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浅谈农发行的贷款风险管理
XCLW118232 浅谈农发行的贷款风险管理
一、农发行强化贷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保证农发行资金安全的需要
(二)是提高农发行的经营效益的需要
(三)是适应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四)是实现农发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是提升信贷管理水平的需要
二、农发行的贷款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信用风险是农发行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二)历史积累的贷款风险,消化极为困难
(三)现实潜在的贷款风险,将在改革时充分暴露
(四)企业改革的贷款风险,将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表现出来
(五)操作性的贷款风险,将成为农发行今后贷款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加强农发行的贷款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要着眼于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要着力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的农发行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化解信用风险
(三)抓住落实粮改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防范“老粮”、“老账”占用贷款风险
(四)要立足于化解企业改革的贷款风险
(五)把握重点环节,切实防范操作性风险
内 容 摘 要
银行是高风险行业,风险管理是银行永恒的主体。农发行成立十年多来,逐步建立了具有农发行特色的以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风险管理模式,有效的遏制了收购资金的大量流失;但随着粮棉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农发行贷款的风险管理也将处于新的状态,本文从农发行贷款的表现形式出发提出了着眼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实施贷款资格认定、信用等级评定、企业风险准备金等一系列贷款风险管理的措施。
浅谈农发行的贷款风险管理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全面改革,商业性贷款占总贷款比例的逐步提高,农发行贷款的风险管理也将处于全新的状态。认真分析研究贷款风险管理问题,有利于规避贷款风险,使农发行的改革与发展稳步进行。贷款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的一部分,是指未来贷款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银行盈利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利率市场变动对银行信贷资产收益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银行贷款损失的不确定性。通常我们所说的贷款风险更多的是指银行贷款未来损失的可能性,是指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使贷款无法按期收回本息或正常周转,银行遭受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贷款风险管理,是指银行对贷款风险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可能形成的损失程度所进行的分析和控制活动。银行经营管理过程表明,贷款安全是相对的,贷款风险是绝对的。风险伴随和贯传着信贷管理、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因此,贷款风险管理必须是全面、全程、全新的管理。所谓全面的管理,就是对银行全部贷款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借款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实行通盘管理。一方面,将不同借款人种类、不同性质贷款的所有风险都纳入统一的贷款风险管理范围,依据全部信贷业务经营的相关性对各种风险进行集中统一控制;另一方面,将全辖上下级行、各信贷业务部门全部纳入统一的贷款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
一、农发行强化贷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保证农发行资金安全的需要
在借贷过程中,由于银行受到成本控制、人员素质、管理手段等因素的限制,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贷款发放前,借款人对其自身财务状况、经营风险以及项目风险拥有着更多的信息。在贷款发放后,银行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风险和收益情况方面的信息也少于借款人。银行在信息不对称关系中始终处于不利位置。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引发银行在信贷决策上做出“逆向选择”,引发借款人产生“道德风险”。另外,贷款合同属于不完全合约,银行在签订合同之前无法完全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更不可能在合约中为不确定性因素或偶然事件确定对策。上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贷款风险的发生,而贷款风险与贷款损失有着直接的关联,贷款损失最终需要以银行的自有资本来弥补。因此,减少或避免贷款损失,强化风险管理有利于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
(二)是提高农发行的经营效益的需要
贷款时农发行各项资产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盈利性资产。银行的经营效益以贷款安全为基础,没有贷款安全,就没有贷款收益。只有在贷款安全的前提下,银行的经营效益才有可能实现。银行通过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在准确识别、分析风险的基础上,评价贷款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预测贷款的预期损失,制定贷款风险的控制策略。一旦贷款现实风险出现或潜在风险增大时,银行可以通过规避、分散、转移、补偿等方式,将银行贷款风险或贷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提高经营效益。
