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论文天下网
  • 论文天下网 |
  • 原创毕业论文 |
  • 论文范文 |
  • 论文下载 |
  • 计算机论文 |
  • 论文降重 |
  • 论文排版 |
  • 外文翻译 |
  • 免费论文 |
  • 开题报告 |
  • 心得体会 |

当前位置: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试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一)

销售价格:

【摘要】:

    本文通过对明代中期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代表作《西游记》的回顾,重新探索并总结了其艺术特色,针对合、补、异、刺四个方面的研究,再现了《西游记》所表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游记、合、补、异、刺

    【正文】:

    一、前言

    如果说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的话,那么说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是《西游记》也应该别无异议。《西游记》以它多方面的艺术特色,成为封建社会末期中华民族文化沉淀与革新中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选题研究价值和意义:

    既然本论文着重论述《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就有必要简单说一下研究《西游记》艺术特色的必要性:

    我个人认为:研究《西游记》艺术特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研究《西游记》的艺术特色,理解《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西游记》散发的艺术魅力。

    《西游记》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数百年来,至今为广大人民牢记于心。而这些人物形象寄予了作者深刻的感情,在它们身上,作者倾注了自己对于某些现象的态度情感,使它们获得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而艺术魅力通过这些形象的性格特点这一艺术特色得以表现出来,所以,研究《西游记》的艺术特色的目的之一在于更深刻的理解《西游记》散发的艺术魅力。

    其次,研究《西游记》的艺术特色,理解《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西游记》固有的艺术价值。

    《西游记》所记载的故事虽然荒诞不经,而且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天国地府、人间仙境的现象与我们离之甚远,但是透过现象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摆设的核心实质,却离我们现实并不远,甚至说还有很浓重的人间烟火气味。在这个处处貌似井然有序的世界里,影射的是人世当时社会体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西游记》用其独特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为我们体现了它固有的艺术价值,让我们时不时在笑声中领略到它深刻的寓意。因此,研究《西游记》的艺术特色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更深刻的理解《西游记》固有的艺术价值。

    最后,研究《西游记》的艺术特色,理解《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西游记》取得的艺术成就。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它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这些艺术成就,必须结合作品及其艺术特色来分析,离开了作品及其艺术特色分析艺术成就,那无异于从上往下盖一座高楼,不切实际。

    总之,要想更深刻的理解《西游记》,艺术特色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点,从这个参考点出发,逐渐领略《西游记》的全貌。

    二、正文

    说到《西游记》的艺术特色,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言尽的,本文拟就从我对《西游记》的理解和研究这个角度出发,来谈几点我心目中的《西游记》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我认为,《西游记》这本书最显著的几大艺术特色可以用四个字来囊括:合、补、异、刺。

    下面我分别谈谈《西游记》的这四个艺术特色。

    (一)、“合”。

    什么是“合”呢?我认为体现在《西游记》的艺术特色上,“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 “合”表现在结构安排上,就是“以小合大”:即《西游记》在结构安排的处理上,采用将许多个小故事合成一个大故事这样的方法,使每个故事都可以单独抽出来而不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西游记》全书的结构来看,总共叙述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一件是唐三藏西游取经。这两个大故事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前面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个大故事,又可以分成几个小故事,如“悟空学艺”、“龙宫借宝”、“地府销名”、“太白招安”、“一反天宫”、“偷桃盗丹”、“大闹天宫”、“如来降猴”这样几个小故事,后面取经可以根据经历的磨难分成四十多个小故事,这样一来,《西游记》这部长篇小说通篇是由众多“短篇组成的有机长篇”。

    《西游记》的这种“以小合大”的艺术特色,其实早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即便如此,“以小合大”仍然是《西游记》的一大特色,这主要表现在:

