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二)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伴随着文学发展不断成熟和完美。
文学作品的“有意味的形式”有着特殊的美学价值,属于文学形式美的语言形式美、表现形式美都具有一定的独立的欣赏价值。例如唐诗宋词中至今让人们常常吟诵的一些诗篇,有的本身不带有强烈的思想倾向,读者在欣赏时会被其诗行格局以及韵律所带来的精妙的形式美所吸引而相对忽略其内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虽然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文学现象,但对于形式技巧的探索从来没有间断过。《诗经》是文学最早的形式独立的体现,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佳句就已显示出纯熟的表现技巧了。之后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赋,更体现出鲜明的文学形式化的倾向,盛唐的诗歌则达到了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高峰。初唐诗人已十分讲究声律辞藻,并且形成了韵律与抒情、形式与风格的结合。王维就是一位精通音乐又擅长书画的诗人,如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描绘鹿柴附近山林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读者能深刻地感受到诗工整的格局、朗朗上口的韵律及其所创造的色彩、声音、线条的美,其精工刻画的形式美令人赞叹。元朝杂剧在形式上则十分注重场景的装饰气氛和曲词的华美文采。随着语言、句法、形式的不断成熟,文辞优美、诗意浓厚的明清小说逐渐产生。到近代,五四时期文学的创作更是呈现出开创性的气派,中国现代文学以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掀开了文学发展的崭新的一页。曾经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新月诗人闻一多先生是最讲求形式美的,他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主张新诗的“三美”:音乐美,即音节的排列与韵脚的和谐;绘画美,即词藻的美丽与视觉的直观;建筑美,即整体外形的匀称整齐。他说:“恐怕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镣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要戴着镣铐跳舞”这是对文学形式美多么执着的精神啊。由此可见,文学形式的发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三)不同风格的形式美,创造了百花齐放的文学园地。
中国传统文论一直十分重视对文学文本形式的研究。“赋、比、兴”就是运用于早期民歌中的一种创作手法,它基本属于形式上的问题。“赋”是尽量铺陈所咏的事物,或直接表达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比”是用描写事物形象来比拟诗人的思想感情,用夸张的语言来使形象更合理;“兴”是先言他物借该形象的深刻涵义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它与内容几乎不相关涉,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形式的演变,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推陈出新,优秀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纷纭的形式与风格,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中国四大古典小说都有着超凡的艺术价值,但其采用的形式却是完全不同的。《三国演义》运用虚构的故事,通过构造典型的环境和情节,塑造了许多神勇超常,万人莫敌的英雄形象。《水浒传》人物个性鲜明,极富传奇色彩,叙事上只用白描的手法,情节跌宕起伏,每一个故事都紧扣读者的心弦。《西游记》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儿童文学色彩,塑造的形象往往是自然界某种动物的形象或几种动物形象的杂糅,把神性、人性、物性巧妙加以结合。描绘的现象神奇莫测,充满迷幻色彩。《红楼梦》则笼罩着浓浓的悲剧和梦幻气氛,同时又展现了十分广阔的社会背景,作者对结构的安排更是无人能及,它前呼后应,主线与副线交错,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穿插,言在此而意在彼,有着极强的表现力。
作家运用娴熟的、浑然天成的技巧创造与思想内容完美结合的形式美,造就了文学的艺术魅力,成为流芳百世的艺术奇葩,同时各种风格的形式美成为人类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促进了文学事业的繁荣。
二、文学形式美的根源在于形式与其表现内容的完美融合的和谐统一。
文学艺术的美是一个整体,它包括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二者是和谐的统一,不能孤立。我们讨论文学的形式美,绝不能放弃文学的思想本质,不能脱离内容来看形式。
(一)文学形式要服从于内容,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内容才是美的。
一部文学作品其形式美只是手段,传达作家的审美体验才是最终的目的,在任何时候文学的内容美都是主要的,作品的思想含量是核心。形式美是指与表现内容相贴切的文学体裁、严谨的结构、精致的语言,只有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才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美学上认为,不存在“纯粹的形式美”○4,一种自然的形式在没有进入审美活动之前无所谓美不美,只有当它被注入了情感与生命之后,才能成为“美的形式”。文学理论中认为,情感是文学活动的目的,没有只涉及形式而不涉及内容的美,没有思想的作品很难说它是成功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