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论农村信用社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
XCLW114912 论农村信用社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及科学的金融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二、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必须坚持稳健经营促进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三、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必须坚持以服务“三农”为主的发展方向
四、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必须坚持合法合规经营与转换机制相结合
五、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必须强化资本约束、保持合理的资产规模
六、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必须坚持不懈的金融创新
内 容 摘 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我国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更应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本文拟对农村信用社如何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怎样实践和落实科学的金融发展观作一些探讨和论述。
论农村信用社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及科学的金融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达到的新高度。是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实现的重大创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其重大意义,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所谓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是指金融的发展不能盲目追求业务发展速度和量的扩张,必须正确处理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严格遵循金融自身的内在规律,致力金融结构的完善和质量效益的提高,保持业务发展速度、规模、效益和质量之间的均衡和统一,实现业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既然科学的金融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那么农村信用社是否坚持了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检验基本的标准有五个:一是看是否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以服务“三农”为基本的市场定位;二是看是否按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三是看业务发展是否实现了速度与质量的统一、规模与效益的均衡;四是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是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五是看业务发展是否符合金融安全、当前发展是否符合长远目标的要求。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改革机遇期和良好的发展形势,必须打破单纯追求速度和盲目扩大资产规模的粗放经营模式,走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发展路子。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特点和发展水平,决定了为长远发展大计,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牢固树立以稳健经营促进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坚持以农为本,自始至终保持健康发展的方向;坚持依法合规经营,转换经营机制;强化资本约束,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与资产规模;通过建立业务全面、协调发展的机制,规范经营行为,优化资产结构,实现业务快速发展、规模稳步扩大、质量安全可靠、经营效益同步提高的和谐与统一。
二、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必须坚持稳健经营促进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稳健经营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规范经营管理活动,确保金融安全、稳定,实现金融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金融运行依靠的是金融信用来维持的。农村信用社虽然是由社员入股组成、主要为“三农”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但它的业务是以负债经营为主,具有一般商业性金融的基本特点。信贷资金“双重支出、双重回流”的运动规律,决定了在信贷经营中必须保证资金的不停运转,保证回流并产生增值,必须遵循信用为本原则和收益与风险对称原则。经营者应当理性的处理贷款回收与贷款回报的关系,首先关注其贷款回收情况,必须首先保证本金安全的回收,这是信贷资金循环的内在要求。第二位才是追求利息收入,关注盈利状况。银行的功能不仅仅是资源配置,应该将银行资金看作是可再生资源,资金放出去还要按原来的形态收回来,而且是按更高的价值收回。如果放出去的是现金,收回来的是房产,就没有实现资金的再生。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稳健经营应包含两层深刻涵义:一是以审慎经营为核心理念。审慎经营的本质是在依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上,将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落实到各项经营活动中,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目标。就是要通过审慎经营理念的贯彻落实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在审慎经营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自身发展目标,通过端正经营方向,落实发展规划,明确市场定位,强化经营管理,不断增强发展能力,促进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审慎经营与可持续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审慎经营构成稳健经营的主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是稳健经营的目标和结果,引导和促使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的合规运行。可见,“审慎经营和持续发展两者相互关联、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过程,就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过程”,这正是稳健经营理念的精髓所在。
业务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金融信用扩张的过程,金融信用的扩张要与金融机构自身具备的信用能力相一致。有效控制过度的信用扩张,必须将稳健经营作为核心经营原则。实施稳健经营重点在于辩证地看待和把握业务发展速度和规模,正确处理安全、效益和发展的关系。非理性地强调业务的发展速度和经营效益,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大忌。只重视发展速度和规模增长的经营理念,必然产生两个后果:一是为了一时的高速度或当前的账面利润,引起过度的规模扩张,产生大量的坏帐损失。二是过度的规模扩张引起过度的信用扩张,过度的信用扩张必然导致金融安全问题,造成对金融信用的损害或丧失。农村信用社本身的金融信用和抗御风险能力较弱,决不能为了追求规模和获取眼前效益过度使用金融信用。
