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浅谈秦始皇统一货币与当代世界货币的统一
XCLW117616 浅谈秦始皇统一货币与当代世界货币的统一
一、秦始皇统一货币
二、货币的历史
三、经济学家谈货币
四、货币发展前景
五、货币信贷
内 容 摘 要
秦始皇统一货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此
可看出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货币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世界经济学者又是怎样看待货币的,货币的发展前景如何等,在这篇文章中都能有所了解。
浅谈秦始皇统一货币与当代世界货币的统一
一﹑秦始皇统一货币
秦始皇兼并天下、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来巩固这个新生的、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其中统一货币,是一系列革新措施中重要一项。
秦王朝建立之前,六国货币形态各异。齐燕使用刀状形货币,韩赵魏行用布状形货币,楚国流通小型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各国原用货币,采用“半两”圆钱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从此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式,在中国保持了2000多年,一直到清末民初。
当时秦王朝为了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施行,不仅铸造了大量的“半两”钱,还铸造了为数不多的“重四两”的秦权钱。
那时秦王朝严格规定,只有朝廷拥有铸钱权,严禁民间私铸。秦“半两”既为法定流通货币,就有严格的规定,按秦量制,每枚钱的重量相当于现在的8克左右。为了杜绝私铸,检验“半两”钱的分量,特地又铸造了一种厚重的权钱(又称法钱),面文左右两侧有“重四两”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数字符号,作为衡量的标准。按此权钱的标准,一枚权钱应当等于8枚“半两”钱的重量,如果8枚“半两”钱不等同于一枚权钱的重量,那就说明不符合标准。可知这种权钱的铸造,在监督、规范当时全国钱币的流通,进一步巩固“半两”钱的独尊地位,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落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见,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统一货币时的措施还是相当有力的。
二﹑货币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货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它是货币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我国远古开始货币就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下面介绍我国货币的历史发展:
1﹑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煤介,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货币的起源,有椐可查的是商汤时期的“铜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贝、石贝、陶贝已经开始流通。贝壳自装饰品发展为货币可以上溯到皇帝时期,因机时中国货币自使用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后货币文明史。 金属货币的起源,应是殷商,中国先民掌握了治烁金属技术之后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届土青铜块,这些也许是最旱的金属货币。 早期仿形货币是中国经过长时间的以物易物贸易阶段之后产生的,随着递减经济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货币都不一样,现今出土的一些有争议的青铜器:如斧,馨,鱼,网状器。 从历史角度看,交换发展的过程可以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这么一个历史沿革。从这一发展过程应该看出:首先,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是随着商品和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的。其次,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发明,人们协商或法律规定的结果。再次,货币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带动矛盾发展的结果。 而今,因它们与实用器形似面体积子,有的成小批量出土,而且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葬中出现。因而许多古钱收藏研究者均把这些实物当作早期殷,商货币。
2﹑货币的发展
自货币产生以来,其具体形式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变化,主要体现在货币材料的变化上。从货币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
实物货币 指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非货币用途的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如在中国历史上,龟壳、海贝、蚌珠、皮革、齿角、米粟、布帛、农具等都曾作为实物货币被使用过。但这些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货币,在交换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充当货币的物体,一般须具备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性、统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轻便性等特点,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
金属货币 指以金属为材料并铸成一定形状的货币。金属货币较实物货币更具有充当货币物体的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代,金属货币就已成为货币的主要形式。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会磨损减重,加上人为实行的铸币变质政策,以及随着商品交换规模不断扩大,金属货币特别是贵金属货币流通量的增长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贸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长的需要,于是金属货币逐渐被纸币或信用货币所取代。
信用货币 广义指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包括银行券、汇票、期票、银行支票等。狭义指银行信用货币,即银行券和银行支票。信用货币以票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信用货币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日益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日益深化,各种形式的信用货币遂得以产生和发展。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被迫放弃金本位和银本位货币制度,纸币不再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更有了长足发展。信用货币已成为当代几乎所有国家所采用的货币形式之一。
