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两者相同的是,都描写了“眼”、“齿”和“粉颈”的美,而且都运用的一连串比喻修辞方式。所不同的是,《雅歌》所描绘的美人光彩照人,缺乏动态之感,没有显示出人物整体的神态之美。《卫风•硕人》所描绘的美人,色彩素净清雅,在用了五个比喻以后,巧妙地用画龙点睛的手法,以甜美的微笑,顾盼神飞的秋波,充分显示了庄姜动态之美、神态之美,具有形神兼备的优点。
(二) 内在之美
揭示周代社会对女性的价值标准和审美取舍,不只是注重对女性外在之美,更为重要的是女性人物的行为举止、品德修养是否与周代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念相一致,是否符合人们的心理趋向。从描述情人幽会 “桑中”(《鄘风•桑中》),思妇看到“鸡栖于埘”的景象而思念远去的征夫(《王风•君子于役》),均具有浓厚农业社会的色彩。在农业社会里,人们的生存发展与土地紧密相依,而黄河流域的土地又是比较贫瘠,长期的、固定的、相当艰苦的农业劳动形成了勤劳朴实又较为内向的民族性格,再加上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自古以来就比较注重美与善的结合。因此,探讨《诗经》爱情诗中女性人物的内在之美,更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周南•葛覃》从不同于《关雎》的角度,表现了一位勤劳、善良、有教养的女性形象。诗中描绘她“是刈是濩,为绤为絺,服之无斁。”《毛传》:“濩,煮之也;精曰绤,粗曰絺;斁,厌也”,《说文》:“绤,细葛也。”段注:“葛者,绤絺草也。其缉绩之,一如麻枲。其成之布,细者曰绤,粗者曰絺,盖草有不同。”诗由获葛治葛而至于纺织成布,这一过程展现了该女子的勤勉与专心致志。
郑玄引申为:“女在父母之家,未知将所适,故习之以绤絺。烦辱之士,乃能治之无厌倦,是其性贞专。”“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毛传:“师女师也。古者,女教师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祖庙未毁,教以公宫三月;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汙,烦也。私,燕服也。害,何也。私服宜浣,公服宜否。宁,安也。父母在则有时而归耳。”这里又表现了该女子的善良、孝敬和有教养。
郑玄又进一步阐发为:“我告师氏者,我见教告于女师也。教告我以适人之道。重言我者,尊重教师也。”由此可见,《葛覃》女主人公具有勤、俭、敬、孝的基本品格。
《周南•樛木》一诗从女攀男的角度赞美了“君子”由室家和谐而“福禄绥之”。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称此诗:“以葛藟萦绕乔木喻女子依附丈夫,并祝男子由此而终身幸福,是女方贺贵族新婚之诗。”能忠实家室、和谐家室、家庭兴旺,由此诗可见,这又是对女性价值取向的标准之一。
《周南•螽斯》这篇诗文对人子孙众多进行了赞颂和祝福。《毛诗序》:“后妃子孙众多也。言不嫉妒则子孙众多也。”宗族延续、祖先受到祭祀,这是当时人们的热切愿望,也是婚姻存在的根本意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里认为:“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多子是社会对女性价值要求标准的最为重要的方面。近代的闻一多先生从民俗学角度考察,也认为该诗表达情绪如此欢快的动因,是妇人的乐有子。
作为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诗经》所表现出了这种对女性价值评价和心理取向的形成和延续,对后世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三、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由于《诗经》爱情诗数量多、范围广、内容丰富,且每一首都各具特色,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为什么《诗经》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历代诗歌作者,没有一个不向《诗经》学习,并继承这一优良传统的道理。《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文学创作当中,而且其道德思想观念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一) 对早期文学的审美价值的影响
在中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受《诗经》的影响相当深远。在早期文学典型代表作屈原的《九歌》和《孔雀东南飞》中,可见一斑。
屈原在《九歌》中塑造的几位动人的女神形象,将人的美德美貌集其精华而赋予她们。其中对山鬼的塑造,除刻画其美丽的仪态容饰之外,诗人还将这最打动人心的美女典型形态赋予了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不难看到,此句即是“窈窕淑女”的变相说法。《九歌》是屈原在民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是对民歌的点石成金,它保留并升华了民间的审美心理。
汉末著名民歌《孔雀东南飞》所塑造的刘兰芝的形象,完全再现了《诗经》中对女性形象的各种品质的刻画。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饶有修养,能勤俭持家,对婆母、丈夫皆善待之。她为人沉静聪慧、宽容自持,面对婆母的驱谴、丈夫的留恋、娘家兄的势利、社会的险恶,她心如明镜,深有准备地应对这一切。
诗中着意表现出了刘兰芝心地之善良美好、忠诚于爱情之纯真执著、计事之入情入理、料理事物之从容刚毅,在这种全面刻画中展现了她的形象特制。惟有这种特质,才使刘兰芝的形象能够牵动人心,在人们心理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女性被社会摧残、毁灭才具有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楚辞》和《孔雀东南飞》的巨大成功和深入人心,是对《诗经》中“窈窕”、“淑”、“勤、俭、敬、孝”、等等诸多特征的传承,是《诗经》女性形象的长久文化积蕴的结果,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二) 对封建社会时期价值取向的影响
《诗经》形成所处的周代王朝时期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西周吸取了夏商灭亡的教训,强调敬德保民,建立了宗法制度,把规范化的家族制度推广到政治、伦理领域,形成尊尊、亲亲的社会关系和礼仪制度。在理论上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奴隶社会的人际关系进行了重新评价,对原有的道德伦理范畴加以损益,形成了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到汉朝时期,随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孟学说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基本上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统一的汉民族文化。儒家人际关系理论所规定的人际关系原则、规范也因此成为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人际关系的主要指导原则和规范。特别是到了宋明时期,在儒家礼教的基础上,又揉和了佛、道思想,建立了宋明理学,把“三纲五常”说成是永恒存在的天理和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儒家学说中的人际关系的理论和规范更成为官方用来治国和统治人民的有力工具。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