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道家思想受楚文化的熏陶而产生,而一经产生,又成为楚文化的升华。” 沈从文所出生的湘西,从古就较少受到中原文化即儒家文化的浸染,其人性基本上未受到汉族封建阶级整套伦理观念的影响,故呈现出朴实天然、纵情任性的风貌。沈从文从小生长于斯,潜移默化,与家乡源远流长的自然美、人性美融化为一体,万难动摇,魂牵梦绕,在内心深层积淀为一种文化无意识。其核心,自然是道家文化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方面,承认自然万物本身像人一样具有个性,另一方面又把人作为自然之一分子,强调人即自然,追求人与自然万物的圆融,认为这样才能达到高度的精神自由。沈从文的成长与创作体现了上述道家的基本精神。进一步说,沈从文的人生哲学和美学思想是以老庄道家思想为主导,他作品中显示的美学境界正是道家思想的闪光。他描绘的一幅幅艺术画面,给读者的感觉,是浮现着庄子的幽灵。
(二)道家的自然观对沈从文的影响
1. “生境”对沈从文个性的影响
在生态学中,“生境”(habitat)又称“栖息地”,是生物个体或种群所处的特定环境,比一般说的环境更为具体。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除了遗传基因,儿童时代的早期经验在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对于一个文学家、艺术家的生长发育来说,早期经验更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持久地影响到文学艺术家的审美兴趣,审美情致,审美理想,而如此重要的早期经验正是从一个文学艺术家童年时代所处的“生境”中获得的。正如托尔斯泰在晚年向人们诉说的:“孩童时期的印象,保存在人的记忆里,在灵魂深处生了根,好像种子撒在肥沃的土地中一样,过了很多年以后,它们在上帝的世界里发出它的光辉,绿色的嫩芽。”
自然环境对一个作家童年心灵的濡染,沈从文可算一个典型的例证。沈从文出生在封闭而又美丽的湘西凤凰县,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美。童年的沈从文尽管受到学校和家庭的禁锢,但是他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冲破这种牢笼,沉入到自然界中,沉入到社会人生中。顽童沈从文对书本以外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这使他能超脱学校与家庭的束缚,甚至是摧残而进入与自然山水,自然人生融为一体的身心两自由的境界,而他对自由的追求首先表现为与自然山水的亲近。
在谈到《边城》的创作时,沈从文曾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二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的小说中,人物极其平凡普通,然而正是这些平凡普通之人却具极高的心性,他们与世无争,自珍自爱却又能与世共融,他们对生活始终充满热情和执着,他们是精神上的“贵族”。《边城》中摆渡的老人因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敏感,被傩送二老误认为“弯弯曲曲”“不利索”,过渡人给的钱,他坚决不收,有时情却过不去,他也决不占人家半点便宜,必用这些钱买些茶叶和烟草供过渡人享用。在外人看来,老头是助人为乐,是爱人,而在他自身恐怕首先是求得心里安稳与平衡,是出于自珍自爱,所以在这里自爱与爱人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 道家自然观在沈从文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重自然是沈从文对道家精神的认同。重视自然是道家精神的核心。胡适认为:“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有一个‘自然’。” 沈从文认同道家重自然的精神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沈从文认为,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是个体生命展示个性的舞台。所以,沈从文在小说中总是极力渲染各种自然环境。因而沈从文又说,他的小说人物大部分是“由皈于自然而重返自然”,人物可以“在背景中凸出,但终无从与自然分离,但把人缩小到极不重要的一点上,听其逐渐全部消失于自然中”。 。二是自然即人之本来,也即胡适先生所说:“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是自己如此”。 沈从文力主道家重自然的精神,希望以此来恢复中国人的自然性,即人性要自然而然,不受约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