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2、个性的张扬与失落。90年代的女性作家创造了一个个人化女性话语世界,把某个人的鲜活生命意识和人性表现从隐秘处突现出来,但她们的写作仅是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的女性经验和女性故事的评价。女作家写作中女性意识的自觉彰显与误读同行,情感解放和压抑同存,身体发现和遮蔽同在。
3、语言探索的创新与无奈。90年代的女作家们努力谋求另类表达,努力实现女性对“性”的言说的禁忌的突破和表达,将笔触伸展到生活隐秘之处。女性话语的生发和开拓,由利用西方话语资源起步,从系统的语言转换中解构、颠覆男权语言,从女性之躯提取语言。语言的颠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女性某种意识的表达,某些主题的深入。
三、90年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存在的不足
1、女性的命运与历史性的社会批判未能结合起来。女性的叙述过于个人化与内心化,历史性的社会批判抹不去的仍是宏大叙事的男性评判标准。某些女作家,由于对女性的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的意识不分明,在表现女性生活时,她的感觉是沉重和困惑,而且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对作品中女性的困境留于被动的描写,不能有力地写出女人作为经验着的主体那种主动的心理活动,没有力量展开情景中包含的社会性别冲突,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这种冲突的焦点所在。例如,陆星儿的《小凤子》,写的是被一对城市夫妇借到家中养胎生子的农村女子,作品主要以她的视角写出这对夫妇不和睦的感情关系,还有城乡家庭生活的差异。她自己作为被借用的生育工具这种处境的特殊涵义,被她承担的关照作用冲淡了不少。在一些描写职业妇女的作品里,女人的内心经历显得贫乏。
2、部分作家存在认识的偏差。把女性意识缩减为独特的女性经验,特别是身体经验和性经验,陈染、林白们“从历史深处和神秘黑洞打捞起来的女性及女性经验:女性同性恋、手淫、性感觉……,林白的女性心理自传因其大胆展露女性的隐秘世界而倍受瞩目和好评,女性性体验无疑是陈染写作重心,它们展露了女性的性体验、性本能、潜意识、隐秘欲望等非理性和隐私性内容,以“性”为旗,以躯体语言为口号,以女性隐私为武器向男性文化宣战,男权文化在迷惑于她的裸露或在忘形的欲望化窥视中,让路甚至让位于女性文化。非理性的内容书写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女权高度,成了“意识形态的充盈物”。基于这种偏颇的理解,关注社会问题、现实生活的女性写作就成为“非女性意识”作品。更重要的是,陈染、林白们对觉醒的女性意识的命名和呈现是以身体感悟的方式,以一种大胆的自我欲望与隐秘体验的语言张扬站成了一种偏执的女性反抗的姿态,语词之间及本文结构之间的张力场,固然为想象力提供了空间,但却没有为它规定应有的向度,艺术借助想象达到文化反抗的规定性很难保证。陈染、 林白的作品中女性知识分子自怜自爱的色彩太浓,使其只能一再重复叙述自我经历与心路历程,形成某种程度的类型化和程式化,很难反映出中国女性复杂的文化地位,缺乏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本文对90年代女性文学基本主题的探讨,远谈不上全面、深刻,但是显而易见:中国女性文学在历经数千年的漫长旅程后,以20世纪现代女性作家的群体觉醒和90年代女性文学的“爆发式”景观为标志,已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存在。凄美而另类的爱情、平淡而绝望的婚姻、热烈而坦荡的情欲、曲折而无奈的命运、杂乱而精致的生活、困惑而迷惘的自我,女性的世界多姿多彩,女性的情感波澜起伏,女性文学的主题丰富多彩。随着女性世界的发展,女性文学必将产生伟大的,有战斗力的作品来。90年代女性写作的升起及其在世纪末文坛上的娇娆多姿风头正健,宣告了属于女性写作的成熟与建立女性主义文学的可能,其必然在新的文化格局重整重建的过渡时期中,获得自己独立的一席之地。90年代的中国的女性文学是一次历时久远的地壳运动的结果,还必将是另一次历时久远的地壳运动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张永清,《新时期文学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刘勇,《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张立群:《多元与共生—论中国类后现代小说的叙事观念》,评论家网站,2005年5月
4、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5、林晓华:《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悖论与反思》,2004年5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