。 具有这类心理倾向的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激进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中对重点难点考虑不全认为自己什么都一学就会,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周密就举手回答,导致答案欠妥。对这类学生教师切记不可严责批评,也不能附和其心理,应恰当总结,指出由于哪方面的马虎轻率引起问题的错误,并给予善意的引导。例如,函数中变量X的取值范围,在回答时学生最易漏解的是 。
自卑心理。 这类学生往往低估自己的思考能力,感到自己不及别人而怕提问,或者已想出了问题答案却怕答错出笑话不敢举手回答。这类学生在回答欠完整时,应该在积极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鼓励他们去掉怕字,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低难度的问题解除其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增强信心。
逆反心理。 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由于对教师教学方法不满或个人学习成绩差遭受同学、家长冷遇等,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而放弃学习。他们主要是受不到其他同学的尊重和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既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充分的信任,还要启发诱导鼓励他勤动手、动口、动脑,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促其消除逆反心理。
针对学生问答心理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但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并随着年龄的升高会藏而不露,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认真研究。
课堂提问的评价总结
首先要明确学生回答得“对不对”。这是绝对不能含糊的,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交代,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算事情结束了,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这不仅会失去提问的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可能会造成知识上的混乱。不能用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对学生回答的结果要客观公正而快捷地做出评估使得人人受益。对于那些漂亮满意的答案要及时表扬赞赏。
其次评议回答“好不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所教内容是否学到手 (2) 学习的内容是否巩固 (3) 知识理解是否达到触类旁通 (4) 口头表达能力 (5) 回答是否有创见
评价中无论赞赏或批评教师都应采取“积极评价原则”,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回答的不好的学生教师不能说“笨”、“怎么就总是不会”等评语,应进行具体原因的分析,尽量指出其中的正确成分,讽刺挖苦学生会使教师在学生面前失去应有的尊敬,并使提问成为对学生的一种个人威胁。
参考文献
(1) 李建才 《初中数学教材教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教育部制定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XX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何小燕 《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问题情景“的思考》 教学与管理 2004 年 11 月 20 日
(4) 张敬华 《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宿州师专学报 第17卷第2期
(5) 陈娟娟 《数学课堂提问设计方法探讨》 数学教学设计 2000年1月
(6) 董学发 白万谊 张翠兰 《研究学生答问心理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教师 总第124期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激发学习兴趣 建设高效课堂
下一篇
: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数学
课堂教学
课堂
提问
探究
2011-07-17 11:16:55【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政治工作
营销论文
医药医学类
生物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学专业
语文论文
焊工钳工技师论文
数学论文
建筑论文
食品论文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格式
英语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论文
数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专业
心理学专业
学前教育
其他硕士毕业论文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MB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