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禅境是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就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蓦然见到的“那人”,犹如迦叶尊者在灵山上心有妙语的破颜一笑。这时,诗的意境实际上是表现为禅境。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意境的高处即是进入了不可思议的禅境。禅宗的悟道,忘却心机,忘却物我的境界,并将意境统一于禅境,从而在诗歌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学诗一事对王维诗作倍加推崇。事实上,早在唐代,人们便已将王维与李白、杜甫并举,认为他们分别代表着佛、道、儒三家风格。的确,禅宗思想陶冶了王维的精神生活,也对他的艺术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维诗作中的那种“澄澈精致”、“深厚闲雅”的艺术特色正得力于他的禅学修养。他将深奥晦涩的禅意佛里巧妙地、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山水诗中,并通过寓虚与实的手法将所感之情寄于所见之景中,借山水意象表现内心。禅境与诗境在他的笔下达到了美学层次上的统一。他在禅修中,能以静穆的观照感受到宇宙万物与自己那清寂而又灵动的生命。他的山水禅诗再现了禅修的艺术境界,身心个体在禅修悟境之中得以超越、解脱与自在,王维诗歌艺术成就深深地影响了其身后众多的习禅诗人,诗佛之称,王维当之无愧!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穿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
随着诗人年事的增长,阅历与悟性也越来越深,禅教的“随缘任运”也在诗歌中得以流露。从而显现出诗人任运、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清静,“万事不关心”,避世忘我的心态,这正如他所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诗人由脱俗而避世,由避世而爱自然,与自然神交而悟禅理,“松风、山月照弹琴,而得穷通理”。于此,显出诗歌不落俗套,活泼而有趣。虽然如此,王维大多数诗歌所阐释融入的禅理意趣是给人以启发或心灵上的洗礼。诗歌清新活泼,奇妙机趣。而推究禅意则是“状物明理,托物起兴,以有限见无限,使恍惚之禅机,著述如见也,诗宜参禅味,而诗贵有禅趣,故禅趣诗,为诗中之奇趣异味,可谓诗中之禅也”。(6)回味王维“以禅入诗”,正是一种说理明志,以物寓禅,用自己有限的视角来展示现世态,以求达到所欲追求的禅家境界。吕澄先生曾讲述参禅的三个过程:“首先是迫切地追求,其次是淡泊地悟解,最后是‘保任’和‘行解相应’”。(7)而这几个过程在王维所作诗中流露出的禅意是相应的,无不反映出其“以禅入诗”的心态,从他的诗歌中是有迹可寻的。把禅学融合于诗学之中,相当于哲学汇入艺术形式之中,其理解起来是极为抽象和玄妙的,始有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而这些禅学入诗,对欣赏者的了解自然、认识生活、活化艺术是有一定意义的。
我们在研究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时,看到它并是佛教教义的枯燥说教,而是得益于大自然的启示,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所以禅给予了王维诗歌一种新的刺激,王维赋予了禅的人生趣味。《诗话总龟》中说:“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作诗而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丞也。”(转引自《王右丞集笺注》)“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人心系则难脱。”(转引自《王右丞集笺注》)他的山水田园诗从陶渊明那里撷取其淡远的情韵,从谢灵运那里吸取工致的笔意,从禅宗思想那里提取审美的精神,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山水诗歌产创作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日渐功利日渐浮躁日渐为横流的物欲所奴役的人类而言,在认识自然、体验生命、回归自然、唤醒自我方面,无疑也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审美参照。
引文注释:
(注1) 铃木大拙:《禅与生活》,台湾志文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23页。
(注2) 陈铁民:《王维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184页。
(注3)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6页。
(注4) 袁津琥:《艺概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版,第135页。
(注5) 庞君民:《论王维的“山水”人格》,《陇东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0页。
(注6) 柳晟俊:《唐诗论考》,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02页。
(注7) 代军诗:《王维诗歌的禅理意趣探究》,《辽宁师专学报》,2008年第4期,第16页。
参考文献:
1.铃木大拙:《禅与生活》,台湾志文出版社,1984年第1版。
2. 陈铁民:《王维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3.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版。
4. 袁津琥:《艺概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版。
5. 王志清:《纵横论王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
6. 柳晟俊:《唐诗论考》,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