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居民储蓄行为与动机
XCLW117185 居民储蓄行为与动机
储蓄的含义
二、居民储蓄的形成和表现形式
三、居民的储蓄动机和影响储蓄的因素
四、我国居民储蓄的变化及原因
五、如何看待储蓄存款增长
内 容 摘 要
本文首先对古代及当代储蓄的含义进行阐述,储蓄是居民的重要经济行为,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居民储蓄的形成和表现形式的探讨,从而得出影响居民储蓄的三种动机即利息动机、特殊消费动机、个人负担动机;居民在上述动机支配下的储蓄行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可以将这些因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另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建国以来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在高速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即:1、制度变迁过程中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使人们增加现时储备;2、制度变迁使人们对未来支出更不确定;3、个人货币收入的增长;4、储蓄存款分流的影响减弱;5、历史习惯原因;6、非真实储蓄存款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通过这六方面的论述了居民储蓄的变化及原因 ;最后对我国高速增长的储蓄存款,应正确看待其在我国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但
居民储蓄行为与动机
储蓄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尉 子。治本篇》:"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意思是说,百姓不耕作纺织,那就应有充腹 体之物的储备。"储蓄"一词在那时只指积存谷物、牲畜之类的实物。储蓄的出现,特别是在货币产生以后,储蓄逐渐由实物转为金银和钱币。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储蓄是指公民个人将合法拥有的、暂时不用的货币存入银行或信用合作社等信用机构,当存款到期或客户随时兑付时,由信用机构保证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的一种信用行为。储蓄是居民的重要经济行为。下面主要涉及居民储蓄的含义和形式、居民的储蓄动机和影响储蓄的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
一、居民储蓄的形成和表现形式
从储蓄来自居民的全部可支配收入中未用于现期消费支出的部分来看,储蓄行为是居民对自身现期消费的节制或延期。但是,储蓄不仅具有延期消费的意义,还是一种谋取未来收入的手段。事实上,居民的储蓄,不仅是对未用于现期消费的部分收入的“储”,即保存,而且是对这部分收入的“蓄”,即使之增值。因此,可以给储蓄这样一个定义:储蓄是居民保存节制或延缓现期消费而持有的可支配收入的余额并使之增值的行为。
居民将部分收入用于储蓄,意味着他成为社会生产资金的供应者。通过储蓄的中介,居民的收入余额将变为生产经营者手中的生产资金。居民因此而获得的利息等形式的储蓄收益,则是生产经营者使用居民提供的资金的代价。生产经营者对这种代价的支付,是居民的储蓄不仅能保存收入的价值,而且能使之增值的原因。居民的储蓄收益作为财产收入,是一种非劳动收入。这种非劳动收入的源泉,归根结底是直接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但是,不能因此将社会主义社会中一般居民的储蓄收益等同于剥削收入。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于绝大多数居民来说,储蓄收益在全部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而劳动收入占着绝大比重。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允许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份存在,难免会产生少数完全靠占有他人劳动成果为生的食利者。这些人虽然通过与一般居民相同的储蓄途径获得财产收益,但他们的财产收益却是一种剥削收入。居民储蓄具有两种形式:一是个人银行存款,一是以购买股票、债券的形式参加社会集资。当居民以银行存款的形式进行储蓄时,他经过银行这个中介间接地将节余的货币收入作为生产资金提供给社会。而当居民以参加社会集资的形式进行储蓄时,他直接地在证券市场上向社会提供生产资金。这种直接集资从经济关系上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购买债券经过一定时期必须归还,债券持有者是债权人,他们和债务人的关系是一种借贷关系。购买股票则不然。购买股票后,居民就成为企业的股东,股票不必偿还,股东不是企业的债权人而是企业的所有者之一。因此他们和企业结成的是投资关系而不是借贷关系。当然,持有小额货币的一般居民购买股票的投资行为,在目的上与某些大股东进行巨额投资的动机是有区别的。后者的投资,目的往往在于实现对其他企业的联合、兼并和控制,其着眼点在于支配接受其资金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一般居民以小额货币购买股票的目的,主要在于使自己的节余收入保值和增值。所以,居民的这种小额投资行为仍然可以看作一种储蓄形式。
二、居民的储蓄动机和影响储蓄的因素
所谓居民储蓄动机就是居民进行储蓄活动的目的。居民储蓄动机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为了获取利息、股息和红利等收入,简称利息动机。第二类是为了购买住宅、家俱和其他耐用消费品,以及为婚丧嫁娶等需要大笔开支的未来消费预作准备,统称为特殊消费动机。第三种是为子女教育,为待业和退休后提供生活保障的动机,一般称之为个人负担动机。这三种动机有可能同时支配同一个居民的储蓄行为,如利息动机有时也是为了未来消费和作为将来的生活保障。当然,对于不同的居民和同一个居民在不同时期的储蓄行为,这三种动机的作用强度是有差异的。
居民的上述三种储蓄动机的形成和作用强度与经济体制有关。利息动机的形成和加强,以包括银行系统和证券市场在内的资金市场和发育和完善为条件。在不存在资金市场或资金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居民的金融意识必然淡薄,难以形成较强的利息动机。个人负担动机的作用强度,则取决于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的状况。子女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失业救济和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程度越高,个人负担动机对居民储蓄行为的作用就越弱,反之亦然。关于特殊消费动机,一般说来,受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小,但其中某些项目,特别是住宅购买动机,也与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的内容有关。在对城镇住宅实行福利性分配的旧体制下,城镇居民中以购买住房为动机的储蓄行为是很少见的。而在住宅商品化的条件下,住宅购买动机对居民储蓄行为的作用将日益重要。
