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试论洋务运动的思想背景及其结果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末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编练和建设新式海军、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运动。洋务运动的思想背景与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其出发点是“自救”运动,其过程为“自上而下”,其目的也从自救转向求强求富,但结果却是出乎洋务运动的“本意”之外了。 对洋务运动的思想背景的探究有必要上溯到洋务运动之前几十年的思想发展情况,即包括龚自珍的变革思想、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等问题,这对我们准确把握连续性的历史过程,从整体上理解洋务运动的思想背景及其结果,进而较好地分析和评价将有所帮助。 一、洋务运动前,中国的社会现实以及对西方认识的变化所引起的变革思潮及其结果。 (一)清朝中期开始的衰落的社会现实与变革思潮的发展。 清朝在经历“康乾盛世”之后,从乾隆后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到了嘉庆、道光两朝,更是江河日下。政治上日趋腐败,社会危机愈益显露;先后爆发的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直至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等大规模反抗斗争,严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与此同时,鸦片烟祸泛滥,严重毒害中国人民,也因此加剧王朝财政枯竭、军队战斗力削弱,两次鸦片战争使得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面对封建衰世,龚自珍(1792~1841)揭开了近代思想史的第一页,他提出“更法”、“改图”、“变功令”,并且认真地探究“病根”,寻求挽救危机的良方。其中,还考察了东南海疆和西北边陲的历史和地理,呼吁加强边防建设,特别是提出“颁制西洋奇器”的建议,比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早22年。 以魏源(1794~1857)等为代表的先进思想家研究了货币、盐政、漕运等经济问题并形成符合社会经济规律的变革思想。他们把发展商品经济放到了重要地位;提出了以银为币和行铸币的主张;并要求增加银矿的开采,禁止鸦片贸易防止白银继续外流;主张变运河官运为商船海运,即改变封建官运组织为商运组织,促进商品流通;要求将少数官僚绅商世袭垄断的盐政改变为商人自由购买自由贩运的票盐制,与商船海运的主张一样,有利于商业资本的发展。 龚自珍思想没有脱离封建主义的思想范畴,但已触及近代社会变革的中心问题。而魏源等人的变革思潮是在维护封建统治、设法巩固封建国家财政的前提下,改革流通领域阻碍商品流通的现状,促进商业资本发挥作用。其见解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的。其客观效果必然是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魏源等人符合资本主义趋势的变革思潮对于推动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与后来洋务运动的结果形成“巧妙”的结合。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及其发展结果。 洋务运动前的中国人对西方是缺乏认识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封建经济体制,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形成了封闭而牢固的经济结构,对于外界几乎没有依赖性,使得东、西方直接的经济联系很少,另一方面与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封闭性有关,浓厚而顽固的传统思想,加之清朝前、中期大兴文字狱等政策,禁锢了民众的思想,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缺乏创新,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长期停滞不前,也形成了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障碍。人们对于西方浅薄的了解,更多地出自于好奇,而并不是出自政治经济改革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