与此同时,高收益必然带来高风险,而风险和收益在时间上是不对称的,收益往往体现在当期,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步显露。因此,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妥善处理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注意防止两种倾向:首先要防止追求效益而放弃安全性,特别是存贷比例较低的农村信用社,一方面由于资金充裕,有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的条件,另一方面运用资金的压力增大。这种条件下特别要防止降低贷款安全性标准造成新的风险。《商业银行法》将安全性放在“三性”原则之首,目的就是促进银行把安全性作为生存、发展的前提,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其次,在信贷的发放管理上应以科学发展观来处理投量与投向的关系,只讲投量而不讲投向,可能短期效益、眼前利益较好,而长远利益、可持续性发展不行。因此不仅要注重投量上数量的扩张,看当期效益、短期效益,更要注重投向上质的发展,看重长期效益,要努力使信贷投向与投量之间协调一致。第三,要防止信贷资金向少数行业和部分客户集中,形成新的发展条件下的风险集中。要加强制度约束,严格大额贷款的管理,严禁贷款垒大户、发放关联贷款和逆程序操作。要严格贷款条件和审批发放程序,加强贷款操作过程的稽核监督,及时查处违规发放贷款行为和消极管理贷款行为,防止贷款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三、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必须坚持以服务“三农”为主的发展方向
从经济属性来讲,农村信用社是弱势群体的联合,资金运动具有一定的互助性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信用社的属性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已成为主要的业务发展方向。
(一)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内容。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迫切需要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服务问题。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遍布城乡,业务涉及广大农户和县域经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已成为农村经济中最活跃最重要的金融力量,是国家在农村领域宏观调控必不可少的一个金融工具,也是稳定农村金融秩序和农村经济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三农”服务,支持“三农”发展,是对农村信用社一个基本的政策要求。坚持这一点是农村信用社服从国家发展战略决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二)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是农村信用社遵循内在发展规律的需要。遵循金融内在的发展规律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信用社在品牌形象、结算手段、金融产品、服务水平上有一定差距。农村信用社要加快发展,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市场定位、经营取向和贷款投向上尽量避免与商业银行趋同,并根据市场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需求,通过比较优势和特色经营来发展自己。以“三农”服务为主导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基本方向。这是因为:从区位分析,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遍布城乡,但主要在农村集镇、县城和在大中城市郊区,这是农村信用社加快业务发展的区位优势和有利条件。从业务特点分析,农村信用社自建立以来一直在农村领域发展,服务对象、主要业务都在农村,熟悉农村、贴近“三农”是农村信用社最大的经营优势。从实验经验看,过去一些信用社背离“三农”服务方向,在信贷投放上重大客户轻小客户、重企业贷款轻农业贷款、贷款垒大户,造成不良贷款急剧上升,出现了经营困难和金融安全问题。因此,农村信用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依靠自身有利条件和发展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最理智的选择。
(三)服务“三农”要以市场为导向,把资金投向安全有效益的地方。虽然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中央高度重视的政治问题。但农村信用社是企业法人,不是政策性金融,把为“三农”服务作为服务宗旨,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并不意味讲支农就不讲条件,讲支农就必须优惠,讲支农就不讲安全和效益。信贷资金运动的本质特点是逐利性,支农贷款也不能例外,因此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原则来优化配置有限的信贷资源。在信贷政策上,要立足社区,在农村面向农户和个体经营户、农村工商业,在城区面向城镇居民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要向风险小、利润高、短期内难以饱和的领域倾斜,向市场广阔、前景看好、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客户倾斜,向经营管理好、效益显著、有创新能力的成熟型客户倾斜。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信用社要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变化和农业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农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市场容量,把信贷资金配置到效益高、风险小、安全可靠的农村经济成份和市场主体之中。要突出支持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载体的科技农业、市场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扶持壮大本地有特色的种养业和加工业,通过“龙头带基地”、“公司加农户”、“经济组织连农户”等方式积极主动介入,扩大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覆盖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四、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必须坚持合法合规经营与转换机制相结合
(一)增强合法合规经营意识。增强合法合规经营意识是规范经营行为、防范风险的需要,也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信用社的一切经营活动除要遵守国家法规和政策,还要严格遵守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操作流程。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要以严格遵守行业内部规章制度为基础。内部管理是国家法律和外部监督管理制度在行业内部的延伸,在行业内部对规范经营行为具有强制的约束力。二是要以完善内控制度为首要目标。内部控制包括规范操作和经营管理流程、提高业务核算质量、加强监督管理等环节,是 “为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组织、制约、协调功能的业务控制方法和程序”,依法合规是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
(二)着力转换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方式。经营机制的转换必然带来管理方式的创新。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发展能力,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目标。转换经营机制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产权主体明确、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适应现代农业经济要求的新型合作金融组织。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按权、责、利对等原则,建立全员薪酬激励、经营绩效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机制,在加强激励机制建设的同时加强责任约束,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三是建立科学而灵活的用人机制,以人为本,逐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实现业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五、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必须强化资本约束、保持合理的资产规模
