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典型的成功塑造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最本质的要求是描写现实,其核心是塑造典型形象。鲁迅之所以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与他创作的艺术典型性是密不可分的。鲁迅认为,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须有其事”,而“艺术的真实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5.《鲁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25页。]5鲁迅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创作原则,真实地描写出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塑造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阿Q和祥林嫂就是鲁迅乡土小说中最深入人心的形象。鲁迅笔下人物的谈吐,具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感染力。阿Q被人打了之后,那脱口而出的一句“儿子打老子”;在偷了萝卜被责问时,他那“这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应你吗?”的答对,把阿Q的麻木落后,自轻自贱又带些无赖气表现得情态毕露。至于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那段话语,絮絮叨叨逢人必诉,是何等撼人心魄的表现了她由于失子的悲哀而精神近乎达到崩溃的地步了。由于鲁迅的笔触深入到了贫苦农民甚至落后农民的内心深处,因此他才能塑造出深刻过人的阿Q和祥林嫂这种无辜受难的落后农民和贫苦农民的不朽典型。鲁迅正是以这两个典型表现了思想的高度和深度,艺术的功力和特色。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别开生面的创举,就是在鲁迅以前以及同时代的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的。 另外,鲁迅作品中艺术典型的塑造离不开故事情节上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和发展。因而他作品中受压迫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不是简单地由个别人造成的,而是一整套封建制度压迫的结果。祥林嫂并非死于鲁四一人之手。婆家的强迫改嫁,极度的贫苦造成再次丧夫和失子的沉重悲哀,大伯仗着族权来收屋,使她走投无路,地主鲁四家的歧视,柳妈关于阴司的惩罚对祥林嫂精神的折磨等,都是将祥林嫂迫害致死的间接或直接原因。阿Q的命运同样如此,迫害阿Q的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以及和赵太爷勾结在一起的假洋鬼子。还有那些地保狗腿子等,导致阿Q无路可走,向往革命却最后被杀。归根结底,还是一整套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悲剧。 鲁迅对社会生活本质概括的深度和广度,对生活本质揭露的尖锐性,远远超过了我国古典小说对社会生活和人物个性所做的概括,至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高峰。 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
赵树理的创作密切地配合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并且在人民群众推动现实与改革现实的斗争中发挥了作用。由于他明确地以自己的作品为革命政治服务,这样就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高度的现实意义。他在谈到如何确定作品的主题时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得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6.《中国现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77页。
参考文献: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严家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鲁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学术论坛》,第164期。 《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5年第3期。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 《呐喊·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 《赵树理文集》,工人出版社。 《鲁迅小说研究纲要》,萧新如编。 ]6赵树理的“问题小说观”,使他能够深入到实际生活的深处,去揭示和针砭社会变革中的偏差和弊端。赵树理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认为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对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害。他的作品常常都是这样写成的。例如他看到有些农村干部不支持青年农民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便写了《小二黑结婚》;看到有些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中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工作成绩所迷惑,便写了《李有才板话》,看到有些中农出身的干部不能坚持原则,以和事老的态度对待一些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人的进攻,便写了《锻炼锻炼》;看到一些青年学生轻视体力劳动,不安心农业生产,便写了《互相鉴定》等等,正是因为他的作品的主题都是在现实生活和斗争中得来的,才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虽然时代不同,然而鲁迅和赵树理都看到了重要的是农民必须不断与自己本身的弱点作斗争,勇于洗涤自己的灵魂,才能创造新的生活,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大胆地清醒地正视人生,反对瞒和骗的现实主义战斗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鲁迅与赵树理对乡土小说的贡献或为互补的,或为一脉相传,从思想内容到外在形式都存在这样的关联。然而无论是鲁迅的“文人气”还是赵树理的“土醒味”,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农民的命运,作品在当时都具有思想启蒙和唤醒民众的意义,在文学发展史上都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在他们从事创作的时代,两位作家并没有双峰对峙的进行过论争或相互批判,但读者从其作品中还是会品味出截然不同的文学理念。鲁迅是以知识分子冷峻犀利的眼光对农民群众精神层面的思考和赵树理以一个农民身份用幽默讽刺的口吻对农民群众生存状况的观照则集中体现了两位大家的独到之处,而这些对照完全来自于上文从四方面对鲁迅和赵树理进行的比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