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每年有针对性地选拔学术技术专家到国外攻读学位,强化对勘探开发、高级财会、高级营销等紧缺人才以及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训力度。要充分利用驻外机构、业务联系等多种渠道,建立与国外大石油公司或知名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每年有针对性地选送一批综合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拔尖人才赴国(境)外进行培训、研修和合作研究,提高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聘请国外石油科技界、培训界的高级专家、学者来油田讲学,把送出去培养与引进国外智力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4.坚持理论培养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加快实干型人才的培养
对有培养前途的各类人才,大胆地放到重要学术、技术或管理岗位上,让他们担任科研机构、重点研究室、重大课题组的负责人,承担重点工程、关键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的领导工作,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其在不同的岗位上经受磨练和考验,促其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增长才干,逐步成长为能担当重任的骨干人才。
5.坚持常规培养和超前培养有机结合,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根据油田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到国内知名高校提前招聘优秀学生,让其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从事第二专业的学习。大学四年毕业后,继续留校一年攻读第二学位。这样学生毕业到油田工作时,可以获得双学位、掌握两门以上专业的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
(四)全力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大环境
1.实行“胜利形象工程”,加强胜利油田品牌宣传和形象策划力度
加大对胜利油田企业形象的策划和宣传力度,宣传油田发现50年产油10亿吨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展示油田的竞争实力及发展前景,让人才真切感受到油田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无限发展的事业空间和良好的用人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到油田工作,同时增强现有人才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2.实行“双轨多级晋升制”,拓宽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双轨”是指为人才提供管理职位和技术职位两条发展轨道;“多级”是指对管理职位和技术职位这两条发展轨道设立阶梯层级结构,对经营管理人才,可考虑设置科员、主办科员、副科、正科、副处、正处等六个岗位晋升阶梯;对专业技术人才,可考虑设置责任技术员、责任助理工程师、责任工程师、主管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和总工程师等六个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阶梯,建立起双轨人才各自的晋升途径。两种轨道阶梯层级结构平等,每一个技术等级有其对应的管理等级,并给予不同阶梯中相同级别的人同样的地位和报酬、待遇,以达到公平。这样,可以缓解技术人才争奔管理职位独木桥的压力,做到量才适用。
3.实行“人才特区工程”,提高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在加快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步伐,吸引更多国内外博士进站工作的基础上,成立油田高级人才中心,主要引进和接收来油田工作的博士后、博士等油田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逐步建成胜利油田的人才特区和高层次人才集聚地。中心人才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归中心直接管理,住房、子女入学等工作、生活问题也由中心办理。对中心人才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实行与市场接轨的新的运行机制以及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为吸引留住人才,油田可将研究、设计机构迁建在北京、青岛等人才集聚区内,对新引进的油田急需专业人才及省部级以上专家,可以将户口迁入北京、青岛等地,家属就业及子女入学等享受本地引进同类人员待遇。
人才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群体,为企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析人才现状,探寻人才成长特点,建立适合人才成长发展的职业生涯体系,发挥人才价值,避免人才流失,就人才个人而言,能够增强其对职业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职业困境的控制能力,不断提升和超越自身价值,实现人生目标;就企业组织而言,可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应变力,对于稳定队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高度关注油田人才流出问题,想方设法做好人才队伍稳定工作。要建立人才流出动态分析制度,每季度统计汇总人才流出情况,每年开展一次人才流出调查,及时掌握油田人才流出状况,分析人才流出原因,研究提出对策。要加强人才流出实时控制,重点加强对新引进毕业生和核心、骨干人才的流出控制,尤其是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要求流出的,要层层把关,谨慎批准。一定要围绕人才选、培、用等环节,通过事业上留人,待遇上留人,发展上留人,感情上留人,做好拴心留人文章。要密切关注核心、骨干人才的工作生活思想状况,及时掌握流动意向,积极主动靠上去做工作。要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生引进、培养及使用各个环节加大工作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扎根油田,加快成长,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富荣:《员工离职处理与防范》,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版
2.张卫星:《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孙宗虎:《人力资源管理职位工作手册(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1月
4.王小刚:《企业薪酬管理最佳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4月
5.赵涛:《绩效考核与量化管理全方案》,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3月
6.刘昕:《薪酬管理(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雷颖斌:《企业人才流失博弈分析及风险管理》,《长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14-16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