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我国银行业发展历程探讨
XCLW115117 我国银行业发展历程探讨
一、封建社会银行业雏形
二、近代中国银行业的萌芽
三、新中国的银行业
四、结论
内 容 摘 要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封建社会即产生了钱庄和票号这一银行的雏形。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的发展使得各种先进的理念也不断传入中国,被中国一些学者所吸收,纷纷著书提出了创办银行的主张。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业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而产生。到银行业的发展必然受到政治制度、市场环境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它也开始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推动全社会进步的动力,成为社会建设资金的最主要供应者。
关键词:银行业 发展
我国银行业发展历程探讨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封建社会即产生了钱庄和票号这一银行的雏形。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业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而产生,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结果。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它开始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经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封建社会银行业雏形
在我国,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带有银行性质的钱庄,到清代又出现了票号。钱庄和票号的发展在鸦片战争前后到达顶峰,是那个时期最有代表性旧金融业形式。
钱庄南北皆有,以长江流域为主,各地名称不一,业务也不尽相同。但是一般说来,钱庄最初的业务都是精英印钱的兑换,进而经营由这种兑换引起的存放款业务。通过兑换业务的发展,钱庄逐渐聚集起大量货币资金。当钱庄将这些手中闲置的货币用来从事放贷业务,钱庄逐渐带有现代银行业作为资金融通中介的性质。甚至有些地方的钱庄发行的钱票能在市面流通的。
票号的产生最初是为了解决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中的矛盾,是由商店转化来的票号的主要业务是经营异地之间的汇兑,是当时的最重要的货币支付中介。票号最初只是接受私人汇款,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开始经营官款的汇兑。1864年以后,票号几乎垄断了京饷和协款的汇解。票号的汇兑业务的规模和地域的扩大,也具有了一定现代银行业的支付中介的功能。
钱庄和票号虽然已经具有了现代银行的一定特征,但是却没有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同业一样发展成真正具有现代银行业。钱庄和票号的产生的基础是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定程度的发展,产业资本有所增长,商品流通规模和地域不断扩大。但是处于封建主义时期的钱庄和票号,带有浓厚封建性的业务方向、经营技术与组织制度都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小农经济的特征,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封建主义集权统治下的中国,一直执行着闭关锁国的政策,国外先进的经营思想、经营理念及经验制度一直没有被国人所认识。所以在封建主义时期的中国,钱庄和票号虽然已经具有了现代银行在经济中所承担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功能,但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没有衍生出现代银行业最重要的特征,暨信用创造的功能。因此钱庄和票号虽然已具有了现代银行的雏形,但是没有发展成现代银行业也有其必然的因素。
二、近代中国银行业的萌芽
(一)洋务运动时期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鸦片战争后,随着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入侵,为了加快中国经济的控制,帝国主义也在中国投资创办银行。帝国主义在华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到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在华金融业已有雄厚的基础。帝国主义银行的优厚利润对刺激中国的官僚、商人、买办等创办本国的银行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帝国主义操纵中国财政金融的情况也刺激中国人产生收回财政金融权利的要求。
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的发展使得各种先进的理念也不断传入中国,被中国一些学者所吸收,纷纷著书提出了创办银行的主张。早在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编》中就提出了“设银行”,但当时只是把银行理解成发“银纸”(钞票)的机构。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了《银行》上下两篇,也提出了创办银行的主张。
1897年5月27日,盛宣怀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并先后在各大行省设立分支行,招商股五百万两,先收半数,并商借度支部库银一百万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银行”这一名称。1905年由清朝因改革币制,创办“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户部银行是官商合办,由户部管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1908年邮传部奏请按照日本兴业银行的模式设立交通银行,官商合办,股本银五百万两,邮传部认股四成,招募商股六成。据统计,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共设立过十七家银行,其中,到清末还存在的银行有十二家。
如同洋务运动中工业中有官办工业、商办工业一样,银行也有官办银行和商办银行之分。清朝创办“户部银行”及官办银行,盛宣怀创办于上海中国通商银行为商办银行。但是中国通商银行虽然是商办银行,但实际掌权的盛宣怀是大官僚,是洋务派中的显要人物。1898年中国通商银行取得了“各省关嗣后凡存解官款,但系没有该银之处,务须统交该行收存汇解”的特权。各类银行都是官股占很大比重,商股的很大部分也是官僚资本。究其原因就在于,银行比工业更多地收到官府的控制与勒索,到使商人疑虑重重,并不乐于投资于银行。
