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碎 我和翠翠歇下来,她还在唱。这碎女子,以为只有她才有爱! 这里的“碎”,不是“破碎”义,而是“小”的意思。“碎女子”就是小女孩、最小的女儿。年龄的小是相对的,因此,“碎女子”也指女青年。古语言里,“小”的意思,也用“碎”表达。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杨戏传》引《襄阳记》:“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 “碎务”,琐碎的事务,即小事。元杂剧:贾仲名《金安寿》一:“自家女直(真)人氏,叫做金安寿。嫡亲的两口儿,别无甚碎小。”
言传 我不爱听他这话。我说:“你给你伴一个吧,好有人照顾你!”他不言传了。 两人又说笑了一回,就都不言传了。 我认为“言传”应该是“言诠”。古代,“言诠”的意思就是“说话”,词义偏重于“讲道理”。今人释为“以言词阐述义理”。 这解释很文雅。《陈书•傅縡传•明道论》:“言为心使,心受言诠,和合根尘,鼓动风气,故成语也。”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八《龙济绍修禅师》:“上堂:声色不到处,病在见闻。言诠不及处,过在唇吻。” 又卷十四《天童正觉禅师》:“正恁么时视听有所不到,言诠有所不及,如何通得个消息去?” 又卷二十《东山齐己禅师》:“抬起脚,向佛祖履践不到处进一步。开却口,向佛祖言诠不到处说一句。” 这些宋代口语里的“言诠不到处”,跟当时口语中的“说不到处”,是一个意思。《五灯会元》中,卷十一《首山省念禅师》有“诸圣说不到处,请师举唱”, 卷十六《蒋山法泉禅师》有“古人说不到处,请师说”。 这些“说不到处”,和“言诠不及处”、“言诠不到处”是完全一样的。今天从文献来看,“言诠”这个词出自佛教。但它更可能本来就是民间口语,今天,还在使用“言诠”这个词的,除了西北一带的农民,就是儒释两家的学者大德了。《五灯会元》书中还有“以言传”。不妨说一下,今西北使用的,不是它。卷十四《天童宗珏禅师》有“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证不可以言传”, 这里的语意是“不可用语言传播”,非“言传”词。
不得 我发誓这颗牙种下了一定要长出一株带着刺的树,也毒咒了他夏风的婚姻不得到头。 夏天义吼道:“你滚!”自己却从凳子上跌下来,窝在那里半天不得起来。 把“不得”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的词语前,表述想实现的动作之目的实现不了,欲求而不可得。这不是普通话的表述。而是唐以来口语中的用法。唐《敦煌变文•燕子赋》:“凤凰令遣追捉,身作还自抵当。入孔亦不得脱,任你百种思量!”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德山宣鉴禅师》:“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 元杂剧:无名氏《渔樵记》一:“争奈文齐福不齐,功名不得到手。”
(三)源于宋元明的古词语
勾子 一个说:“嫂子的勾蛋子,小叔子一半子么!” 我那儿子靠谁去,自个又不好好念书,一辈子就只有戳牛勾子了!” “勾子”是说屁股沟,泛指屁股。这个字过去写作“沟”。这个义为“屁股沟”的词,产生年代不一定很久远。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尻,今俗云沟子是也;臀,今俗云屁股是也。”
疙瘩 那一丛牡丹竟有一筐篮大,高高的长过墙头,花繁的时候,一站在巷口就能看见,像落了一疙瘩彩云。 抬头看天,天上是一疙瘩一疙瘩旋涡云。今日又是个红天。 “疙瘩”是西北的一个可以替代若干量词的通用量词。比普通话“疙瘩”用途广泛。元代写作“疙疸”。元•无名氏杂剧《渔樵记》三:“我如今且着孩儿在家中炰下那疙疸茶儿。”
脖项 夏天义光着头,后脖项上的壅壅肉黑红油亮。 “脖项”即脖子。“脖项”之名,古已有之。有一首非常有趣的元散曲,嘲讽女人个子高,其中就提到脖子长。元•无名氏散曲《梧叶儿•嘲女人身长》:“身材大,脖项长,难匹配怎成双?只道是巨无霸的女,原来是显道神的娘。我这里细端详,还只怕你明年又长。” 元•戴善夫杂剧《风光好》一:“脖项上搭上套头,皮面上带上掩眼,怎发付这一千斤铁磨杆?”
