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论 网络组建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模拟现有网络的各种状况,从中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优办法。此外,网络过渡除了需要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涉及到的各方进行广泛协调,以便在IPv6实际部署和应用中能以较低的代价实现平滑过渡。 本课题中,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收集并整理IPv6最新资料,分析IPv6协议;分析IPv6过渡技术。 结合DR大学校园网现状,组建DR大学IPv6初期试验网,结合校园网现状,提出向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过渡的策略。为校园网规划了IP地址。 开展一系列IPv6实验,组建IPv6实验环境。 网络工程组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部分,由于没有更完善的实验设备支持,只能通过软环境进行实验分析,不能得到很为直观的效果。 由于时间仓促,方案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故对方案的一些改进意见如下: 1 对设备应用的完善考虑,包括参数,端口密度等。 2 细节的规划,如二层设备的互连方式,交换设备的冗余协议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 (美)Cprian Popoviciu.部署IPv6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 (加)Regis Desmeules.Cisco IPv6网络实现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 (美)Sam Brown Brian Browne Neal Chen.Cisco IOS的IPv6配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 (美)Jeff Doyle.TCP/IP路由技术(第一卷)第二版(第二卷)第一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5] 李江城.在企业网中部署IPv6[J].思科中文技术社区, 2006,(7):5-40。 [6] 江魁,张凡.园区网中的IPv6实现及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1):18-54。 [7] RFC2460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Pv6) Specification.December 1998, RFC2461 Neighbor Discovery for IP Version 6 (IPv6).December 1998, RFC3513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Addressing Architecture. April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1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