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出民生主义的两大原则——平均地权和节制资 新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口号和实施办法。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指出: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日平均地权,一日节制资本。盖酿成经济之不均者,莫大于土地为少数人所操纵。关于节制资本一大指出“是私有资本不操纵国民之生计此节制资本之要旨”。中国今日单是节制资本,仍恐不足以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加以国家资本,方可解决之。何谓制造国家资本呢?就是发展国家实业是也。关于平均地权,他认为“至于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的目的,农民问题真的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是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我们的头一个办法,是解决土地问题,⋯⋯这个办法就是平均地权。”尽管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带有“民生史观”的局限:但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的根本点讲,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相一致。毫不夸张地说,孙中山地“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加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路线。 中国人早期接受社会主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西方已经暴露出的问题,但由于偏重经济,不免将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经济措施或经济政策,孙中山以民生主义代替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这种狭隘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的范围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问题,就是研究人的生计问题。他看到“欧美之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的状况,为了防“祸害于未萌”,他主张“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在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民族的独立,民权是不可能实现的。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的攀升,为最终实现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在社会发展趋势上强调民众的作用,提出“突驾”理论 孙中山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是一个“至平、至公、至善”的社会,没有尊卑贵贱之观念,亦没有尊卑之阶级,是“农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的社会,“自由,平等,博爱”是社会主义的真髓。认为落后的民族可以通过“突驾”进人更高级的社会。“一国之势为万民之,理造成。若其势已成,则断非一二因利乘便之人之智力所转移也。”他强调只要合乎世界之潮流,合乎群众之需要的正义事业一定成功实现“突驾”式发展即“跨跃”式发展。主张“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取法乎上”甚至突驾各国, “举西人文明而尽有之“近代文明进步,以日加速,最后之百年已胜于前之千年,后之十年又胜以往之百年。”¨ 孙中山的“突驾”理论实际上指落后的中国可以通过“突驾”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孙中山甚至说孤岛上的蛮族可以“突驾”到社会主义。孙中山的“后来居上”和“赶超突驾”的社会进化观,是进人工业革命,当时时代剧烈变迁的真实写照,对于当时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探索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之,孙中山先生在主观上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代表,他真诚地同情西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斗争,把自己的“民生主义”当作“社会主义”,孙中山还对其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勾划出了一个概括的新蓝图:“我们不能说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不同。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但一定程度上的改良主义和主观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