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XCLW117225 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二、主要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
(一)控制通货膨胀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首位目标。
(二)实行以税收变动控制为主的财政政策。
(三)转向以控制货币供给为主的货币政策。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与协调。
三、近年来我国物价变动及通货膨胀的状况
四、有效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控制通货膨胀的首位目标。
(二)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三)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深化价格改革。
内容摘要:本文概述了通货膨胀的定义、成因和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总结介绍了二战后主要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经验,重点回顾了近年来我国物价变动及通货膨胀的状况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主题词: 通货膨胀 治理对策
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可谓一个“古老”的现象。自有货币经济始(严格地说,是自有纸币经济始),便有了通货膨胀。不过时起时落,并不天天发生。比如二次大战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增长时期,物价水平就较稳定;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通货膨胀才日见严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生活中也出现过明显的通货膨胀;经过长期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从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动轨迹来看,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发生通货膨胀后,如何进行有效治理需要我们不断探讨。
一、通货膨胀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现象,既是金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央银行宏观金融管理的一大现实问题。在经济学文献中通货膨胀大多定义为: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最直接的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深层的原因包括:一是需求拉上,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二是成本推动。即由于提高工资或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三是结构失调。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我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我国也时有发生。四是供给不足。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五是预期不当。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过于悲观)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六是体制因素。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以上是通货膨胀的几种主要成因。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某一次具体的通货膨胀,其成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的,因此需要综合全面的分析。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生产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物价上涨的不平衡造成各生产部门和企业利润分配的不平衡使经济中的一些稀有资源转移到非生产领域,造成资源浪费,妨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通货膨胀妨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由于币值不稳和易变货币不能知识表现价值,市场价格信号紊乱,不利于再生产的进行。二是对流通的影响。通货膨胀打破了流通领域原有的平衡,使正常的流通受阻。通货膨胀会鼓励企业大量囤积商品,人为加剧市场的供求矛盾。三是对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哈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通货膨胀通过“强制储蓄效应”把居民、企业持有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发行货币的政府部门。货币供应总量增加使社会总名义收入增加,社会实际总收入不会增加。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消费支出倾向,必然回引起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变化。四是对消费的影响。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这意味这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物价上涨的不平衡性和市场上囤积居奇和投机活动的盛行使一般消费着受到的损失更大。
二、主要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
发达国家研究通货膨胀问题已有较长的历史,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不仅在理论上形成了各种不同体系,而且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以不同理论为基础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和调控机制。进入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逐步摆脱“滞胀”,并保持长期的较低通货膨胀率,这体现了发达国家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的成功。
(一)控制通货膨胀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首位目标。7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并存的“滞胀”现象,成了发达国家经济中的突出病症。于是,自80年代中期以后,各发达国家政府把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首位目标,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和调整。具体表现为:一是从强化国家干预到弱化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二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三是在财政政策上从以开支政策为主转变为以税收政策为主;四是在货币政策上从以控制利息率指标为主转变为以控制需求管理和供给刺激相结合;五是从以财政政策为主转向以货币政策为主的综合经济政策。通过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和调整,治理通货膨胀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使各主要发达国家到8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摆脱“滞胀”阴影的笼罩,保持了较长时期的低通货膨胀率。
(二)实行以税收变动控制为主的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通常是通过变动政府开支和税收来实现的。但是,70年代的“滞胀”使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政府支出来抑制总需求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效力降低,从而不得不改变从以控制政府支出为主的财政政策向以控制税收为主的财政政策转变。这一转变突出反映在美国的财政政策上。在美国,里根时期采纳了供给学派的主张,通过降低个人和企业的税率以刺激储蓄和投资增加,从而有效地促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增加;同时又降低政府开支的增长率、减少政府对私人企业的干预,支持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总需求。在这种“双管齐下”的政策作用下,通货膨胀率有了一定的下降。因此,到80年代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政策手段就逐渐从以财政政策为主转向以货币政策为主。
(三)转向以控制货币供给为主的货币政策。70年代以前,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利息率是作为货币政策的重点武器,通过调节利率进而影响各种投资成本,以维护投资增长所必需的金融环境,由此达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的目标。然而70年代的“滞胀”使得传统的理论和政策很难奏效,于是,货币主义政策迅速兴起。根据货币主义的理论,货币供给量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和最直接的,因而只要适当地控制基础货币的发行规模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能为货币供给决定机制的运转提供一个与预期目标相一致的货币存量规模,而中央银行又是控制货币供给量、抑制总需求膨胀的最后防线。若中央银行能够独立地实施货币政策,总需求的膨胀就能得到有效控制。战后西德的通货膨胀率一直是发达国家中控制得最好的,这与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作用增强以及转向控制货币供给为主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与协调。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必须综合协调地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从发达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对治理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双松”政策组合,即扩大的货币政策和扩大的财政政策;二是“双紧”政策组合,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三是“松财政,紧货币”政策组合;四是“紧财政,松货币”政策组合。因此,8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综合经济政策。
