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决农村问题是保持城乡协调发展的重点。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农村比重占到60%以上,而农村的整体贫困与城市的快速繁荣形成鲜明对比,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必须加强农村全面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尽快缩短城乡差距,主要意义在于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让农民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活之便、生产之便,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坚定“跟党走、给党干”信心,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巩固党和政府农村执政基础。同时,大规模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必将带动建筑、电力、钢铁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其整体效应相当于第二个北京奥运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近日,《瞭望》第43期刊载了孙成钢的文章,专门介绍韩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展的新村运动,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政府为每个村庄免费提供300袋水泥,用于农村公用事业建设,仅此一项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既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又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三)解决农业问题是关系民族生存基础的头等大事。说到农业,必然想到粮食,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每天有13亿国民要张口吃饭,所以历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粮食安全向来是历朝历代、历届政府的头等大事,也是直接关系到民族兴亡的重大战略问题。而现实是残酷的,形势也是严峻的,由于我国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近25%的人口,必须把农业作为战略产业,把粮食当作战略物资来经营,也必须是全国各地齐抓共管的共同事业,稍有疏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去年底的粮油涨价,人们已经感觉到了些许恐慌,幸亏政府及时出手消除了危胁,但也给那些习惯了低价位粮油、不把粮食当回事、把农民当二等公民看待的国人敲响了警钟,原来粮食也可能涨价啊!
三、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政经并重、文化辅助、系统持久的原则
近年来,党和政府逐年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投入,相继制定出台了多项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多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必须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创新完善,否则,就会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和重工轻农的分配体制,是在特殊历史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为我国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于的使命,必须逐步进行改革调整,恢复农民正式国民身份,使各项政治制度逐渐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进而推动其发展。
1.破除城乡壁垒。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证明:每给农民松一个绑,国民经济就有一次大发展,农村经济就有一轮高增长。现在, 户籍制度是我国“二元制”社会的“标签”,也是套在农民身上的最大绳索。逐步改革户籍制度,还广大农民一个平等的公民地位,使人们能够依法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权利待遇;同时,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取消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一切收费,鼓励人口合理流动,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做“地主”,农民进城当工人,形成良性互动。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给农民以足够的解放,足够的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农民自身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有人担心,取消户籍制度,可能会导致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但不要忘记在城市安家落户是需要很强生活能力的,如果有能力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即使不给他户口,他也可以在城市生活得很好,这部分人往往是农民中的暴发户;而另一部分没有能力在城里生活的农民,他们进城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城里赚钱,乡下安家,况且全国都能够享受到同样的福利待遇,你让他在城市落户,他也不在,所以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