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1.2.2 经济可行性分析 列车自动上水设施不同于其他设施,他在节约用水的同时,保证了列车上水的水质,避免了目前人工上水的铁路职工的安全,解放了劳动力,为高速铁路运行节约了时间,同时避免了在冬季大量积水造成车站股道间的结冰问题。 ① 直接效益 笔者根据有关统计数据,目前每个中型车站一般最少需要配备30个上水工人(10人每班,3班倒)每个工人每个月2000元(含有三金等),那么每个月将需要支出6万元,每年将需要支出72万元。 ② 间接效益 以1 m3水为单位进行计算,城市自来水的平均制水成本为3.70元/m3,则如果每个工人每天用水节约2立方计算每年可节约水费2*30*365*3.7= 8.1万元。 同时由于高速列车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出行时间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自动上水的时间将会大幅度缩短,对运营及列车提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将彻底避免上水工人出事的惨剧发生。由此可见,无论从直接效益还是从间接效益来看,自动上水装置均具有较好的经济可行性。 2 我国在旅客列车上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在发展铁路客车上水方面也已有了近60年的历史,在技术储备、管理政策等方面都已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也要客观地看到,目前铁路客车上水工作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笔者曾于2005~2009年对全国各大城市车站客车上水工作进行了深入地调研,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科研方面。我国铁路建设普遍采用粗放性,细节做的不够,因此到目前为止在列车给排水方面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投入,目前运营的基本上都是很陈旧的给排水方式,近年某些公司研制的客车上水自回卷系统已经被铁道部及业主所接受,正在逐步推广中,但是这个还是属于半自动的控制方式,仍然不能满足高速铁路的发展要求,不断研究,不断努力,客车完全实现自动化上水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2)建设方面。因缺乏足够的经济鼓励政策,业主单位投资积极性不高,加之一般其不是更换设施真正的管理者和受益者,其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客车上水设施与主体工程不能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主要为土建部分),降低了客车上水设备的建设质量;客车上水设备的施工和验收缺乏明确的规范依据,会导致责任不清,给其正常运行埋下了隐患。此外,因为业主单位对工程造价的限制,使得一些工程选用的设备质量欠佳,将会造成设施停运或故障频发。既有车站的站台很难改造成满足自动上水装置的站台。目前车站运力紧张的情况下,也没有时间及精力去改造。 (3)运行方面。目前既有的列车上水均采用人工上水的方式,因为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比较充沛,所以建设方宁可用原始的人工方式,也不愿意采用新技术,新装备,目前有新建列车上水的车站基本上都采用了列车上水自回卷系统,在今后当我国劳动力越来越短缺的问题出现后,以人为本,解放生产力,采用自动上水将是唯一的选择。 3结论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和新的课题,社会接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科学技术人员的不断研究,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新的理念一定会成为现实,改变我国列车上水的面貌,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起到更积极的作用,为铁路职工的安全起到保证,为铁路职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