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当前信贷支持“公司+农户”生产经营的政策思考
XCLW117164 当前信贷支持“公司+农户”生产经营的政策思考
一、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二、金融机构信贷支农力度较大 三、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
四、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内 容 摘 要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深层次矛盾显现,主要表现为投入增长缓慢,经营规模偏小,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公司+农户”组织模式是一个好的选择,这种新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前景看好、效益高,但经营资格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解决农村地区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投入不足问题迫在眉睫。近年来实施的小额信用贷款已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生产经营资格,但公司贷款却得不到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从我县调查情况来看,面临着金融机构布局与农业经济发展难以适应的现实,商业银行正进行经营战略调整,农村机构、网点呈大幅缩减之势,信贷权限上收,贷款投放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大量资格上存,公司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市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特点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着力分析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改进 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当前信贷支持“公司+农户”生产经营的政策思考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不断扩大,这要求信贷支农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以解决农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巢湖市是安徽主要的农业区,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3/4左右。为了解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情况、新特点,笔者对巢湖市居巢区、和县、和无为县有关企业和农户就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信贷支农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一)农业结构调整积极进行,粮食生产比重不断下降。
经过近年来多次调整,我市农业结构基本呈现出三大变化趋势。一是由粮食种植转向多元化经营。2004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下降43.16万亩,减少5.5%,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则上升4.4%。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民种粮目的主要是满足自身口粮需要,曾作为商品粮基地县的无为县,许多农户以前曾是种粮大户,现在大多都已转为种养大户。二是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由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而种植经济作物效益明显好于粮食作物。目前巢湖市农民种植一亩水稻收入仅800多元,而种植一亩棉花收入可达1300多元,对比之下后者的经济效益、种植规模和条件等均优于前者。因此市内许多农田已改种蔬菜、棉花、饲料、茶叶等经济作物。三是变自然农业为订单农业,部分地区出现保价收购订单、保价返利收购订单、预付定金收购订单等订单农业形式。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从调查情况看,经过数年调整,巢湖市已出现了以大平油脂集团、圣农肉鸭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许多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了相当规模。如大平集团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巢湖规模最大的油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油脂基地,是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位于和县的圣农实业有限公司经过10年发展,目前已成为拥有全市同行业中最先进的肉鸭宰杀和加工设备,集饲料加工、肉鸭饲养、屠宰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大规模联合型肉鸭养殖加工企业。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农民致富。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利于将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如大平集团解决了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18000多人就业。其中种植农户12500人,户均年增收5500多元;产品销售网点4300个,带动就业5500多人。受巢湖市大平、圣农实业产业链的辐射作用影响,2004年全市油菜种植面积达91.19万亩,比上年增长14.7%;圣农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协议饲养、发展订单农业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带动11420户农民增收致富,年直接增加农户收入4050万元,户均增收3546元。其中,先后与当地3200户农户共同开发土地4000多亩,兴建种鸭、肉鸭等养殖基地,年增加农户收入1770万元,并带动了2000多人就业。
二、金融机构信贷支农力度较大
(一)信贷资金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资金来源。
被调查的巢湖大部分县级财政都处于支大于收的局面,地方财政基本无力进行农业投资。这决定了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信贷资金已成为除农户自有资金外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当前农业生产对支农信贷资金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据预计,今年巢湖市农业信贷资金需求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将增长20%,资金量约为17000万元,同比增加6500万元;二是水产业贷款需求约为1.2亿元,增长16%以上。三是当地支柱产业、品牌产品及农产品加工等贷款需求也有15%以上的增幅,资金总量达2亿元左右。
近年来,巢湖各金融机构在优化信贷结构中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贷款投向始终坚持面向“三农”的方针;农业银行等机构也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予以扶持。至2004年末,巢湖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达29.98亿元(不含农发行),比年初增加5.87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23.06亿元,比年初增加3.05亿元。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金融机构争夺的优质客户。
近年来,随着以大平集团、圣农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壮大,这些企业已成为巢湖乃至省内外地金融机构竟相投入的目标,在获取信贷支持上有较大优势。2004年末,巢湖农行对大平集团累计发放贷款38900万元,年末余额21200万元;工行对该公司累计发放贷款6900万元,年末余额5000万元;建行对该公司累计发放贷款7000万元,年末余额3000万元。2004年度巢湖农行经上级行批准,已给列为“AAA”级信用企业的圣农公司和大平集团分别授信28000万元和5500万元。
