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试论《伪君子》的艺术特色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经典作家。莫里哀是这样一位讽刺家:他是法国当时社会时尚的非议者和嘲弄者,是一个对上流贵族阶层的挖苦者,还是一个对市民阶层劣根性的冷静观察者和批判者;又因为《伪君子》的创作,我们更把莫里哀看成为一个斗士,他洞察了宗教的虚伪和欺骗性。如此,莫里哀的一系列的讽刺喜剧,陡然变得辉煌和伟大。《伪君子》是一部著名的诗体喜剧,也是莫里哀的喜剧创作中现实性最强的一部作品。他在艺术上的根本成功在于,它的艺术形式能有效地为内容服务,它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色,与作品抨击宗教骗子的伪善主题相得益彰,在《伪君子》中他嘲弄贵族,嘲弄的并非是贵族阶层,而只是经过概括塑造出来的某个平庸无聊的形象;他讽刺答尔丢夫,这种讽刺也与宗教人士无关,讽刺的只是虚伪的骗子。其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娴熟的古典主义喜剧艺术。 简练生动、波澜起伏的情节设置与古典戏剧原则
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不能在某种程度或某种意义上受到同时代某种艺术思潮的影响,莫里哀作为一位古典剧作家也不例外。 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它在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莫里哀在创作中运用了古典主义。他注意吸取古典主义那些成功的艺术经验,当古典主义某些艺术原则和法规不妨碍,或者有利于表现自己的现实主义时,他自然也愿意奉行或运用。莫里哀的《伪君子》运用了古典主义“三一律”①的创作原则写成的:故事发生、发展的地点——富商奥尔恭的家里;情节从开端到结尾不超过一昼夜;全剧紧紧围绕着假虔徒答尔丢夫伪善这一中心主旨,没有与这一情节无关的节外生枝,作品从奥尔恭作出决定开始,封建式家长奥尔恭决定毁掉女儿原有的婚约,要她嫁给自己心目中的圣徒答尔丢夫是情节的开端;与这一决定有利害相关的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包括当事人主人的妻子以及女仆桃丽娜)为阻止这一荒谬决定与伪君子答尔丢夫及崇拜者之间的相互斗争是情节的发展阶段;答尔丢夫丑行被揭破,奥尔恭的眼睛被擦亮,剧情达到高潮;结局是得到“伸张正义”,骗子受惩,受骗者被赦。情节既简练而又生动,我们看到喜剧的情节不是信手拈来的现实生活事件的结合,而是经过作者精心提炼的生活事件的有机结合,每个具体情节(包括场面和细节)都是高度典型化的。具有提示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的作用。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极为推崇莫里哀,他说:“莫里哀是很伟大的,我们每次重温他的作品,每次都重新感到惊讶。”②并在1826年7月26日和他的秘书谈到《伪君子》的情节介绍:《伪君子》的情节介绍在世间只能见到一次,它在同类体裁中要算是最好的。③在剧本中,一开始就是一个悬念,一个陌生人何以登堂入室进入这个家庭,得到这个家庭受到宾客一样的待遇,以至于他“对什么都要阻挠一下”成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