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浅谈实施有效性课堂提问的体验 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对发展智能的日益重视,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就提问而言,既要有教师向学生发起的疑问,也要有学生向老师或同伴发起的提问。提问是作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普遍运用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布鲁纳(美国):“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发探究欲望,还能激发思维,使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主动学习,我们通过课堂提问,还能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纵观现在的课堂,很多教师都有这种感觉:学生上课举手发言不够积极,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下面我就将个人在教学工作中对提问的实践、探索、体验和大家分享下: 关于提问
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恰当、合理、科学、艺术、开放的提问设计。借助提问,可以沟通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学生的联系。在崇尚师生互动的今天,明确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因此,就提问而言,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有教师向学生发起的提问,也应有学生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提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传统提问的误区
在师生互动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有在学生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实施弹性的教学管理方法,创设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旧的观念还在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体现在提问上则表现为教师努力改变的是那种形式上的启发提问,实质上并没有跳出以教师为主,以教为主,以教学内容为主,以标准教案为主体,只研究教师的教不研究学生的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因而在设计提问时,更多的是关注怎样通过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对活动进程的掌握,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走进了一些误区。 (一)提问习惯于瞄准认知方面的内容,而不是促进学生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或结构主动地建构知识。如语言活动中教师常会问:“故事中有谁?在干什么?”等一些已有标准答案的单结构问题,教师是控制活动主人,只须从学生的答案中寻求预设的线索作为下一步活动的依据。 (二)提问时以教师为主体,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向、封闭的模式。之所以说它“单向”,是因为大多数问题是由老师发起,而说它“封闭”是因为对话中的提问往往是为了发现预定的答案。而答案的出现又往往意味着主题的结束。如“今天的故事你们听懂了吗?”之类结束性的问题,其存在没有什么意义。 (三)为片面追求环节的丰富而设计一些低水平的问题。这些问题无助于学生思考,不能调动其积极性。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看似问题很多,实则空洞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