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策略 [摘 要]以往我们常把音乐欣赏课上成“听音乐课”。其实不然,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应始终体现和包含音乐艺术的美感,以此在感染学生,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情景法 表演法 视听法 画画法 交流法
要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如今我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才深知其道理,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一切美感就不能为他们感受,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要全面的完成音乐教育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有几种方法值得一提。 一、情景法 情景法是遵守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物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融言、情、行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正好与音乐教学的特征相吻合。 1、图画再现情境:音乐和绘画史姐妹艺术,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里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 2、语言描绘情境:美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感染力,是课堂教学的凝聚剂。教师优美的语言,情真意切的语感,持久、均匀的语速是维系师生情感的纽带。 3、扮演体会情境: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决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在听音乐时,手舞之,足舞之时人之常情。 4、音响渲染情境:音乐是以音响的形式来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是通过其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张弛、音色的变化来直接表达人的情感。 以情动人是审美的基本特征。要使学生情动,首先要把学生带入作者所创作时置身的情境之中。因为情感是音乐的灵感,只有通过想象进入特定情景,合乎逻辑的感情才会主动产生。此时教师用上丰富的语言以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充分发挥想象,进入音乐所描绘的世界里。 例如:在欣赏法国圣·桑的管弦乐《动物狂欢节》时,老师先放上一段抒情音乐,然后说:“在茂密的大森林里,小鸟在枝头欢鸣,大象在悠闲的散步,袋鼠在飞快的奔跑,美丽的天鹅在湖中自由的徜徉。”然后再欣赏音乐,边听边让学生说一说内容。我想学生听了并理解了这段音乐后定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上大自然。因为当艺术初感开始时,会把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能使心灵产生反映。再通过教师的启发,把头脑中直观的形象变成心灵中最感兴趣、最关心、最同情或富有感情的事物,这便在自觉中产生了情感的萌芽。 又如:在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时,采用边放边投影边讲相关故事的方法。当讲到小白菜三岁没娘,受人虐待时,学生们都会为小白菜的不幸而伤心。当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后,在放音乐,待听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菜如果在我们中间,我们应该怎么样?”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效果就绝然不同了。 二、表演法 古人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 《瑶族舞曲》是一首以瑶族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它的旋律抒情而富有诗意,热情而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