居民在上述动机支配下的储蓄行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可以将这些因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另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储蓄数量的第一个因素。其他条件不变,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其储蓄额越大;收入水平越低,则储蓄数额越小。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第二个因素是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其他条件不变,利息率、债息率和股息率越高,居民的储蓄数量的第二个因素是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其他条件不变,利息率、债息率和股息率越高,居民的储蓄数额就越大;相反,则其储蓄数额越少。除了收入水平和金融工具收益率这两个主要因素之外,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会影响居民储蓄的数量。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如果利率的上升幅度低于物价水平上升幅度,居民储蓄额将有可能下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居民非但不能通过储蓄获得收益,而且其本金价值也会受到损失。许多居民会以提款或变形、变现的形式收回储蓄,将其投入消费品市场,以实物形式来保持其过去节余收入的价值。当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中国人民银行,以银行法为依据,对居民三年以上的储蓄,进行保值,以维护居民储蓄的利益。此外,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如果名义收入的增长帐幅底低于物价水平上升幅度,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其储蓄数额也会减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居民要想保持原有的消费水平,其可支配收入中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将会增大,而储蓄所占比重会变小。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所谓居民储蓄形式的选择,也就是对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选择。这种选择又称个人投资形式选择。在影响居民个人的这种选择的经济因素中,较重要的有这样三个因素:
(1)不同金融工具(即银行存款、债券、股票)的收益率的差距。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收益率较高的金融工具作为储蓄手段。
(2) 不同金融工具的风险程度的大小。一般说来,购买政府债券,在银行存款的风险较小。而购买企业的股票和债券风险较大。如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风险程度较小的金融工具作为储蓄手段。
(3)金融工具的灵活性。这是指金融工具变现和转为其他形式的难易程度。以银行存款来说,活期存款的灵活性就大于定期存款。而股票和债券的灵活程度,则取决于证券交易机构的发达程度。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灵活性较大的金融工具作为储蓄手段。
综上所述,三个因素的作用是有矛盾的。收益率较高的金融工具,其风险程度往往较高,灵活性也较差。相反,风险程度较低、灵活性较大的金融工具,其收益率又往往较低。因此,居民在进行储蓄时,必然会综合考虑这三个经济因素的影响,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恰当的选择。这三个经济因素对储蓄形式选择的影响程度,是与居民的储蓄动机密切相关的。如果居民的利息动机较强,其全部储蓄中收益率较高的金融工具可能会占较大比重。如果居民的特殊消费动机较强,其全部储蓄中灵活程度较大的金融工具可能会占较大比重。而在居民的个人负担动机较强的情况下,风险程度较小的金融工具则可能会占较大比重。 三、我国居民储蓄的变化及原因 但是截止到2005年末,中国的储蓄率已高达39%,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实行改革开放的30年间,全国居民储蓄只有几百亿元人民币,1978年全国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只有21元,按当时的外汇牌价,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均一天的工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使这一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截止2006年止,我国居民储蓄总额达16亿元人民币;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一)制度变迁过程中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使人们增加现时储备。制度变迁对个人预期最大的影响在于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原来的计划制度下,就业者不必担心失业,对于自已在退休前的总收入(包括货币收入与非货币福利收入)和退休后的收入是完全可预先计算的,因为有固定的工资增长表和福利待遇。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当期收入较低,所以中国的就业者和农民储蓄很少。从1952年到1977年25年期间,中国个人的平均储蓄率不到2%。在计划体制下,当个人收入完全被计划控制之后,不存在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个人是不倾向于多储蓄的,特别是在消费品比较短缺的情况下,牺性现期消费而储蓄的机会成本太高。 改革以后,中国个人货币收入绝对值虽然有大幅度增加,但以“恩格尔系数”衡量,中国仍属低收入国家。1993年,中国家庭消费支出中食物性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全国平均为54%,城镇家庭为50.1%;农村家庭为58%,1999年,中国家庭消费支出中食物性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全国平均为47.21%,城镇家庭为41.86%;农村家庭为52.56%。