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XCLW116001 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绪论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历程
1、目前我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利率弹性较低,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
2、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
3、作为资金需求方———企业,尚未完全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4、作为资金供给方———银行,商业化改革也并不到位。
二、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加快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的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
2、积极创造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促进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3、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并非等于全面的自由化,而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阶段
一是从1月1日起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扩大为基准利率的(0.9,2)。金融机构不再根据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而是根据企业的经营风险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逐步形成了按照贷款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格局。
二是从3月25日起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三是从10月29日起放开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对策
1、逐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2、推进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设﹑完善利率结构
3、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生态的关系
内 容 摘 要
在当今全球金融业发展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利率市场化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利率改革已成为国内外金融业研究的主题。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地方已取得了不少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金融市场应具规模,人们对利率波动敏感性和预期心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有现实和长远意义,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探讨和研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但是,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中利率改革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与外部环境尚不完备,直接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实施。我国选择“渐进型”的改革方式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改革 步骤
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利率市场化,顾名思义就是指政府完全或部分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使利率由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从而引起其上下波动。而利率作为货币体系的内在变量,又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因而利率市场化也指在一定时期内中央银行根据现实经济环境、经济政策要求,通过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的利率政策效应来影响和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利率改革已成为国外金融业在不断研究的主题,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已取得了不少发展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逐渐提出来的。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同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都对利率市场化的方向作了原则要求。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2001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均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福利。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流向引导资源的流向。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经济实物系统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但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务价格具有竞争性,因而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待发挥。经济运行的实物系统与货币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实物系统价格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系统的资金价格即利率客观上也有了市场化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历程
近10年来利率政策调整,为我国利率体系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在当前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初具规模、人们对利率波动敏感性和预期心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无疑已使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因此,探讨和研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现实发展的迫切要求。但是,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中利率改革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与外部环境尚不完备,直接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实施。
1、目前我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利率弹性较低,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它的传导机制一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首先,我国对利率目标的确定和调整具有相当程度的短期性,只重利率调节利益分配、减轻企业负担等财政化作用,忽视了利率对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市场传导作用(如储蓄—投资—消费的转化)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中央银行制定各项法定利率,各金融机构只有遵照执行,而其自行确定利率标准的自主权很小,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很难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及其政策效应。
2、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首先,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经验看,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中,利率(资金的价格)主要取决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水平。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虽已建立,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基准利率,发展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其次,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债利率未发挥带动作用。另外,目前我国各种金融市场之间还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各不相同,因而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不理想。
3、作为资金需求方——企业,尚未完全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企业行为未完全市场化,预算软约束,对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信号反应不敏感,加之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三角债”严重,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几乎丧失。
4、作为资金供给方——银行,商业化改革也并不到位。经营观念上的转变不够彻底,内部管理制度还有待健全。尤其是商业银行经营本身讲求的就是“三性”原则,可现阶段银行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程度、防范能力及处理手段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亟需提高的问题;对获利的保障和保护能力也不足,对贷款定价水平与质量衡量标准不定,对完全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金融腐败行为也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控制手段。
由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会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因此,根据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应积极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不利因素。
二、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加快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的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只要企业产权明晰,经营机制健全,就能减少企业在资金运用上的风险性,往往在借款时企业就会更多顾及因利率变化而引起的经营风险以及自身的实际偿还能力,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债权人——银行的利益;这也将有助于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一定程度上强化银行信贷风险,增强其经营积极性和开拓性,从而使全社会的信用程度均得到提高,这才能为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改革提供前提条件与基本保障。
2、积极创造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促进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首先要大力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促进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基准性利率的形成。市场化的利率信号是在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发展货币市场有利于使这一信号能够准确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变化,形成可靠的基准性利率,以此为导向,及时调整贷款利率,最终放开存款利率,才能真正实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发展货币市场,其重点应是尽快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业务。在货币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中拆借市场的利率最能及时体现资金供求变动状况,对整个货币市场的利率结构具有导向性,因而发展拆借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规范证券市场的运作,推动我国国债一、二级市场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有效环节是增加市场上交易品种,使社会金融资产多元化,并加强各个市场之间的联系,以国债为基础的回购交易所形成的利率将是市场利率的主导性指标之一。第三,要进一步加大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力度,适时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促进银行参与市场交易的积极性,防止资金沉淀,刺激资金流向市场,由此形成一个完善的利率市场化体系。
