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学前教育
《试论幼儿道德品质培养》
销售价格:
免费论文
TXW817140 《试论幼儿道德品质培养》
试论幼儿道德品质培养
[摘要] 幼儿道德品质培养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抓好幼儿道德品质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培养是塑造人才的筑基工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首要内容,是复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因此,要理清和处理好智力程度、亲子关系、友伴关系等几个制约关系,并采取一些相应有效的对策。如教师引领、友伴示范、父母带动形成习惯和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活动等。
[关键词]道德品质 行为习惯 核心价值观
道德品质是指人们在处理相互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时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以贯之的把人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形成当成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来抓。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率先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倡导。习近平总书记概括规范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幼儿期进行道德品质培养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且是幼儿一切活动健康、正常、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也为幼儿今后的成长打牢坚实的基础。
一、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1.幼儿道德品质培养是人才塑造的筑基工程。
“万丈高楼平地起”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与灵魂,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和教育的方向。今天的幼儿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道德品质早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全部幼儿教育的基石和重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成长。否则幼年受到损伤,即使不夭折也难成长。”陈鹤琴先生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形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又如老子早起教诲过“高以低为鉴、贵以卑为尊”,我们耳熟能详的谚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诸如众多名人的“家风”、“家训”都无一例外,在人的幼儿时期应当特别注重品德习惯的养成。可见幼儿期的熏陶,滋润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的关键重要时期,是新时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
2.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首要内容。
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幼儿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其中德占首位。人的品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长期、复杂、艰苦、曲折的发展过程。德育是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起点和统领。德培养好了,其他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有了前提和保障。德不是孤立的存在,德体现在教育诸目标的具体实现中,品德目标在整个教育目标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良好的道德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蹒跚学步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只有培养好幼儿的道德品质。才能保证幼儿的德、智、体、美、劳等诸项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进行。德不成,其他都无从谈起。
3.幼儿道德品质培养是复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措施。
复兴中华的中国梦是由大国走向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及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目标。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共同奋斗才能实现。放眼全国,各族人民各行各业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作为幼教战线的一名幼教老师,责无旁贷的肩负起幼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任。今天的幼儿就是实现复兴的中坚力量。理所当然把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强国复兴的伟大事业后继有人。做好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就是复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和重要体现,既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制约因素
据有关研究表明,影响幼儿道德品质行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项制约因素:
首先是智力程度。智力于儿童的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较为成熟的道德判断,需要成熟的抽象推理能力作为基础。抽象的思维能力是高尚的伦理道德养成的主要条件。智力较高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也较高,反之即较低。如老师说:“小朋友们早上好”,智力高的孩子会立即回答:“老师好”,而智力低的孩子就几乎没有什么反应。
其次是亲子关系,幼儿是家庭的小成员,父母平时的教诲、控制方式、管教的态度与方法、行为的影响等对于儿童的荣辱感、对错感是非善恶的判断均能产生决定性的引领和感召。据我们幼教实践中了解到:温暖的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关心与爱护的父母态度就有助于亲子之间形成认同,有助于儿童的自我反省,自律力的提升。而独裁暴君式的管教,硬性规范与强制执行,强调严厉惩罚与威胁则使儿童无所适从,甚至南辕北辙,影响儿童良好品德的发展。例如:爸妈与孩子关系亲近的,无论爸妈在提示或催促时,孩子都会顺应和尊重,而亲子关系差的孩子就会置之不理,或故意拖延。
第三是友伴关系,儿童除了亲子关系尤为突出的是友伴关系,对发展道德良知与遵从社会规范甚为重要。在友伴参与的活动中有两方面对于儿童道德发展很重要。一方面是儿童友伴共同制定游戏的规则,使儿童了解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在特殊需要与协议下是可以更改的。另一方面由友伴交往之经验中,使儿童逐渐了解到每个人会有不同意见,彼此之间互相影响,因而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改变。修正自我中心倾向,逐步促进成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例如:友伴关系好的孩子之间,出现看法不一致时,大都不会酿成争执,反之,将会恶语相向,甚至以牙还牙,一发不可收拾。
第四是文化背景。据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道德判断的发展上差异不大。但在道德发展速度和道德内容上则有很大不同。高等文化家庭的孩子道德发展速度较快,道德内容也较为丰富。一般文化家庭的孩子道德发展就相对较缓慢,道德内容也比较贫乏。东西方不同文化带给孩子在道德发展上的差异更为明显。例如:中国儿童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较为信守隐含的正义、惩罚的集体责任及因果报应观念。道德行为诸如诚实、利他、打抱不平等。更易受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的影响。
