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甘孜州“三农”工作中的配合
XCLW115517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甘孜州“三农”工作中的配合
2005级金融学专业 周炜
[摘要]民族地区的“三农”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甘孜州“三农”工作目前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甘孜州中心支库就辖内“三农”资金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重点旨在从财政、金融两方面提出改善“三农”资金的建议。
目录
一、甘孜州“三农”现状1
二、甘孜州“三农”呈现出新的特点2
三、甘孜州“三农”资金突出的问题4
四、对改善甘孜州“三农”资金现状的建议6
一、甘孜州“三农”现状
(一)基础条件落后。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境内平均海拔3500米,气候寒冷干燥,人口稀少,耕地面积只占土地面积的0.6%,牧草地占58%,未利用土地占10.3%,至今没有一座水库或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总动力42.5万千瓦,全州有贫困村564个,占辖内行政村的26.06%,有158个乡和761个村不通电,3个乡不通路,25.8万人没有解决饮水问题。“靠天吃饭”,“守着大河遭干旱”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真实反映。
(二)增收渠道狭窄。受地区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畜牧业商品化水平不高,农牧民现金收入主要依靠虫草、贝母等中药材和以松茸等野生菌类为主的农副产品。2006年末,州内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482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9.19%,全国平均水平的41.32%,居全省21个市地州的末位,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也属于垫底状态。
(三)产业发展不足。甘孜州农业以自给自足的畜牧和种植为主,农产品主要是牦牛、青稞,2006年粮食总产量16.2万吨,各类牲畜501.53万头,农业总产值21.4亿元。畜牧业和种植业缺乏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的意识和能力,境内无大中型畜牧业加工企业,产业链条少,牛羊肉商品率低,农牧业产品销售渠道单一,深加工程度不高。
(四)城乡差距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通县油路工程”等建设项目实施,甘孜州城镇建设投入占据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大份额,城镇面貌涣然一新,州政府所在地康定县部分城镇住房价格高达每平米2600元以上。而农村地区还存在不通电、不通路的情况,部分牧民仍然逐水草而居,城乡差距较为明显。2006年,甘孜州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034元,是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5.4倍。
二、甘孜州“三农”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农村新产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甘孜州农牧民为获取更多收益,主动调整生产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走规模养殖和个体工商业发展的路子,对生产性信贷资金需求上升。
(二)“三农”资金需求额度扩大,农民消费资金需求呈增长态势。在大力倡导扩大内需的政策背景下,占全州人口将近85%的农牧民的消费需求状况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部分农牧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消费愿望明显上升。从消费性贷款需求来看以房屋修建、装修和子女上学、以及看病就医为主。其一次性借贷需求数额往往在一、两万元以上,传统的三千、五千元的小额贷款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
(三)财政对“三农”的支持保护力度明显加大,但仍然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十五”期间,甘孜州财政支农投入达8905万元,建成青稞商品粮、蔬菜、蚕茧、花椒、林果等基地62.78万亩,牦牛产业化、波尔山羊繁育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3个,覆盖4206户。“十一五”甘孜州继续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2007年上半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支农资金已落实到位,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但是甘孜州农牧民的贫困有着太深的历史沉淀,目前尚有占农牧民总数的约60%的绝对和相对贫困人口近50万人,其中绝对贫困农业人口31万人,占农牧民总数的40%,占四川省绝对贫困人口的23.6%。尚未能摆脱全州“整体贫困”的帽子,从目前财政的支持力度来看无异于杯水车薪。
(四)农牧民筹资渠道趋向多样性。2002年农业税取消后,甘孜州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日趋高涨,资金需求进一步增加。从其筹资渠道来看主要有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贷款、民间借贷以及具有甘孜州特色的寺庙贷款等。由于资金需求的旺盛,再加上民间借贷方式的灵活多样,手续相对简便,民间借贷在不少农村地区又有活跃之势。如泸定县农村,有80%至90%的农牧民在一年内发生过借贷行为,民间借贷以亲戚、朋友间借贷为主要方式,无息或低息是其主要特点,借贷利率在0-6%之间。
三、甘孜州“三农”资金突出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牧民增收难度大。甘孜州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因素很多。一是农产品产量,质量大幅提高困难,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小,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限。二是农牧民文盲率极高,其进城务工仅限于“打临工”、“农家乐”等建筑、餐饮娱乐服务业,难以进入较高收入行业。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仍未改变,保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足。四是农业产业水平低。农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弱,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滞后。
(二)县乡财政支农能力不足。农业税取消以后,甘孜州东部少数区域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势迅速凸显,如泸定县蚕茧加工企业、野生山杏加工企业等。而在大多数地区,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劣势却在明显增强,如炉霍县青稞酒厂、稻城县新村公司步履维艰的经营可见一端,这些地区的农村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加快结构调整的问题。从全州县乡财政收入的来源来看,除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外,自给能力严重不足。2006年,全年甘孜州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2亿元,全州18个县中超千万元的仅有5个县,500万元以下的有6个县,最低的县仅仅178万元,而这些县每月仅工资支出普遍均在300万元以上。收支严重不平衡的状况使甘孜州县乡财政支农乏力。
