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学校无法及时将考评结果反馈给教师,考核结果只是院系的管理部门掌握,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自身无从得知。反馈给教师的考核结果只是简单的优秀、合格还是不合格。另外对不良绩效的教师,高校管理者也缺乏面谈,往往是采取让教师自己找原因,提交书面材料汇报情况,而教师自身认识问题存在局限性,这样的考核反馈只能使得存在的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5.考评周期设置问题
目前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的周期主要是“年度化”,即以一年作为考核周期。以一年作为考核周期这对于教师按时完成岗位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学术研究方面却极为不利,一方面学术研究成果具有递延性,其效果不是能够立竿见影的,往往需要几年或是数十年才能看到成效;另一方面,孕量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或是探索一个重大的科研问题有时需要超过一年的时间,以一年期作为考核周期会造成教师不愿对学术研究做长期投资,这样只会诱发学术研究急功近利的现象产生。
四、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应用平衡记分卡的可行性分析及模型构建
(一)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引入平衡记分卡的适用性
高等院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在我国其主要通过政府拨款、学生交纳学费、企业及个人赞助等方式维持自身运行的,以培养中高级人才服务于社会、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创造社会价值为目的,其生存最终取决于培养人才的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高低;而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以获取最大的经营利润为主要目的,其生存最终取决于自身营利能力的高低。二者之间虽然有明显的差别,但是二者都是组织的不同存在形式,都同时具备作为组织的共同特点。
作为一个组织,无论是高校还是普通企业都需要确定自己的使命和远景目标,都需要根据外界环境的情况制定和调整自己的战略,并且将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为组织成员个人的目标,通过对组织成员的绩效进行考核与管理,以促进组织成员达到个人的绩效目标,并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在这一点上,高校与企业是相通的。
高校与企业相比,虽然从事经营活动的目的不同,但是同样也要面对长远发展的问题,也要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也存在生存的危机。高校教师与企业员工相比尽管具有其特殊性,但是他们作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相同的,同样需要受到管理和激励。
平衡记分卡要求企业必须将企业的远景、经营策略及竞争优势,转化成企业员工的绩效指标,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帮助企业落实企业的远景与战略。而高校也一样可以把自己的远景、发展战略以及竞争优势转化成教师的绩效指标,通过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来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因此,平衡记分卡作为一种绩效管理和战略管理工具,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和管理也具有适用性。
(二)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平衡记分卡维度转换的可行性
平衡记分卡是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和成长四个角度来对组织绩效进行审视、衡量和改进的。尽管高校与普通企业在这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和侧重点各不相同,甚至有较大的差异。但是这四个维度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有助于开拓高校战略性、多元化绩效考核的新思路。只要针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特点对四个维度的具体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就同样可以建构一个可行于高校教师的平衡记分卡绩效考核体系。
财务角度,考虑的是股东对企业的看法,用来体现股东利益,反映企业绩效。财务指标是平衡记分卡中最重要的指标,位于因果关系链的最高一层,代表了组织赖以存在的根本目的。这一角度是高校与企业分歧最大的地方,因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注重对财务指标的考核;而高校虽然也存在着财务方面的问题,但是其以非营利为目的的性质决定了财务指标并不是绩效考核的重点。尽管如此,但是,高校也有自己的“股东”—政府、学生、公众等都对高校进行了投资,我们同样可以设计一个新的角度来替代财务角度在平衡记分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体现高校“股东”的利益,反映高校经营的业绩。
对于其他三个角度,高校与企业的分歧较小,尤其是内部流程和学习和成长。顾客角度方面,高校虽然没有明显的产品出售行为,但是它也有自己的服务对象,高校教师的劳动成果也需要有受众的接收才能实现其价值。就教学而言,如果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那么教师的教育授课行为就是高校所提供的产品;如果把培养出来的学生作为高校的“产品”,那么为学生提供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就是高校的“客户”。就科研而言,科研成果自然是高校“制造”的“产品”,那么利用科研成果的国家、社会就成为这种产品的接受者。在这三方面,我们只需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稍作调整和转换,就可以构建起适用于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
(三)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平衡记分卡模型的构建
1.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平衡记分卡四维度的转换
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是平衡记分卡的主要内容,将平衡记分卡引入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首先就需要对这四个维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换,以使其适应高校的特点和需要。
图1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平衡记分卡的四维度转换模型
(1)关于财务与社会贡献维度的转换
经过考虑,我们采用“社会贡献”角度作为财务的替换维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在体现股东利益方面。虽然学校不存在盈利的问题,但是学校要维持正常运行,同样需要资金的投入,尽管这些投资所要求的不是货币资本的增值。存在资金的投入行为就存在资金的投入者,这些资金投入者就可以称之为学校的“股东”。在我国,高校投资的主要来源包括:国家的补贴、学生交纳的学费以及企业、个人或社会群体的赞助等,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出资人都是高校“股东”。虽然,他们的投资不要求金钱上的回报,但是同样要求有产出,这种产出就是高校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所研发出来的科研成果以及为社会所提供的知识服务,在这里把这些产出的结果统称为社会贡献。
②反映高校的生存发展能力方面。高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可以为学生传授知识、提供引导和教育;它可以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它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和服务;它还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促进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社会贡献”角度囊括了以上所有的内容,是高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高校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也逐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竞争,并且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如何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如何在竞争中获得稳定、持续和长远的发展,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要应对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做好“社会贡献”这一维度,这一维度表现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发展能力的高低。
(2)关于客户与受众维度的转换
从企业的角度看,顾客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要将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出售给客户,通过顾客的购买行为,将产品转化成货币收入。产品卖不卖得出去,顾客愿不愿意购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直接决定了企业能不能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而顾客是否购买企业的产品又取决于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否满足客户的需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能否让顾客满意。平衡记分卡对客户角度进行评估,也就是要考核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指标,了解顾客对企业的看法,促进企业提高服务顾客的能力。
高等院校没有明确的实物产品用来出售,也没有明确的购买顾客,所以在这里不适合采用“顾客”这个概念。但是高校虽然没有待售的产品,却也有自己的产出,并且这些产出也只有被接受被认可了才能够实现其劳动的价值,才有其存在的意义。接受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毕业生、科研成果以及咨询服务等产出的学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等群体,等同于企业的“顾客”,我们引入传媒理论中的“受众”概念来对应“顾客”维度。这里的“顾客”简单地说,就是指接受高校各种劳动产出的众多对象。“受众”与“顾客”既有共通的地方,又存在差异,将二者作一替换,增强了我们确定评价主体的针对性,有利于考核的准确性。
(3)关于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维度
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存在着提高内部运行效率、改革内部流程、不断地学习和发展的问题,这两个维度对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普遍适用性,在概念上也容易沟通,只需对具体的考核指标进行更换和调整,对维度不做转换。
2.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的建立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