虼蚤 赵宏声说二叔是龙,生下的都是些虼蚤,一点没说错!还有啥事?” 虼蚤咬你啦?你到底肉细,一来虼蚤就咬上了。 “虼蚤”即跳蚤。“虼蚤”这个名字,比“跳蚤”一词出现的早。元•无名氏杂剧《盆儿鬼》三:“这羊皮袄上不知是虱子也是虼蚤。”
一搭 夏天义回头说:“不要拉,让站长和我一搭去!” 一起,一块儿,西北口语说 “一搭儿”。这是早在元代就出现在口语里的词。元杂剧:武汉臣《老生儿》楔子:“老夫用了些小钱物和兄弟一搭里葬埋了。” 无名氏《朱砂担》一:“等我醒了时,和你一搭里做买卖去。”
骨殖 黑娥骂武林是猪脑子,黄母鸡正下蛋哩,杀了拿骨殖去买化肥农药呀?! “骨殖”就是骨头。普通话口语不用这个词。古代,这个词也写作“骨石”。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泐潭洪英禅师》:“吾灭后火化,以骨石藏普同塔。” 元•无名氏杂剧《合同文字》一:“将的俺两把儿骨殖,埋入祖坟。”
烧酒 咱秦人是吃辣子喝烧酒了才唱秦腔的……秦人喝的是烧酒吃的是锅盔夹辣子。 “烧酒”就是白酒。这个词在普通话里已基本消失。元•无名氏杂剧《举案齐眉》四:“他家忒煞卖弄,打的屁股能重。烧酒备下三瓶,到家自己煖痛。” 明•李时珍说“烧酒”是用蒸馏法制成的酒。其《本草纲目》二十五《谷•烧酒》:“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 饭是米儿面,下着南瓜叶,颜色好看,做得也稠,但吃起来苦。我说:“饭这苦哇!” 西北口语里,有一个在句中读重音的“这”,强化“这”这个词的指代作用,表示“这么、这样的”感叹语气。这个强化指代作用的“这”,元代语言里已经出现。元散曲:商衟《一枝花•远寄》:“拈花惹草心,招揽风流事,都不似今日个这娇姿。”
甜 支书,我们玩的可是甜麻将,没赌的! 当你听到西北人说“这菜太甜咧”,实际上他是在说“这菜太淡了”。不浓,不咸,普通话说“淡”,陕北说的也是这个词,但听起来是“甜”。如普通话问“这菜咸淡如何”,西北说:“这菜淡咸了?”让北京人听上去,这句话是“这菜甜寒了?”这个词义还引申为“没有实质内容的”。如“淡麻将”,就是没有实质赌博性质的麻将游戏。“淡”的“没有实质内容的”这个词义,是从古代“无聊、没意思”的词义引申而来的。宋•苏轼《游庐山次韵章传道》诗:“莫笑吟诗淡生活,当令阿买为君书。”
歪 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三踅是歪人吧,昨日他就和三踅打了一架,敢给三踅头上撂砖! “歪”,没有“歪斜”的意思,而是对人的脾性、能力等的一种形容。这里是用“歪”形容个性强,或有能力、本事厉害。元人口语里便有这样一个“歪”。用它,可以形容厉害。元•武汉臣杂剧《老生儿》一:“你可便道他歪,不思量我年迈。” 可以形容发扬本事。元•无名氏杂剧《射柳捶丸》楔子:“则要你人人歪战,个个胡缠。”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