(三)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中国建设银行已经从甘孜州所辖县城中退出,中国农业银行也正在进行机构收缩,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有限。仅有农村信用社为农村金融独挑大梁,目前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投入主要是对农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以支持农民的传统农业生产。尽管农村信用社也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但无奈受自身资金能力的限制,对“三农”的投入也有限,加之服务手段落后,电子化程度低,金融产品单一,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三农”资金投入不足。 “三农”项目大多属中长期投资,投资风险大,外部性强,金融机构大多把资金投到如水电业等短、平、快的项目上,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比例少。截止2006年末,甘孜州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9.46亿元,比年初(按可比口径,下同)增加12.20亿元,增长44.59%,增幅居全省第一。其中农业贷款2.45亿元,仅占全部贷款的6.21%,比年初增长0.25亿元,增幅11.36%。无论是贷款的增量还是存量都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的支持效能难以有效发挥。加上地方财政对农村农业投入能力的有限性,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在短期难以实现。
(五)保险业对“三农”的服务几乎为空白。一是保险业在甘孜州起步晚,迄今为止全州整个保险市场仅有3家保险公司,尚处于发展阶段。二是大部分农牧民由于素质所限尚无保险方面的知识和投保意识,保险公司未起到真正为“三农”服务的作用。
四、对改善甘孜州“三农”资金现状的建议
我们认为要彻底改变甘孜州“三农”现状,除农民自身投入以外,主要还是靠财政和金融政策的配合,在“多予”上狠下功夫。
(一)从财政政策方面来看。
1.进一步提高预算内“三农”资金支出比重。今后几年内,财政部门需要继续提高地方预算内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及中央预算内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
2.整合财政支农政策。建议将农业项目按支持产业发展情况集中布局,形成由财政部门牵头的支农联席会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对所有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和集中发放,农牧民凭借一张存折就可以在农村信用社支取现金,减少环节,降低成本,确保财政涉农资金安全、及时、足额发放。
3.制定专门的农业投放法规或制度,确保对农村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年初由政府按要求向本级人大提供农业资金投放计划,年底报告农业资金投放的情况,人大对其进行审核,并对资金投放全程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4.优化财政支农方式。要引进推广招标投标、项目预算、集中支付、政符采购,专家或中介机构评估等科学管理措施,财政支农资金严格实行专人、专账、专户管理,规范报账管理行为,并逐步推行项目资金直达制,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5.突出绩效考核,切实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随着各级财政对“三农”扶持力度增大,各种支农资金不断增加,客观上要求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统一严格的管理和核算。对此应该制定适合甘孜州实际的刚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责任,实行严格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各级审计、财政等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对支农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强化管理,提高财政支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果。
(二)从金融政策方面来看。
1.人民银行应加强对“三农”的政策支持。一是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扩大支农再贷款范围。二是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领导和管理。三是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贴现和再贴现业务。
2.强化农业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支农功能。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注重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农村主导产业的投入,提高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扩大对农村和民营企业的覆盖率,促进农业和农民增收。
3.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对目前存在的政策性金融功能进行调整,使政策性金融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及农村资源的开发。
4.真正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增强其服务三农功能,提高其支农资金在信贷资产中的比重。在办好小额农贷的同时,积极试办和推广大额农贷业务,满足不同层次的三农资金的需求。
5.发挥农业保险对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作用。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引导金融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的农业风险和社会成本。积极鼓励商业性保险进入农业领域,开发符合甘孜州农村生产经营特点的农业保险新品种。
(三)在“放活”上做文章。按照国家财政支农的有关政策,立足甘孜州特色资源,突出在生态旅游业、中藏药业、畜牧业等方面的优势,完善支农项目储备库管理制度。运作好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三农”,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工商资本乃至国际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内 容 摘 要
提示:从此行撰写论文摘要内容(请删除此提示信息后再写)。
提示:此行撰写毕业论文题目(请删除提示信息后再写)
提示:此行撰写毕业论文正文内容(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论私营企业贷款风险的防范从人为..
下一篇
:
论贷款的风险及其管理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甘孜
三农
工作
配合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