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主动参与者。”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学习的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观念的改变,尤其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这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瓶颈。那么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应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变灭火者为点火者——让学生愿学 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分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面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兴趣、情感不重视。例如对考试分数进行排队、公布,对学生评价过于强调选拔考试,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等,所有这些,既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又无视学生的自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厌学,逃学现象严重。再比如有的教师上课的时候分析得“走火入魔”,学生做习题“没完没了”。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涵盖面极广,古今中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求知欲旺盛的少年儿童照理应该对语文最感兴趣,事实恰恰相反,语文如今已成为学生们最讨厌的课程,为什么?原因之一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充当了灭火者的角色。学生上课听分析,下课做练习,已成为了几乎所有学科的基本模式,而这些分析和练习极大的熄灭了学生创造和兴趣火花。在语文课上,教师书忙于分层分段, 总结段意,分析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并且把这些内容统一到一个“标准”答案上,就是不给学生自己探究、体会。长此以往学生哪还会有学习兴趣?一方面学习们得不到他们渴望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又用他们不能消化的知识去填塞他们的胃口,学生们天生的学习欲望就这样渐渐地被扼杀了,以致于出现学生到毕业时以撕书本来表示庆祝的。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首先应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是最早坚信天生的学习能力的教育家之一。他相信学习是人的本能,正如鸟儿会飞,马儿会跑一样。事实也是如此,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除了一些基本的生理机能外,日后需要的很多能力,都是他们经过学习得到的。他需要与人交流,所以他咿呀学语;他需要独立行走,所以他蹒跚学步。孩子的学习欲望与他的生命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学习应该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满足生命不断发展的需要,是孩子学习的不竭动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在谈到关于教育的想法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学生头脑是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优秀的教育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个火把在良好的环境中‘星星之火,燎原在地。’营造优质环境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做学生头脑里火种的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 总之,教师要充当点火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能就是把学生愿学、爱学的“火花”充分激发出来,并且帮助学生保护好这一“火花”,让它越烧越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 二、变灌输者为引导者——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的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拥有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这种观念也开始被打破。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新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正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提供一个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资源真实进入课程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走向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他们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