经营风险是伴随业务的发生而发生的。农村信用社盘子小、底子薄,经营灵活,加快业务发展的内在冲动强烈。特别当出现可用资金富余时,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具有充足的业务快速发展资金,另一方面运用资金的压力增加。这时最容易出现盲目追求速度目标,重视业务规模扩张和当期效益目标,而忽视发展质量与经营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强调资本约束的风险管理来规范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行为,是落实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有效途径。覆盖金融风险一靠经营二靠管理。在经营上,可以通过风险利率覆盖风险。风险利率是贷款出现风险的概率加上正常利率,即贷款风险溢价。所谓利率覆盖风险,是指按照成本收益原则,贷款的利息回报不仅要大于经营成本,而且在覆盖风险损失后还要有收益。用风险利率来覆盖风险是银行保护自己的办法。在管理上,除通过各种风险防范手段降低风险外,主要依靠资本覆盖风险。所谓资本覆盖风险,是指金融随着资产风险的增加,不仅要提高风险准备的拔备,而且要用资本金冲抵出现的风险损失或亏损。资本金冲抵风险损失和亏损后,必然引起资本充足率下降。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约束一家银行实力、质量和效益高低、发展潜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巴塞尔协议把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强调最低资本比例约束,目的就是建立资本对资产无限扩张的约束机制。在最低资本金的限制下,金融发展必须注意资产与资本的协调增长。因为金融机构的资本多少决定其资产规模的大小。农村信用社的资本是有限的,能够据以覆盖的风险资产也是有限的,资产规模的扩张也必须是有限的。同时,资产质量的高低又决定其资本收益率的高低,因为银行拨备是根据资产质量的高低按不同比率提取的。按我国有关规定,银行关注类资产按2%计提拨备,次级类资产按25%计提拨备,可疑类资产按50%计提拨备,损失类资产按100%计提拨备。资产质量越差,其应提拨备越多,被冲减的利润就越大。所以,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实践和发展,必须按照强化资本约束的原则,业务发展时要有进有退。所谓进,即经营要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农村信用社要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重视资产质量要高于重视业务规模,重视资产安全要高于重视发展速度。所谓退,就是要回避无效益和风险高的客户和业务。信贷资金的适时主动性退出是规避风险和实现“双重加流”规律的重要保证。在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时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千差万别,业务发展不仅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市场特点和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业务发展目标,而且要结合市场环境和业务发展潜力,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优质的客户中,充分发挥资源效用,保证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六、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金融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核心的价值创造是金融创新,创新是金融不竭的生命源泉。金融创新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没有金融创新,金融就不可能有生存和发展。金融是在时间和风险两个维度上优化配置资源。时间维度是指跨期优化地安排消费、储蓄和投资,风险维度则是指在风险和预期收益(即平均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够创造出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品种,才能使金融市场具备在时间和风险两个维度上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金融创新包括管理机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经营理念创新、制度办法创新、金融技术创新、金融工具创新、业务品种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等。一是在管理机制上,目前正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各地成立了以省联社为主要形式的农村信用社省级行业管理部门,初步建立起了“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新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体制,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全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目前,农村信用社正稳步转入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和县乡两级法人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产权改革和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农村信用社将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和发展能力。二是在经营理念创新上,除前面论述的坚持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服务“三农”为本的理念、依法合规经营、强化资本约束理念等,还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使经营理念逐步由企业本位转向投资者本位,把投资者价值最大化作为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三是在金融技术创新上,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限制,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技术的开发利用上各自为阵、不成系统,且十分落后,致使结算手段不畅、网络不健全成为业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农村信用社开展技术革命是当前金融创新的当务之急。要尽快以省为单位搭建起畅通无阻的大集中网络电子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大联网。四是大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发各种新的业务品种,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通过提供丰富的具有人性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
参 考 文 献
一、宋逢明.《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金融时报,2005-01-09。
二、施鹏.《基于生命成长周期理论的银行信贷进入探讨》——《中国金融》2008—06。
三、赵传则.《以审慎经营、持续发展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金融时报2005-04-04。
四、杨家才.《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银行的经营观念问题》——《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03。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
下一篇
:
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农村
信用社
树立
科学
金融
发展观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