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为掌握当前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问题所在,如何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我们结合辖区实际,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查研究情况作粗浅分析。 一、当前农村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形成原因 (一)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支部、村委“两张皮”,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是民主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有的村民素质差,思想境界低,加之多年遗留下来的宗族观念的影响,致使在村委换届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盲目许愿拉选票。有的竞选者存在私心,在村里广造舆论,向村民封官许愿,如果被选上就给村里打水井、修路、不让群众交提留等等,蛊惑人心,操纵部分不明真相的人搞串联、拉选票。二是宗族派性争选票。有的村民不从整体利益出发,而是用宗族派性观点对待选举,拉帮结伙争选票,其结果往往是能胜任工作的选不上,有些没有能力甚至有劣迹的人,由于家族势力大而当选。三是乘机捣乱,破坏选举。有些地皮无赖或别有用心的人,明知自己选不上,却到处谣言惑众,乘机捣乱,浑水摸鱼,扰乱选举秩序,导致选举结果不理想。 由于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选出的村委班子不够理想,为支部、村委争权夺利埋下了种子,不少村委主任认为自己是村民选举的,在村里应该说了算,位置颠倒,导致支部村委貌合神离,工作不配合,你争我斗,互相拆台。由于支部村委不合,当涉及村里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往往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形不成决策,久而久之,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逐渐减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宗族矛盾日趋加深,民心日趋涣散,治安秩序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建设和各项正常工作的开展。 (二)政务不公开,缺乏民主监督,干群关系紧张。近年来辖区农村出现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大部份是因村里的政务不公开,缺乏民主监督,群众对村干部有疑虑造成的。一是土地、池塘、林木等承包问题。近年来,有的村在承包问题上实行暗箱操作,同样的承包费有的能包上,有的包不上,甚至有的村民多出承包费也包不上,由谁承包都是干部说了算,村民对此意见很大,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二是宅基地划分问题。在农村建房是涉及农民利益的大事,也是了敏感的热点问题,弄不好就会引发事端。不少村在划分宅基地问题上随意性大,个别村干部根据亲疏远近、个人好恶划分宅基地。宅基地收费问题也是引发矛盾的焦点,由于缺乏统一具体的收费标准,有的村多收,有的村少收,位置好的多收,位置不好的少收。但在实际操作中不一视同仁,该多收的少收,甚至不收,问题就在不公开、不公正中产生了。三是村集体与村民债务纠缠不清。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相继取消了农业税,但村集体与村民多年的各类款项遗留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债务纠葛不清,相互之间互不信任,矛盾加深。四是财务不公开,收支混乱。从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上访事件中发现,群众反映问题最多最强烈的是农村财务问题和村干部的经济问题。不少村财务收支情况一直不向群众公开,村里的土地承包费、林木承包费、宅基地收费、村集体经济状况等等,这些收入哪里去了,怎么支出的,花到什么地方?村民不知道。村干部为村里建学校、修路、建桥,搞一些基本建设,群众是拥护和支持的。但问题就出在个别村干部乘机中饱私囊,贪污挪用,引起群众的不满和上访。 (三)基层组织软弱无力,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稳定。近年来,辖区内有不少村的支部村委班子软弱无力,有的还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起不到带领村民奔小康的领头雁作用,选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有的村主要领导作风粗暴,办事情、想问题简单化,家长式作风,一人说了算,我行我素,导致两委班子名存实亡,起不到监督制约作用。二是有的村干部自身不正,工作无力,私心过重,确有经济问题。群众心里有杆称,对村干部的行为都有评价,有的村民说:“当上村干部,富了自家人,娶媳妇,建新房,走起路来变了样”。在支部、村委换届选举中,有的村民说:“支部村委不要再选了,干部不要再换了,老百姓养多了养不起啊!”由于个别村的班子软弱无力,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问题越积越多,各处矛盾日益加深,形成了无政府状态。导致个别村民应缴纳的款项不交,水利工程不干,宅基地乱占,各处矛盾纠纷层出不穷,村霸、街霸等邪恶势力抬头,治安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同时也波及到周边地区,形成了区域性治安问题。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