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它从观念意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管理哲学等方面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成分,当然不可否认它也有些陈腐过时的陈旧观念,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否定其积极性、重要性,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儒家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现代企业的管理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儒家仁道思想对于我国现代企业道德管理有着很大的助力以及理论依据。从培养管理者自身素养,员工职业道德,对于企业外部环境作用力及内部选贤任能的企业制度的探讨都提供了思想基础。 所以我们坚信,儒家文化不仅会对中国的现代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能否在职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关键在于正己和不求人,也就是儒家的“为仁”思想,“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与人,则无怨。”(110)无怨则无忧,无忧则不惑,不惑则不惧。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为正己,正如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11)当自己犯下过失时,“先验身过,次验心过,悔其前非,断其后续,亦期至于无一念之不纯,无一息之稍懈而后已”,(112)并做到:“善则称人;过则称己。”。(113) 不求人,则要求君子包容豁达,“小不忍,则乱大谋”(114),同时应忌结党营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15) 要想真正通达“仁”之道,孔子提出了四个标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16)只要能在职场中坚守仁义信条,把职业当事业,视企业为家业,自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17),是为“仁者无敌”。 《论语》一书中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强调的都是和谐,团结,协同但不相互勾结,成群结党。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能否做到“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是非常关键的。许多企业里都存在着派系斗争,有一些竞争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内耗,影响着企业的效率和发展。东北一家食品企业便曾因为内部人员的竞争和内耗而一蹶不振,从市场主导者沦落为追随者。在这家企业内,董事长,总裁,副董事长,营销公司总经理各有各的亲信和下属,这些亲信和下属对于他人的指示通常是置之不理,很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到了他们这里往往沦为一叠废纸,根本无法得以实施,因而严重影响了该企业的发展。最终这家企业的内部竞争发展成一场内部斗争。经过长达半年的权利争夺,总裁与销售公司总经理被排挤出局,但是,他们带走了自己的亲信,很快成立了一家新的食品企业。而原企业因为长期的内耗而大伤元气,至今也没有能够恢复到当初的市场规模。这类现象在民营企业中可谓屡见不鲜。一家企业洗完获得永续发展,就必须避免内部党派斗争的发生,而这一点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品质和素养,也取决于员工们能否拥有君子之风,做到“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孔子说“群而不党”,“群”意味着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是职场中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如果将合群发展成拉帮结派,那就成了企业的问题乃至灾难了。因此,作为职场中人,应该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导向,与上司,同事,下属和谐相处,而不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侍于君子”是指部下对长官或上司,后辈对前辈,臣子对皇帝。其实,还可以包括同事之间。孔子谈的是说话的艺术,是做人处事的道理之一。孔子洞悉人情世故,更懂得侍人处世所应有的态度,说话时应注意的事项。在对上司,前辈,皇帝及同辈友说话时,君子必须懂其序,通其法,这才能有良好的沟通。职场上,我们每天和同事,领导之间难免有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都应“讲究”。可以说,在职场上“说话”也是一种艺术。很多时候,有些人吃亏就是因为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在今天,孔子的观点仍然值得借鉴。如果说话的时能够随时注意听话者之“颜色”,我们就能及时调整说话的内容或马上停止说话和建议,这就能避免“君之所言未必上司长辈同事之所好”的尴尬场面。一个人在该说话的时候不说是一种退缩隐匿的表现,给人的感觉是明哲保身或怕得罪人。“不言”也是一种意见,是一种“鸵鸟策略”。这在孔子看来也是君子在交际场合里常见的毛病之一。总的来说,说话,尤其是在上司,长辈面前,应当做到长幼有序,上下有别,同时还要察言观色,随时作适当的调整。除此之外,“侍于君子”不能因怕责任而当哑巴,应该在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当然,要避免孔子所说的“三愆”而说得中肯又及时,这就是有待君子之慎重学习,多方演练,以达良好之素养。所以儒家仁道思想中的很多思想都为企业员工在遵守职场法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示范作用。
儒家仁道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 道德建设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