三、幼儿道德品质培养似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众所周知,在我国独生子女已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如今的幼儿既聪明、活泼、健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私、任性、不懂文明礼貌等不良道德品质的缺陷。有效地开展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教育,应采取和运用如下一些对策。
1.教师引领。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一个主要责任人就是老师,幼儿园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幼师的榜样引领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试想,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声情并茂地教育幼儿要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而在幼儿园或日常生活中不拘小节,面巾纸随手扔,这种说教与行为的背道而驰又怎么可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呢。幼儿具有向师性特征,老师的说话方式,待人接物,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幼儿。幼儿与老师接触的时间相对又较长,所以不免会模仿老师,因此老师必须率先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向幼儿展示出人性的真善美,才能有效的引领幼儿向好的方面发展。
2.友伴示范。在进行幼儿道德品质的教育时,老师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应充分注意利用幼儿中的榜样进行示范,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老师进行什么教育,提倡什么,总会有一些幼儿走在前面,他们的自我表现恰恰是老师要求全体同学都应做到的。于是,此时此刻幼儿老师应该及时的给予他们肯定性、甚至赞扬性的评价,介绍他们的行为事迹,鼓励幼儿向他们学习。这种树立榜样的方法,对教育幼儿有很直接的意义。榜样可使其他幼儿知道如何去做才是对的,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总是有样可循,这也就等于不断地把老师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同时也可激发幼儿你追我赶的争先意识,从而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3.父母带动。家庭是孩子接触的人生第一个环境,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也是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的文化氛围浓淡,文明程度的优劣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因此家长必须要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百分之九十七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家长必须注意时刻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与人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他人,力争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了孩子做出榜样表率。
4.常规成习惯。在幼儿园的活动、生活中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有意识地把品德教育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针对幼儿接触到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指点,使幼儿在日常的具体行为中逐步萌发养成爱家,爱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有爱,珍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的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幼儿帮助别的幼儿穿衣服系鞋带,游戏时把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及时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有意或无意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老师和父母需要随机用建议或制止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孩子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达到潜移默化、净化幼儿心灵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常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和方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所收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会使孩子铭记不忘,终身受益。
5.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对幼儿进行品德教学中,应注重形式的活泼多样,方法的生动灵活。需要老师创设相应的环境和情景,吸引幼儿在真实的事件过程中去亲身体验感受,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和滋养。如:举行某一具体事例,组织幼儿“讨论会”;开展“庆三八爱妈妈”主题教育活动;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国庆焰火真漂亮”活动;“文明小使者”评选活动;“端午节的来历”;传统教育“六一趣味运动会”;“进军营学英雄”活动;“清明节扫墓”活动;“进养老院孝敬老人”活动,成立幼儿行为规范监督岗“为灾区献爱心捐款捐助”等等。从而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影响和塑造新时代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风尚。
参考文献
1. ://.daodejing.org《道德经》老子
2.周兴华《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1.1第1版,第102页
3.杨芷华、顾植、阎凤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11第1版第169页
4.冯化平《影响中国孩子成长的名人故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第1版第93页
5.詹亮浈《中外道德童话精品》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7第1版第58页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试论幼儿舞蹈教育》
下一篇
:
一名即将毕业的在岗幼教工作者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试论幼儿道德品质培养》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政治工作
营销论文
医药医学类
生物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学专业
语文论文
焊工钳工技师论文
数学论文
建筑论文
食品论文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格式
英语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论文
数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专业
心理学专业
学前教育
MBA论文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其他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