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如何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
[摘要]2006年后,我国金融业已向外国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不断涌进中国,他们先进经营理念、服务方式、技术支持、金融产品时刻冲击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现有市场,中国银行业正步入一个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时期。这篇论文将从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业务创新、银行业信息化等方面分析银行发展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竞争力 经营理念 产品创新
自从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始对外开放起,至2006年底五年的过渡期结束,我国金融业已向外国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如今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经营已全然没有了地域、业务种类和客户对象的限制。全面开放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从管理运作、技术、业务、服务甚至品牌的全方位竞争,面对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国银行业要想在金融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关键(当务之急)就是要提升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外资银行大举进入,国内商业银行迎来全面竞争时代,在大力改革经营体制的同时,国内银行必须在技术人才、服务、产品创新、市场拓展方面迎头赶上) 一、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体现在商业银行方面核心竞争力则表现为商业银行资金经营和服务产品的有机组合。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就中外银行进行一番对比不难发现中资银行在以下四方面与外资银行存在较大差异。 1、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少先进、科学的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 目前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都是成熟的跨国公司,深入国际金融市场多年,早已在市场导向、风险管理、服务技术、产品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先进的能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管理和经营理念。反观中资银行,虽然进行了十来年的体制改革,但由于缺乏明确的银行定位及长期战略构想,多数银行对竞争力的提升仅仅表现为单纯追求网点数量和资产规模的扩大上,而忽略了财务指标的发展,由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可看出,国内银行在税前利润、利润增长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反映经营效益的指标,排名均发球相对低的水平。在经营理念方面方面,国外早已由“产品中心主义”转变为“客户中心主义”,实现了金融混业经营,而我国出于分散银行经营风险、规范银行运作的考虑,还一直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面对世界银行业综合化发展的潮流,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一制度已不能适应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平等竞争的要求。 2、 各银行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尚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 20世纪中期以来,银行电子化已经作为现代银行的决策、经营以及业务操作的基本载体。我国银行信息化也已进入了全面、综合应用信息技术保障与促进业务发展创新的新阶段。但从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看,信息技术仅仅被简单看作是模拟传统手工处理,支持业务运作的辅助工具,在拓展银行经营、改造银行业的管理模式、提升银行业的决策能力和反映速度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不能实现依靠信息化创造银行核心竞争力,实现业务变革。 3、 从整个银行业的现状来看,企业文化还处于一种非常落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