纸币 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本身的价值大大低于它作为价值符号所表示的货币价值,所以习惯上认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纸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在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作为媒介物的铸币,在流通中会发生磨损,成为不足值的铸币。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在一定限度内仍然可以像足值铸币一样充当流通手段,从而使铸币有了可用其他材料制成符号或象征来代替的可能性。由于统治者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特点,降低铸币成色或重量,甚至用贱金属取代原来铸币,进而利用国家政权发行并强制流通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来代替铸币,强制流通使纸币作为货币象征或符号得到了社会公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公元11世纪,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纸币,它是由国家印制、强制行使的不兑现的货币符号。其后元、明、清发行的宝钞,也属于典型的纸币。
存款货币 指金融机构的存款。由于存款人可以根据银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开出支票,支票又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流通,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使银行存款起到了货币作用,故在西方国家一般将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称为存款货币或存款通货。但支票本身并不是货币,只是出票人向银行发出并要求银行付款的票据。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货币,只要存款人在银行活期帐户上仍有余额,可随时提取,开出支票即可当现金使用,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
3﹑货币的本质
从货币起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如果货币没有商品的共性,即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那么就不可能在交换过程中被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但是货币又和普通商品不同,作为一般等价物,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货币是表现商品价值的材料,可以将商品价值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量。二是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商品,是财富的代表,拥有它就意味着能够去换取各种使用价值。因此,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的本质属性。
三﹑经济学家谈货币
既然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的本质属性,那么商品的真实价格与货币价格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我们可以了解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观点。
1﹑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写到: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换言之,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
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既要取得这一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和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对于以得此物但愿用以交换他物的人来说,它的真正价值,等于因占有它而能自己省免并转加到别人身上的辛苦和麻烦。以货币和货物购买商品就是用劳动购买,正如我们用自身的辛苦取得一样,而此等货币或货物却是会结束我们的这种辛苦。它们含有一定劳动量的价值,我们用以交换其他当时被认为有通常劳动价值的物品。劳动是第一性的价格,是最初的购买货币可以用来支付可购买的一切。
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是他劳动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看看马克思的货币理论。
2﹑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分析,都是建立在货币理论基础之上的。
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他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体现在其货币流通公式中。即: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流通速度
这一表述可以表述为:“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评剧速度”。货币需要量的决定因素有流通的商品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
第一,货币需要量与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进而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马克思认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上只是商品本身形式的运动。也就是说,只有当参加交换的商品实现其价值时,才会有货币的运动。因此,商品的价格总额是决定货币需要量的最基本因素,货币需要量和商品价格总额呈正比例关系,商品价值总额越大,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就越少。“假定商品量一定,流通货币量就随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增减。流通货币量之所以增减,是因为商品的价格总额随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增减。”①商品价值总额越大,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就越少;当价格水平一定时,商品价格总额取决于商品数量,商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总额越大,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就越少。因此,货币需要量与商品数量和价格水平呈正比例关系。
第二,货币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流通速度是单位货币一定时期内在商品交易者之间的转手次数。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商品被出卖后,就退出了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货币则不退出流通领域,仍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不停的转手运动,为实现商品的价值服务。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单位货币可以实现多倍的商品价值。这也就是说,货币流通速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替货币的数量。在商品价格总额一定的条件下,货币流通次数增加,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增加。货币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呈凡比例关系。
