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浅谈郁达夫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以贰臣逆子的面目出现在社会中,他通过对人类的私欲、性欲、情欲的暴露性描写显示出对时代的抗争与呐喊,显示出性格中令人注目的力量,“他的清新语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无数青年的心”(郭沫若《论郁达夫》),——他,就是郁达夫。郁达夫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具有一套独特的创作主张,他明确指出,“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客观的态度,客观的描写,无论你客观到怎么样一个地步,若真的纯客观的态度,纯客观的描写可能的话,那艺术家的才气可以不要,艺术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灭了。……所以我说,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这里他特别强调的是作家“一己的体验”,在这种创作观的影响下,郁达夫的小说、散文、旧体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小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形式内容,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他总是以自己的体验为基础,通过对人物心理和情绪变化的直接描写直率抒发主观感情,可见体验在其作品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那么何谓体验?体验是作为生物性的人和社会性的人,他所经历的过程和见闻及其从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情感、记忆、知识、意志等。根据心理学理论,人在童年时期已经形成了更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联系……儿童情绪情感的深刻性、稳定性不断增强”。童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人的知识积累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而且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对于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艺术家来说,童年时期的经验由于更接近艺术本质、更具有审美特征,比其他经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那些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上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情感或情绪的基调。郁达夫的童年对于他的一生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我们几乎可以在他所有的作品中直接或者间接地看到他的童年,可以看到渗透在作品中的有他童年痛苦经历而造就的忧郁苦闷的感伤。 一、童年经验作用于郁达夫的气质性格而对其作品产生的影响 郁家自达夫以上三代,男人多早夭,郁达夫的祖母三十一岁守寡,父亲也在他四岁时英年早逝,因此郁达夫从小生活于孤儿寡妇的家庭中。虽然有两个哥哥,又由于长年在外读书而不能聚在一起,而且祖母潜心念佛,母亲身兼父职,忙于家计,无暇顾念他,他长期禁锢于家中,拥有的是一个孤独而寂寞的童年,陪伴他的只有老实沉静的养姐翠花。同时由于郁达夫生为末子,当他降临时,母亲奶水不足,出生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不良而患上了肠胃病,体质一直瘦弱,这样的环境和身体状况使他变得内向孤独,郁郁寡欢,从小就有神经衰弱。少年的郁达夫开始远行的学子生涯,面对游子的怀乡之苦和不时受到锦衣肉食的纨绔子弟的挖苦嘲笑,他只能深深掩埋了向活泼开放性格发展的可能。于是他爱幻想,好沉思,喜独处,他的神经被磨得十分敏锐,他的气质也显示出了以抑郁质的敏感忧郁为主,带有一种病态的感伤,他知觉敏锐,观察易受到个人主观感情的影响,总是以情绪代替理智。他的童年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感知倾向:小时候他曾独自站在半山的大石上,望着绿野桑田,耳听悠远的歌声时“心里就莫名其妙地起了一种渴望与愁思”的情景。从盼望快些长大,想去天边似的远处,因而“感觉到了对远处的遥念与对井乡的离愁,眼角里自然而然涌出了热泪”后来“只呆呆的立在那块大石上的太阳里作幻梦”。(郁达夫《我的梦,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