三、近年来我国物价变动及通货膨胀的状况
我国物价在经过6年(1997年5月~2003年5月)的紧缩之后,从2003年6月开始恢复上升趋势,其中CPI从2003年5月的0.7%持续攀升到2004年9月的5.2%。此后,在紧缩性政策的调控下,CPI出现回落,到2006年7月CPI下降到1%。但2006年7月以后CPI再次恢复持续攀升态势。到2007年的CPI是一步一个台阶:1月还只有2.2%,4月就上到了3%,7月更是走高到近年少有的5.6%,11月则创了11年来的新纪录,达到了6.9%,全年CPI涨幅在4.8%左右。中国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现像似乎已经成为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根据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分析,2007年我国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近期食品、生活用品价格快速上涨所致。价格上涨压力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劳动力成本增速,超过了非制造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并表现为第三产业价格指数加速上升,从而推动整体价格水平上升。与此同时,食品类价格受到整体价格水平的影响也会出现大幅上涨。因此,2007年我国的物价上涨还是处于结构通货膨胀阶段。但是,随着2008年初我国遭受了几十年不见的一场雪灾导致了食品、能源等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我国消费品价格上涨的范围已经开始由食品向其他工业产品延伸。
首先,2008年我国食品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根据对北京相关超市的调查,一桶色拉油在2007年最便宜时只有36元,而到2008年油价最高时达到74.75元,虽然现在油价有明显回落,但是价钱仍为63元,即便有降,仍在高位。另外,啤酒、火腿炀、酱油、醋等产品也比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次,非食品类工业品价格开始上升。随着食品价格的长期的高位运行以及能源价格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我国工业生产成本、产品运输成本的快速提高。由于食品价格的增长导致人民生活成本的增长,2007年以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另外,全球能源类产品价格的增长直接带动了我国商品运输成本的上升。而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工业品行业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2007年这些产品价格能够保持稳定。然而随着我国物价上涨的持续,工业品生产企业也开谋划涨价。以目前我国产能过剩较为明显的空调行业来说。目前已经有几家国外品牌来提高了销售价格,而且部分国内企业已经开始考虑跟进。预计到5月初,整个空调行业将会面临着更大范围的价格上涨。另外,根据对北京部分超市的调查,2008年以来,卫生纸、洗衣粉等人们生活日常用品均有较大幅度价格上涨。看来2008年我国面临的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的范围将会明显扩大,全面通货膨胀风险明显加剧。
四、有效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思考。
从我国物价及通货膨胀的现实状况及特点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认为至少应采取五点对策。
(一)明确控制通货膨胀的首位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改革推进和物价稳定三者之间之关系。在出现通货膨胀,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对引起需求扩张和价格上升的改革(如价格、工资改革等)要积极稳妥地进行;而对于有利于抑制需求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如金融、财政、税收、投资体制的改革等)则应加快。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通胀教训告诉我们,急于改变经济落后状况,追求速度的增长模式有可能把加速发展等同于上速度,而为了加速增长就盲目投资,形成投资膨胀,从而带来通货膨胀。因此,如何解决好既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又不致引起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是我们在宏观调控中必须时刻注意的问题。
(二)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应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其具体对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是对引起投资需求膨胀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二是坚持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三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消费性支出比例,削减社会集团购买力,抑制消费需求的膨胀;四是建立、健全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压缩消费需求的膨胀。
(三)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当前,我国流动性形势依然严峻,有必要继续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等工具,同时逐步发挥特别国债的对冲作用,加大对冲力度。加强价格杠杆调控作用,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应当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测、引导和管理。进一步满足境内机构保留和使用外汇的需要,拓宽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渠道,鼓励企业和个人“走出去”进行实业和金融投资。同时,应严格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和结汇管理,加强和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体系,严格控制投机资金。在采取综合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调控的同时,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引导商业银行防范快速扩张的风险,优化结构。
(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进一步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利用好当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当前应加快向公共财政转型,增加公共消费性开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住房保障能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发挥市场机制在引导投资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有助于改善民生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等投资适度增长。继续调整和规范外贸、外资和产业政策,适当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引导和鼓励企业适当降低积累比例,优化企业、政府和居民收入分布结构,促进消费增长,同时要提高和强化环保及劳动保护标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五)深化价格改革。应对本轮物价上涨,不但要有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也要有与价格结构转型相适应的价格改革措施,“双管齐下”来解决问题。价格改革应该遵循市场化的方向,但经过此轮物价上涨,我们看到,市场化并不是政府完全不参与、放开价格管制那么简单,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对价格的干预仍然有正面作用。比如,政府对农产品的保护价收购应该继续实行,并且扩大范围和完善制度,需要对猪肉等农产品也实行保护价收购,减少农户的风险,稳定他们的预期,使得农产品供应和价格不致出现大幅波动,损害农户以及消费者。在劳动力价格方面,政府的适当参与也很重要,这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使其准确体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力价格中包含社会保障的成本。另外,放开基础行业的价格管制是大势所趋,但在目前物价涨幅较高的形势下,市场化的进程可能不宜太快。
综上所述,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并非以单纯降低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目标,而是要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前提。因此,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只有不断地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制定有效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保持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货币银行学》:饶余庆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经济学原理》:〔美〕N.格里高利.曼昆著,张帆、梁晓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3、《中国经济转机中的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武献华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
4、《通货膨胀理论》 (奥) 赫尔穆特•弗里希著,费方域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5、《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 (美)唐帕尔伯格著,孙忠译,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
6、《“通货膨胀”之我见》 李海峰著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登载;
7、1980年以来的《中国金融年鉴》和相关《中国金融统计报告》、《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如何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
下一篇
: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如何
治理
通货膨胀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