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产生的主要源于以下几点:首先封建政权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要求,他们希望通过开办银行解决自身财政问题。其次是来源于对利润的追求:帝国主义银行的优厚利润刺激中国的官僚、商人、买办等创办本国的银行。再次,洋务运动中国人对于帝国主义操纵中国财政金融情况,产生中国人收回财政金融权利的要求。最后。洋务运动新式工矿交通事业的兴办,对银行的创办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盛宣怀建议开办中国通商银行就是直接将银行投资和铁路的修筑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而告以段落。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在于洋务派官僚在官督商办企业中营私舞弊。商人很害怕清政府和官僚们的吞并与勒索,这些情况不能不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银行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的银行带有严重的买办性。通商银行在筹办过程中,就借助于旧式金融业的制度模式。另外国家官办银行并不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仅仅是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困难,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才是最主要的动机。封建政权是中国近代银行业顺利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到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近代中国银行业再次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据1950年的调查,全国华商银行数为一百四十一家,开设在江苏的最多,达四十四家,其次,河北三十七家,再次浙江、山东、广东各九家。按城市来说,上海最多,三十三家,北京二十三家,天津十四家。
1920年以前银行的发展比较平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此相适应,这一阶段的银行业务发展较快,资本积累也较多,应该说这一阶段银行业的发展较为正常。银行发展的高峰是在1921年及其以后的几年内,这时的中国民族工业即将进入萧条阶段,但是银行的发展却如雨后春笋,开办家数不断增加。这段时期时银行的发展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极不相符。
这个时期银行业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洋军阀政府大量发行公债和银行进行公债投机的结果。首先,银行进行公债投机,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就是资助军阀进行混战,结果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其次,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进行公债投机,而不是进行产业放款,这是不正常的业务活动,即使当时放款利息很高。第三,当时银行存款的主要来源,乃是军阀官僚的存款。官僚把从人民身上搜刮来的财富存于银行,银行也极愿意和军阀官僚来往,以此达到营业上得到官僚庇护的目的。中国的银行,不仅在资金来源和出路方面表现出他的封建性,而且有许多官僚军阀本人就投资于银行,属于民族资本开设的数目很少。为了给帝国主义效劳,官僚买办投资于银行业,控制中国的金融,在财政上支持军阀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财政金融的支柱。帝国主义不仅要从政治上控制中国,还要从经济上控制中国。买办阶级也争取参与军阀证券,北洋军阀政府就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政府。
如前所述,中国银行业不是直接从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而和产业关系不密切,却同政府财政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近代的银行大都以向政府垫借巨款、承销政府公债起家,许多银行都把政府借款“视为投机事业,巧立回扣、手续、汇水各项名目,层层盘剥,与利息一并计算,恒有至五分以上者,殊属骇人听闻”。从中国银行兴起到本世纪20—30年代银行业的发展时期,同政府财政挂钩的垫款和公债业务都是银行业的最主要业务。所以每当公债信用破产或政府垮台时,银行必然随之破产或倒闭。这时期由于公债投机开设的银行固然很多,但倒闭的也确实不少。可见,中国银行业在这一时期发展是严重畸形的,是很不稳固的。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
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国民党政府逐步控制全国金融体系,并施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从1928年开始,国民党政府用了8年的时间, 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四行二局一库”国家垄断金融体系。国民党政府利用这一金融垄断体系,高度垄断了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控制或吞并全国各家商业银行,操纵全国的金融市场,推行其搜刮人民财富的金融政策。
中央银行是国民党政府金融垄断体系的中心,1928年成立时,曾标榜:“代为国家做事,非以营利为目标,与普通银行性质固异,即与他种国有营业机关性质也不相同。今国家银行的业务,当以全民之利益为目标,不当以银行自身之利益为目标。”而实际上,中央银行却是凭借其垄断地位,与普通银行竞争营业,进行投机事业,攫取巨额利润。中央银行连同国民党政府控制的中国、交通、农民银行高度垄断了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控制了全国工矿、交通、农林企业的贷款、投资权。国民党政府利用四行,将全国商业银行及其他半官半商的银行吞并或控制起来。如具有悠久历史的三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曾于1935年发生挤兑危机,政府借名“救济”,以500万元资金加入三行,对三家银行进行兼并,使其成为支属银行。此外,其他重要的商业银行,比如浙江实业、浙江兴业、上海、新华等银行,都因渗入了官僚资本的股份而受到控制。还有许多银行如金城、大陆等,虽未被直接控制,但无论在业务上、资金上都没有独立的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国民党政府控制下的国家银行非但未能向商业银行提供有关服务,以助其应付金融危机,反面乘商业银行危机之时,对其进行打击和兼并,这时的国家银行已完全丧失了应具有的服务性职能,走向了反面。
抗日战争胜利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增发指数为394倍,到1948年8月21日,法币发行额达6636946亿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发行指数竟膨胀了47万倍,使同期物价水平暴涨了571万倍。在如此狂奔的通货膨胀下,人民甚至连资本家都倍受痛苦,使国家银行丧失了正常的金融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变成了反动政府的搜刮工具。这样,国家银行非但不能稳定金融局势,反而造成了全国的金融混乱和金融震荡,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崩溃。
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制约,中国银行业最终未能实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梦想,却在战争、国家高度垄断、政府施行恶性通货膨胀等因素作用下,银行正常功能丧失殆尽,最终同政府财政一起走向崩溃的边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业并没有完成它所应该担负的筹集巨额资本以促进中国工业化的任务。尽管在抗战以前,中国银行业已经把目光转向扶植民族工商业,但这距离以巨额资本投放民族工业、促进中国经济的起飞还相距甚远。银行业未能完成促进中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原因固有多端,而政府未能负起动员资金以供投资的任务,反而把银行业从社会筹集的资金绝大部分都耗费于非生产的用途上,使本来就有限的资金未能用在工业化这一正确目标上,实为重要的症结所在。
三、新中国的银行业
(一)改革开发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
但在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等问题。在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的10年里,党、国家和人民蒙受了重大的灾难和损失,银行的制度被废除,业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银行的作用被削弱,货币被批判,商业性金融机构被撤销,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