    ①、与《三国演义》相比,《西游记》在结构安排上呈现出来的“以小合大”的艺术特色,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西游记》把《三国演义》中“三足鼎立”的局势,变化为“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三足鼎立”着眼于客观形势,以客观形势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人物形象,“二元对立”着眼于主观心灵,以主观心灵为参照面,并在此基础上勾画人情世态,而在当时,采用这种崭新的“二元对立”模式,是长篇小说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大转变。因此从表面上看,从“三足鼎立”到“二元对立”,似乎情节内容要简单了,但实际上,“二元对立”这种模式的运用,不仅可以更有效地使双方斗争目的更加明确地表达出来,从而使斗争本身更加尖锐激烈;而且由于《西游记》是一部历代累积型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很多文人都对它经过加工,甚至受到说唱艺术的深刻影响,最后经吴承恩集大成创作而出而使人们更易于接受,从而在流传中更容易成为广大群众所熟知的内容;还可以为后来的小说家们提供一片崭新的尚待完善发展的创作天地。

    其二,在《三国演义》的“三足鼎立”情节设计与《西游记》的“二元对立”情节设计之基础上,表现出《三国演义》对三方势力需要全盘把握和精心设置,《西游记》则对双方人物形象的随笔拈来和涉笔成趣之间的不同。由于《三国演义》的整个基本框架是“三足鼎立”,因此它在矛盾双方之外还需要考虑第三方因素,这第三方因素决不能忽略不计,所以《三国演义》的情节必须要在写作时对矛盾双方和第三方做通盘考虑,在三者之间互相制约而存在的前提下,忽略任何一方都会造成“三足鼎立”局势的消失。作为《三国演义》的一个成功之处,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过度追求这种结构上“三足鼎立”的特点同时也造成了《三国演义》中史实与虚构兼有的格局,这样并不利于我们对三国人物形象的真正认识。而《西游记》把“二元对立”作为写作的宗旨,这样神魔界限分明,对错一清二白,并且故事情节中蕴含哲理,而且作者透过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自己平生的知识积累,随笔拈来,涉笔成趣,而这些涉笔成趣的文字恰恰又突出了被刻画人物的性格,这一点是《西游记》的独具特色之处,换到《三国演义》之中也不可行。

    ②、与《水浒传》相比,《西游记》也有两处显著的艺术特色:

    其一,主要的正面人物显著减少。众所周知:由于《水浒传》要牵涉到一百零八位好汉,人物众多,所以不免会让许多形象只成为一个符号,难以表现他们的性格,《西游记》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做了一个大胆的改进,它通过对取经四众的描写,使我们在对比中把他们的性格一览无余,这样取经四众的形象就比较容易在我们的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再通过取经四众经历并克服的磨难,把妖怪集团中的妖怪和神仙集团中的神仙的性格特点有选择的鲜明的揭露出来,或讽刺否定,或赞扬肯定。这一点,即是《西游记》最富魅力的地方,其实质就是《西游记》结构设计的成功之处。

    其二,《水浒传》与《西游记》的叙事结构有显著不同。《水浒传》在开始几个回合,主要人物总是漂移不定的,总是承担着两种角色:一种是主人公角色,一种是引线人角色。鲁智深是这样一种角色,林冲、杨志、甚至晁盖、宋江都是这样一种双重身份,而且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使我们感觉到它应该是本书的主人公,但同时好像他们又不是本书的主人公。直到宋江发配江州之后,宋江逐渐把这些人聚集到一起,才渐渐看出头绪来,这就给人一种零散的感觉。而《西游记》没有这种显著的感觉,《西游记》叙事结构其实就是一个整体,虽然孙悟空大闹天宫是独立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取经中看到孙悟空不止一次的夸耀自己大闹天宫的本事,也就是说,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完全可以揉合到唐僧取经时悟空跟他提及的时候插进去。而作者把孙悟空作为全书第一主人公之后,有必要强调突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不凡之处,于是才将它移动了位置,这样《西游记》的叙事结构便不像《水浒传》那样在开始的时候显得比较零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7/7

相关论文
上一篇:李白人格理想的积极意义及其在现.. 下一篇: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试论 《西游记》 艺术 特色 2013-11-08 08:31:22【返回顶部】

相关栏目

政治工作
营销论文
医药医学类
生物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学专业
语文论文
焊工钳工技师论文
数学论文
建筑论文
食品论文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格式
英语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论文
数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专业
心理学专业
学前教育
MBA论文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其他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论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原创毕业论文

 

论文天下网提供论文检测,论文降重,论文范文,论文排版,网站永久域名WWW.GEPUW.NET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893628136@qq.com

Copyright@ 2009-2022 GEPUW.NET 论文天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