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抗金复国 满腔抱负 壮志难酬 ——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 辛弃疾一生戎马倥偬,志在经世救国。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是一个有胆识的军事家、战略家,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满腔忠愤之情一寄与词,文笔纵横,气势雄健,意境深沉,风格慷慨悲壮,形成突出的豪放风格。本文力图通过对辛弃疾南归、闲居及晚年北伐等阶段作品的分析,展示其始终如一的报效国家,收复故土、统一南北的爱国情节。 [关键词] 统一 实现 辛弃疾 词 爱国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一位著名的抗金英雄,更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是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人物。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其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曾被起用,但因与当权者不合不久病卒。 词是辛弃疾主要文学创作形式。《稼轩词》传世有四集本和十二卷本两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他将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全部寄情词中表现,而词较之传统诗文所受束缚较少,是当时最受推崇的文学形式,因而辛词也更为完整深入、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和愤世疾俗的内心世界。其不同时期的词表现了作者对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和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者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辛词的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一、辛词早期的词风,以着力抒发其怀才不遇,满腔热血,报国无门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幼年父文郁早亡,随祖父辛赞在谯县任所读书。辛赞虽仕金而未忘故国,尝“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进美芹十论札子》),给年轻的辛弃疾以深刻的影响。辛弃疾奉辛赞之命,曾两次“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为日后起事埋下了伏笔。 辛弃疾南归后,屡遭统治集团的疑忌和打击,得不到信用。在十年时间内,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报负。他南归六年后,借登建康赏心亭观览之机,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以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哀: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辛弃疾爱国词的代表作之一,在词中流露面对山天水色所触及的“江南游子”的愤懑情怀,深沉地表达了功业未就、壮志难酬而又无人理解的抑情,一个爱国志士不愿消沉闲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二、辛词中期词风主要以“闲适词”为主要风格,其词以寻求寄托,排遣忧愤;借梦怀旧,忧国忧民为主要内容。 在带湖、瓢泉免冠闲居的二十年,辛弃疾作词最多。除直接抒写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