这一时期,银行业的发展主要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业成为国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工具,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色彩。同时受到文化大革命左倾主义的影响,货币被批判,银行业被批判为投机行业,银行的制度被废除,业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银行的作用被削弱,严重的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改革开发后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7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银行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银行独立的组织系统,强调要发挥银行的作用。银行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重新发展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从1979年起,我国开始从机构体制上打破人民银行“大一统”的格局。1979年1月,为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同年3月,为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形势,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承担原中国人民银行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中国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负责基本建设贷。至此,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性业务基本剥离,正式成为我国的中央银行。
1995年,正式实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整个银行业改革发展步入了法制轨道。1997年11月,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一系列金融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明确指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加强信贷管理,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明确将四大专业银行改造为四大商业银行。 1998年8月20日,财政部宣布用30年长期特别国债向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元以补充资本金。为了收购、管理、处置四大国有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和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化解风险,1999年以财政部全额拨款的形式成立了华融、东方、信达、长城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2003年启动的股份制改造,改变了四大国有银行的国有独资性质,实现了体制机制上的根本性突破。其间,通过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促进了国有银行经营理念、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变化。
在推进改革的同时,我国银行业于2006年实行全面对外开放。2006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5年过渡期结束,我国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这标志着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全面兑现。这些改革开放举措,彻底改变了我国银行业的体制机制,一步步将银行业引向市场化、多元化经营的新阶段。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第一批国有商业银行以来,我国的银行业一直处于“几支独秀”的局面,所有的银行业务都被国家有计划的安排给这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这也就造成了我国金融服务难以提高的局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下决心搞一批有活力、有干劲的新银行,于是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其中1996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国民生银行是我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她的成立为我们国家的金融改革带了一股新鲜的空气。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国有银行为主,中心商业银行、信用社、及外资银行为辅的银行体系。
改革开发后的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从局部地区到全国范围、从外币业务到本币业务、从外国居民到本国居民,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从国有化到多元化,在循序渐进中稳步推进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四、结论
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中国产业发展幼稚,银行业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建立伊始就被迫同政府财政结缘,其发展是同政府公债的繁荣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中国银行业也就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大的贡献,而且银行业自身也受到政府财政的影响,时时受政局变化的牵制。在新中国成立后,银行业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发展成为当代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银行业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中国银行业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进步而产生,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结果。综合历史,可以看到银行业的发展必然受到政治制度、市场环境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它也开始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推动全社会进步的动力,成为社会建设资金的最主要供应者。
参 考 文 献
1、张虎婴,《历史的轨迹》,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年版
2、吴承禧,《中国的银行》
3、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4、孙怀仁,《中国经济之畸形发展》,《申报月刊》2卷2期
5、《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我国近年来金融改革的问题
下一篇
:
服装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我国
行业发展
历程
探讨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