3、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并非等于全面的自由化,而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从现实情况看,还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监管人员的素质,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监管法规制度,不断规范各项操作规程,不仅要加大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而且要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从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是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准备。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阶段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在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就已指出“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也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200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明确提出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从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央行公开业务操作利率市场化,部分国债发行实行市场招标,利率市场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到2000年大额外币存款和外币贷款利率市场化,随后又对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从1996年至今已累计放开了117种利率管理,目前只对31种利率实施管理。200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利率杠杆进行金融调控,分三个阶段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是从1月1日起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扩大为基准利率的(0.9,2)。金融机构不再根据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而是根据企业的经营风险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逐步形成了按照贷款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格局。
二是从3月25日起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即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授权的范围内,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再贷款(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贴现)利率加点幅度。该制度建立和理顺了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提高了再贷款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加强了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
三是从10月29日起放开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尽管我国利率体系改革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面临着一些困难,但是为了使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利率工具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的发展目标,对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改革其他相关制度,优化资金配置、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必需经历一个逐步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稳步推进。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对策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以及加入 WTO 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一个必然要求。问题在于应该怎么改? 央行 2005 年 1 月 31 号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 “ 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 ” 的顺序进行。
1、逐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1.1 、进一步增加利率放开的品种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很重要的作用将是下一步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基准利率。目前我国的基准利率存在的问题是,期限品种结构不够健全,市场化决定程度不够高。下一步,通过把品种补齐,增加一些政府债券或一些债券的替代品种,使短、中、长期都有良好的、充足的债券产品,减少行政力量的作用,慢慢增加市场深度,这样,逐步建立有效的基准利率,为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运作提供有效的基准作用。 1.2 、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目前,在中央银行的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区别不同情况,划分了五种贷款浮动幅度: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可以在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 0.9 ~ 2 倍区间浮动,其他农村信用社可在 0.9 ~ 1.5 倍区间浮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可在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 0.9 ~ 1.3 倍区间浮动,对大企业可在 0.9 ~ 1.1 倍区间浮动,还有少数大企业不上浮,只下浮。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应是逐步放宽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主要是扩大向上浮动的范围,使银行有更大的利率管理自主权。 1.3 、分阶段、分步骤放松存款利率管制
首先放松对一定金额以上的大额存款的利率管制。居民储蓄涉及面最为广泛,因此,应当作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最后阶段。经过利率市场化进程改革后, 我国将形成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中介目标利率,各种市场利率围绕其波动的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下一步,存款利率应当允许向下浮动。在中国很少有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下浮,而国际上很多银行的存款利率低于中央银行调控利率。
2、推进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设﹑完善利率结构
2.1 、逐步降低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率的制度
因为我国的利率政策效力不高的原因在于现行的利率体系提供了过多的套利机会 , 从而弱化了利率政策的力度;而大规模套利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 , 则在于商业银行能够在央行安全地获得比事实上更高的收益。因此 , 要想使得利率政策具有足够的刺激力 , 我们必须撤除这种现象 , 就要求降低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 , 为金融机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造良好的机制 , 发挥微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综合效应,优化准备金存款利率结构。
2.2 、建立再贷款浮息制度
再贷款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 主要应用于调节金融机构的短期头寸。我国当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了 , 但再贷款利率缺乏弹性造成的最大问题是跟不上市场利率的变化 , 给金融机构造成了套利机会。因而应给予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撑的再贷款利率更高的浮动空间 , 即再贷款利率浮动制度。这不仅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环节 , 也有利于提高央行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
3、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生态的关系
适时、循序渐进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并为其后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也就是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存在于整个金融生态 的改革过程中 .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 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 又能够有力地支持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相反 , 如果金融业面临着的是一个很差甚至是恶劣的生态环境 ,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业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对此来讨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其解释力可能深刻不少。在过去的时间里,政府为何能通过长期的利率管制,让国内存款利率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从一开始广大民众就完全处于一种弱势和不平等的地位,即金融资源的垄断,个人投资渠道缺乏,因此民众的金融资产只能进入政府管制的体系,然而这种完全管制下的利益输送,并没有让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反而造成了大量的金融资源运做无效率。因此,靠现行的法律体系来改变这种初始的不平等是不可能的,新的金融生态需要新规则的确立,也只有改善当前国内恶劣的金融生态,才能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更有利的前提条件。
因此,中国的金融生态必须寻求更大的独立性,摆脱既得利益集团的捕获,以中立的角度有效地运用利率工具,制定更为中立的政策和规则。对于金融生态的确立,我们还得以权力为中心解决投资者之间权力的冲突和协调,以及权力规则生成的环境。探讨权力规则的演进和变化对金融产品的设计、金融组织的确立、金融管理风险等方面的影响,并从这些角度来揭示如何对金融资产进行定价,利率机制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和发展,从而在金融生态的不断完善中逐步地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参 考 文 献
1、《利率市场化相关研究综述》作者:林幼平 周念利。参见金融早报
2、《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年05期 周素彦
3、《会计之友》2003年06期 薛宝莉
4、《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cnlyjd.com
5、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辽宁经济 》2005年12期 胡秋慧
6、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北方经贸》2004年01期 唐珺
7、《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与对策》://.chinacfa.cn
8、《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者:黄振华来源://.lwfb.cn
9、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条件与步骤安排《乡镇经济》2001年01期 杨芸
10、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景学成等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网点布局的探讨
下一篇
:
农信社应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关于
进一步
深化
我国
利率
市场化
改革
思考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