在这么高的恩格尔系数下,人们还有这么高的储蓄率(1993年约24%,1999年有所下降,但也有11.3%),显然是牺牲了相当大部分的非食物消费。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制度变迁下,人们对未来的收入水平已无法预期,就选择了增加当期储蓄。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生活中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竞争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受到极大抑制,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加速了企业破产、停产和职工下岗分流的过程。就业工人对是否失业预期不明,收入中的对未来生活的保险性储蓄强化。在农村,由于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大,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再加上我国在转型时期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使农民不仅承担了过多的社会义务,还承担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投资和费用,直接限制了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加之农产品市场疲软,价格下跌,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民去外地打工的劳务收入大幅减少等,都造成农民对未来收入的较差预期,从而也增加现时储蓄。2000年5月中旬人民银行对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城镇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全国城镇储户增收信心继续减弱,当期收入信心指数为2.5,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8.3,分别比一季度下降10.4和3个百分点。(二)制度变迁使人们对未来支出更不确定,迫使人们着眼于整个生命周期决定其收入安排,形成应付制度变迁的储备性储蓄。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原先由国家统包的一系列福利性制度都将改革。特别是医疗就业、教育、住房、养老金等项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和有关宣传,强化了公众的谨慎动机,预期收入的减少和预期支出的增加,迫使人们着眼于整个生命周期决定其收入安排,将更多的收入份额用于储蓄,增加现期的储备性储蓄。(三)个人货币收入的增长。改革后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储蓄存款增加的基础。这几年尽管国民经济增长有点曲折,但个人收入年增长率一直在 13%以上,大大超过了国民收入年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公务员工资收入的几次上调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使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呈上升趋势.
(四)储蓄存款分流的影响减弱。居民投资渠道单一。国家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建立、完善了有关金融法规,社会乱集资得到控制。而证券市场虽已有较大发展,但受各种条件限制,许多地区的股民人数不足总人数的1%,多数居民对炒股这一风险性较大的投资方式持谨慎的态度。银行存款便成为居民储蓄的主要选择。
(五)历史习惯原因。中华民族素有勤俭节约的风尚,很重视积蓄,以防不测。随着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人们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也有较强的防患意识。
(六)非真实储蓄存款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据调查反映,目前储蓄存款额中,相当一部分是经营性、集团消费基金,这部分资金不是用作未来消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储蓄。此外,金融机构改进服务,拓展业务等主观能动作用也是促使储蓄存款上升的原因之一。
四、如何看待储蓄存款增长
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给城乡居民带来实惠,巨额储蓄是近期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深化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存款余额是否多了?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率达39%,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居民储蓄存款率.央行公布的06年最新统计数字显示,06年前9个月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1.7万亿,而9月当月就居民储蓄存款就增加1858亿元,同比多增888亿元.银行正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存款压力. 银行汇票央行公布的06年虽然人们把储蓄存款比喻为“笼中虎”,是社会购买力的“定时炸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会自觉地在收入——消费——积累之间不断地进行调节。社会潜在购买力不断增大是合理和正常的。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并不“过量”的储蓄存款不会造成挤提、抢购风险。据统计,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有70%依靠金融界信贷,而银行信货资金来源居民储蓄存款占70%以上,从这角度看,正是较大幅度储蓄存款支持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
内 容 摘 要
提示:从此行撰写论文摘要内容(请删除此提示信息后再写)。
提示:此行撰写毕业论文题目(请删除提示信息后再写)
提示:此行撰写毕业论文正文内容(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对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与完善的..
下一篇
:
山南地区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居民
储蓄
行为
动机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