从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的货币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在经济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甚至决定了劳动﹑商品等独立的概念。
四﹑货币发展前景
秦始皇统一货币带来了中国几千年的繁荣,这是否预示着货币的统一或合作将是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呢。
从欧洲经济一体化中,货币一体化应该是货币发展前景,在如今加紧亚洲货币的合作的高呼中,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是全球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1﹑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是全球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从外因来看,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成为新的潮流,亚洲不可能一直孤立于潮流之外。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为避免金融动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区域性货币联盟,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形成新的潮流。随着欧元影响力的扩大,可能会形成一个以欧洲货币联盟为中心,包括欧盟其它成员、中东欧法朗区、地中海以及洛美协定国家的欧元集团。新的世界货币体系中出现欧元与美元"二元化"现象,这使得亚洲各国(地区)产生了危机感,若不加强本地区的货币合作将被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亚洲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弱小经济体的货币难以独自抵挡国际游资的冲击,要想同国际游资的冲击相抗衡,本地区货币不再作为某大国货币的附庸品,亚洲国家必然加强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创立一个稳定的亚洲统一货币,从而稳定亚洲金融市场,促进亚洲经济健康发展。
从汇率制度来看,地分依赖美元的汇率安排威胁到了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亚洲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如港元、泰铢等。当大量国际游资对亚洲进行冲击时,亚洲国家货币对美元被迫大幅贬值,币值的突然下降带来了地区内的经济恐慌,股价巨幅下跌使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的打击。要消除与美元挂钩的汇率风险、降低经济交往的不确定性,唯一途径就是消除美元的影响,从过于依赖美元的汇率中解脱出来,创立亚洲统一货币。
从货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来看,区域内的货币合作和单一货币的实施会使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还可以进一步稳定汇率,彻底消除汇率波动的风险,从而扩大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规模,促进经济的发展。货币合作的主要成本在于成员丧失了各自货币政策的主权,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一成本会变得相对较小。
2﹑统一货币的另一形式——货币联盟
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货币联盟要有一个政治联盟为后盾。与欧洲相比,未来亚元的建立其困难可能主要在政治方面。长期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一直存有分歧,如领土纠纷、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的差异等,因此他们更多的是把彼此视作竞争对手而不是潜在的合作伙伴。其次,单一货币和亚元的建立需要各国让渡一部分经济政策的自主权,服从一种共同的货币政策。然而,东亚国家并没有显示出愿意放弃部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以换取货币合作成功的决心。因此,如何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加强亚洲各国政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是建立亚洲区域货币联盟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展望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未来前景,虽然目前建立亚洲单一货币--亚元存在诸多障碍和困难,但如果亚洲各国能相互信任,互助合作,亚洲经济能够相对平稳发展,亚洲区域货币整合仍有巨大的空间。
五﹑货币信贷
秦始皇统一货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如今的货币政策中,货币联盟也是达到双赢的必要保障,在通货膨胀等诸多隐患中稳健的货币政策更是必不可少的,货币信贷则是重点,适度松动货币信贷的供给,在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框架内可以做到,无需改变货币政策的取向,实施扩张性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在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时,应向宽松方面使劲,解除货币供应量偏紧的情况,以防止经济增势继续下滑,促进经济增长。
我认为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总量,也不宜过于放松。一来是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近几年增长速度虽有下降,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2002年初比2001年初下降3.81个百分点,但目前仍有一万亿多人民币的坏账。在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企业负债率还较高的情况下,过份扩张货币供应,盲目增加贷款,势必增力口新的坏账,加大金融风险的压力。二来是,尽管目前通胀压力不大,但随着货币信贷投放的加大,易引起物价上涨,要密切关注物价运行状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特别要防范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情况下M2中储蓄存款变现的冲击。我过去在一篇文章中说,通货膨胀率在负二到正二之间,都是可以允许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要把货币供应量掌握在这个相应的范围,只要通胀率向低限移动,就应加大货币信贷扩张的力度。随着通胀率接近上限,就应抑制货币信贷的投放力度以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货币政策的本来目的。
总之,经济的发展,货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参 考 文 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马飞海等著,《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988年
3、郑振龙,《金融市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浅谈我国银保合作存在问题及发展..
下一篇
:
浅谈银行票据审查的义务和责任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秦始皇
统一
货币
当代
世界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