(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已全面铺开,贷款面较高。
巢湖市种植业的耕作方式是以自然户为主,至2004年末,巢湖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5.86亿元,占同期农业贷款余额的7.16%,农户贷款的10.72%。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余额比2002年末增加了一倍,占比也有显著提高。从覆盖面上看,2004年末全辖120家农村信用社,已开办此项业务的有109家,占90.83%;辖内农户总数575554户,有贷过款的农户达260223户,农户贷款面达45.21%;评信农户83960户,发放贷款证76974本。
(四)县域资金不断上存,影响支农力度。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经营的推行,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在不发达地区撤并机构,或者将当地县级支行撤销,或者将机构降格成为办事处。受集约化经营影响,许多商业银行规定了较高的二级准备金率,如巢湖市国有商业银行上存的二级准备金率达9-30%。这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大量上存,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调查中了解到,无为县2002、2003和2004年资金上存率分别达30.5%、35.8%和42.9%。2004年末,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达11亿元,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和县、庐江和含山县存贷比均在50%左右。这种现象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支农力度有限。
至2004年12月末,农业发展银行巢湖市分行各项贷款余额19.23亿元,比年初减少2.4亿元,同比多减1.27亿元。贷款发放主要是粮食储备贷款,其中包括非保护价收购贷款、调销贷款和储粮贷款。主要是今年农发行加大了周转粮、老陈粮的处理力度而清收贷款。
三、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认为:农村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完善支农信贷机制,解决农村金融体系创新落后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矛盾,重新构建支农信贷服务体系。在现阶段,上述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缺陷明显。二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从经济欠发达地区逐步撤出,当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金融支持的重任已落到了农村信用社肩上。但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的历史包袱沉重、经营理念滞后、结算手段落后等缺陷,限制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生产的能力。三是调查表明,由于商业银行推行集约化经营,基层机构大量撤出了农村阵地,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位,使许多县域农业龙头企业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服务。因此,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最大不足之处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备,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效服务要求与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服务手段相对滞后不相适应。
一是贷款额度上的制约。农户小额贷款的数额与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从实地调查情况看,1000-5000元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能满足其发展生产、扩大经营的需求。二是小额农贷短期性不适应农业生产周期的需要。三是农户小额贷款数额小,工作量大与基层社人少矛盾。
(三)小型农业龙头企业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巢湖市小型农业龙头企业主要从事蔬菜、茶叶、水产、饲料等行业农产品的收购、储存、转运和粗加工等,其经营规模不大,效益一般,但发展前景好,对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意义重大。但这些小型龙头企业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受农村信用社经营能力影响。农村信用社仅有能力承担对“农户”和部分小规模“基地”的支农信贷工作,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一些中小型龙头企业会逐步做大,其对资金的需求也从几十万、上百万元扩大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而且资金需求的季节性、时效性较强,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营实力已无法承担对其的信贷服务,而且扩大对这些较大规模“基地”的贷款将形成新的“垒大户”,加剧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二是受县级商业银行贷款权限影响。近年来,许多县级商业银行被撤销,被保留下来的基层机构主要任务是吸收存款,而较少发放贷款,一些县(市)支行甚至根本没有贷款权,成了纯粹储蓄机构;在授信规模上,多数县级商业银行仅有少量的小额质押贷款等权限,其余贷款仅有推荐权和经办权,信贷扩张空间很小,造成贷款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对市场需求反映不够迅速,这与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的需求额度以及强烈的时效性不相适应。
(四)现行信贷抵押担保风险保证机制在农村难以推行。
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农村信用社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外,其余贷款均需优质客户担保或有效资产抵押。但由于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优质客户少、抵押物为农村的房产价值低且难以变现、固定资产少、抵押评估费用高的特点使相当部分农户因无法提供有效抵押担保而得不到信贷支持。
四、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一)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合理下放贷款审批权,增加对县域机构授信额度,不能搞只存不贷,而应按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二是从长远来看,应把组建企业、金融机构、个人以及地县两级财政共同参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提上议事日程。也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地(市)范围内,对农村信用社实行股份制改造,改组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一级核算体制,建立一个抗风险能力强、能自我约束且充满活力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新体制,这样有利于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缺位问题。三是建议适当放宽信贷政策。针对县域企业抵押担保难的实际情况,可考虑适当放宽信用贷款条件,对效益稳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准许提供信用贷款支持,同时可考虑将其容易变现的农副产品列入抵押范围,还可以实行仓储抵押、权益质押等贷款。四是转换政策性支农方式。农业发展银行要在继续做好农副产品收购信贷的同时,建议将政策性支农贷款投向扩大到对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信贷投入、对农村治理水土流失和防洪抗旱工程的信贷投入等,进一步增强其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五是对于县域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应将其大部分返回农村,用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不能搞全额吸储上存,对农村经济釜底抽薪。
