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论文排版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开题报告
->
金融经济开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开题报告(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开题报告(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的背景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进入 21 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约为 51.27%,全国城镇人口总数超过 6.91 亿。与之相伴随的是严峻的环境问题,城镇化建设与当地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城镇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使资源环境基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2012 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中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并提出绿色、循环和低碳的发展理念。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一种耦合关系,二者相互影响,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转变消费方式,推动城镇化发展;而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原则和理念,提倡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阶段。产业和人口呈规模性聚集,促进经济增长,农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也同时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原则,建设生态城镇,将成为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主要特征及标志之一。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基于以上所述背景,可见当前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问题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尤其有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与导师的沟通,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属于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范围,因此在导师的指导下,将上述两方面结合,确定了对该课题的研究。
2.研究的意义
通过系统分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和耦合机制,并提出解决二者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具有以下的理论意义:第一,进一步深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内容。通过对环境问题及对策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明晰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重点。第二,开拓环境保护的新视角。通过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演变内容及规律的探索,可以进一步认识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动力,有助于区域环境保护的分析与评价,以及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由此可见,本文主要以理论研究的实践性与指导性为主要宗旨,试图初步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以期对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的创新与突破起到些许作用。建立较为系统的生态城镇规划理论体系,为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动态
几十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显著成效,各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环境问题。城镇化作为由农村转为城市的桥梁,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农村环境与生态问题同样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限制因素,因此,我国也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行研究探讨。
中国着手进行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是从 20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1978 年,我国科技长远计划正式列入区域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其中就涉及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环境承载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其研究内容已经涉及到生态环境建设各个方面,黄光宇(1998)提出创建生态城市的十条评判标准,宋永昌(1999)等围绕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设计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研究有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学者与著作有很多,对每一个系统的研究都有着庞大而繁杂的体系,对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的研究很多,但对“生态环境”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研究,特别是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的专题性研究更是十分鲜见。因此,从多个角度、系统的、动态的研究城镇化与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未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2.国外研究动态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Carson(1964))早在20 世纪 60 年代初,通过《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向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人们讲述着农村中使用 DDT 和杀虫剂对环境危害的真实的故事,让人们对环境问题有了初步的思考,伴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环境危机残酷的摆在我们面前,具体表现为环境的恶化,能源的浪费。随后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 (1974)的《封闭的循环》一书把蕾切尔·卡逊留给人们思考的问题引向了深层,让人们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得到重视,把人们从仅仅考虑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观念转变为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这一转变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观念及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刘易斯·芒福德所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重点以人文科学为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前景,揭示了城市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文化的更新换代,使战略家和规划者重新思考社会文明与出路。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dar)(1898)提出“田园城市(Gdarnecities)”模式,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研究的思想。二战后,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蓬勃发展,环境问题恶化趋势加剧,Meadows(1972)在《增长的极限》和 Goldsmith(1974)《生命的蓝图》中预测了世界城市化前景,提出了“有极限增长”的理论,广泛激起了人们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的关注。进入 21 世纪后,主要围绕“城市-经济-环境”这个系统,把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从国外文献研究动态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不仅起步早,而且角度多,内容广泛,且表现主要集中城市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和机理分析,国外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问题二者研究中更偏重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因此从定性或者定量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等内容结合起来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指出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土地、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笔者从传统城乡二元分离结构、经济、政治等多个角度,深入揭示城镇化过程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提出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经济发展落后、粗放型生产、政府及农民环保意识差、综合管理薄弱、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缺失等原因。以此为基础,从弥合城乡差距、建设生态城镇、政府职能等三个大方面,探讨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相应的对策,并提出弥合城乡差距、减少生态城镇和重视政府主导力量等对策,把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化、智能化、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联系当前我国的现实性,研究生态城镇理论及生态城镇未来发展方向。
目录如下:
1.绪论
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3主要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2.1城镇化的内涵
2.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3.1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
3.2水体环境问题
3.3乡镇企业污染
3.4大气污染
3.5固体废弃物污染
4.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4.1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原因分析
4.1.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4.1.2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科学技术不足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
/2/2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公司重组并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
下一篇
:
国有资产分类管理研究硕士毕业论..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新型
城镇化
建设
生态
环境保护
探析
开题
报告
2017-03-15 18:41:11【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财务会计开题
汉语言论文开题
工商管理开题
物流论文开题
人力资源开题
土木工程管理开题
电子商务开题
计算机开题
学前教育开题
教育管理开题
小学教育开题
行政管理开题
英语专业开题
电气自动化开题
电子机电开题
法律论文开题
金融经济开题
市场营销开题
电子通信开题
机械模具开题
医学药学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