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社会主义机制下的个人分配机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收入的来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单一的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分配体制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格局。相应地,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也由“坚持按劳分配”调整为“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形式为辅”。并进而提出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显然,传统的分配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因此需要新的理论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本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主要思想,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希望能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的原理。 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的经济意义
分配问题的意义,就是在于不同的分配机制对社会经济运行有着不同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不同的分配机制会对不同的个人具有不同的作用,是影响经济运行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所有经济活动是由利益驱动的,尽管人的理性往往是有限的,但现实中人们的经行为所表现出的自利倾向仍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因而人们受到的社会收入分配机制的激励,是促使人们追求经济目标、提高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经济效率是由特定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果所得出的。一种收入分配方式就能体现出对经济活动主体的激励,对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 其次,不同的分配机制相对于分配结果的公平性来说,往往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影响人们判定某种经济体制公平性的主要因素。无论是在经济学上还是在人们的观念上,要判断某一经济体制是否公平主要看它最终所形成的收入分配结果是否公平,而分配结果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的选择。 对于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而言,研究和讨论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以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和调整利益结构,强化对经济主体和个人的物质激励为切入点的。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问题还是很多。一方面,传统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还在分配领域中发挥较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对分配的认识观念上还深受其影响,分配机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人们对现有分配机制所得到的结果还不是很满意,因此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需要在分配的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