(二)农村信用社应侧重于支持农户发展生产经营。
农村信用社服务宗旨是为社员服务、为“三农”服务。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是“以服务三农为主,并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因为农村信用社经营运作的特点决定了其优势在于支持农户和农村中小客户,而重工商轻农业、垒大户弃小户,是前些年农村信用社经营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信用社要树立支农出效益、防风险的经营理念,通过化贷款大而集中为小而分散,办出服务“三农”的特色,走上资产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道路。其实农村信用社防范信贷风险、增加盈利的经营目标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要求之间并不存在矛盾。有证据表明,农户贷款的质量比一般企业贷款好得多。调查中亦发现,巢湖市居巢区农村信用社已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收回率达90%以上,无为县九牧镇信用社2004年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收回率达94%。此外,为适应农业规模经营的需要,农村信用社也可以积极支持县乡中小企业和农村工商户,并将其作为信贷新的增长点。
(三)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一是切实转变观念,认清农户小额贷款的双赢功能。当前信用社要抓住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有利时机,改革经营策略,积极营销。要把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调整信贷结构,改善信贷资产质量,增强与农村基层党政干部和广大农民的血肉联系,树立信用社良好形象的切入点。二是根据实际状况,适当扩大农户小额贷款的数度,扩大贷款面,以满足农户贷款的需要。要扩大信用乡镇和信用村的覆盖面,农村信用社可扩大对信用乡(镇)和信用村的授信额度,优先享受优惠贷款利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资金需求,对更多信用农户提供农户小额贷款,进一步扩大贷款覆盖面。根据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可适当调高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如将现行的1000-3000元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调整到更大数额,以适应农户多种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三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鉴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量大、额小、面广且工作量大,因此业务的开展需要乡镇党政部门和村级两委的支持与配合。
(四)大力培植农村龙头企业,以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农民增收。
1、金融部门应加速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服务创新。
一是要改变目前的支农信贷方式,建议由银监会制定相应信贷政策,进一步推动信贷投入与农业产业链延伸的有机结合,通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带动农业致富。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要改进支农信贷模式,在坚持集约化经营的前提下改进经营方式,在“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着重做好对“公司”的金融服务,培植黄金客户。建议农业银行每年从信贷总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出的地区,可考虑由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对龙头企业的支持任务。农村信用社要着重加强对“农户”环节的资金投入,同时也要集中资金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小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银行、信用社在支持在农业产业化中要树立“常放常收”的经营理念,坚持按照企业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三是要加速向稳健经营、防范风险转变。鉴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仍面临风险,各金融机构亦要加大防范风险的力度,保证有限的支农信贷资金有效配置于农村经济。
2、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共同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政府部门要在政策、资金、科技培训、市场信息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要拓宽思路,协调计划、农业、科技等部门进一步研究有关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同时改善并扩大服务功能,积极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其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链条的利益关联机制,为壮大龙头企业提供保障。二是农业产业化企业自身应积极转换经营机制。龙头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要以民营为主要形式,同时不断吸收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不同经营主体参股,做到产权明晰、管理规范,并通过转让、兼并、并购、重组等手段盘活经营资产,做到农工技贸结合,提高农业产业链条中关联产业的经营水平,走规模化、集团化的道路。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中介组织。扶持发展服务于农户的中介组织和非行政性的行业协会,为农产品打开销路做好服务。同时要积极发展担保公司,以配合银行和信用社开展支农信贷业务,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抵押担保难问题,并逐步建立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规避信贷风险。农业贷款担保公司的组建可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区域性综合担保公司,由县(市)政府牵头组织,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包括农业贷款担保在内的综合性贷款担保业务。另一种是农村行业性贷款担保公司,如烟叶、茶叶、饲料行业等,这种担保公司的成立应以民营企业自发为基础,它由一定区域内该行业的有关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组建,采用股份制、民营化和会员制的形式,以服务会员为主要目标。
参 考 文 献
1、盛铭 刘跃东 李雁新《一社难支“三农”》,《中国金融时报》2004年6月8日11版
2、计容《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中国信合》2003年6期
3、江伟亚 曹先安《加大对新型农业产业化企业信贷支持的思考”》,《安徽金融》2003年第6期
4、何广文 《完善金融制度安排,突破农业产业化发展资格“瓶颈”》,《中国信合》2002年8期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强化农村信用社内控问题研究
下一篇
:
征信中介机构监管模式探讨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当前
信贷
支持
公司
农户
生产经营
政策
思考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