(三)是适应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目前,随着新一轮粮改政策出台,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粮食流通体制已经基本确立,粮食购销市场化和收购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农发行信贷管理的政策基础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农发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用关系逐步由过去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转变为以借款人信用为基础;贷款发放由过去的以国家政策为依据逐步转变为以借款人风险承受能力为依据。各种收购主体在市场经营中的财务性风险因素和非财务性风险因素逐渐增多,加大了收购主体把握购销周期和市场走势的难度。对农发行而言,借款人因经营管理不善所形成的违约风险,将成为贷款风险的主要来源。贷款风险管理将由过去以政策性风险控制为主转化为以借款人信用风险控制为主。
(四)是实现农发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以粮棉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为标志,农发行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同时实现信贷业务和财务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这两个方面发展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效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将不良贷款总量和比例控制在最低限度。尽管农发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以执行和落实国家粮棉购销政策为前提,但这决不意味着农发行就是亏损银行、挂帐银行,就可以不讲经济效益、不讲资金安全、不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因此,从信贷管理和经营管理的角度看,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强调贷款有偿性和效益性,实现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五)是提升信贷管理水平的需要
从现阶段新旧粮棉流通体制转换的外部环境看,近期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和区域性粮食市场波动,表明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粮食流通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旧体制遗留的历史问题如新老财务挂帐和企业亏损尚未彻底解决。加上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单一、经营管理僵化、风险承受能力差的现状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农发行化解存量贷款风险和控制增量贷款风险的任务依然繁重。从农发行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现状看,由于政策和历史原因,农发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方法简单、人员素质较低、贷款质量较差等问题。特别是在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上,与监管部门体出内部评级、损失拨备、五级分类、集团客户授信管理等风险监管制度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创新贷款风险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快构建符合农发行特点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解决现阶段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农发行的贷款风险的表现形式
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彻底改革阶段,历史积淀的问题将在改革过程中充分暴露,农发行的贷款风险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形势,贷款风险由主要是政策风险转变为主要是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一)信用风险是农发行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是指农发行根据借款人自身经营需要发放的各类商业性贷款,借款人因经营管理、市场变化、道德、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无法按期归还贷款本息而出现的风险。由于信用风险在信用关系中产生,存在于借贷行为的全过程。由于借款人经营管理不善、财务状况恶化、缺乏还款意愿、蓄意骗贷或故意逃废银行债务,形成信用风险。特别是由于借款人诚信意识较差,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资金体外循环等大部分资产都是以贷款形式存在的,所以信用风险是农发行面临的最大、最主要的风险。
(二)历史积累的贷款风险,消化极为困难
历史积累的贷款风险,主要包括农发行组建以前形成的随业务划转过来的贷款风险,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时经国家审计认定的财务挂帐和企业自补挂帐的贷款风险,以及之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亏损、销售陈化粮和库存高价位老粮价差损失等形成的贷款风险。这类贷款风险主要体现为政策性风险。对这类贷款,有允许挂帐和延长消化期的规定,而其中有些贷款能否纳入挂帐范围,需要有关部门进行认定,因此农发行不可忽视。
(三)现实潜在的贷款风险,将在改革时充分暴露
现实潜在的贷款风险,主要包括对应农发行贷款的陈化库存粮食和老库存粮食占用的贷款,超标准粮食损失损耗占用的贷款,超期结算资金占用贷款以及其它不合理占用贷款等。这类贷款风险,主要集中于粮食主产区。尽管从2001年3月份开始,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清仓查库”和“核实库存”活动,农发行也相继开展了“清资核贷”和“三查一落实”活动,清查出一些亏库等问题, 但由于受清查的手段和力量局限,加之企业的被动态度,库存粮食数量很难核实,库存粮食质量很难搞准,其它问题也很难核对清楚。这次改革实行“新老划断,分开管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将变过去遮掩问题为主动暴露问题,甚至以往一直不愿暴露的问题也会毫不保留地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是农发行贷款风险大暴露。
(四)企业改革的贷款风险,将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表现出来
企业改革的贷款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实施下岗分流和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由于分流人员和转制、重组、撤点、租赁、出售等原因,涉及到农发行的贷款被挤占挪用,牵动农发行贷款的债权难于重新落实,可能形成的贷款风险。这类贷款风险的产生,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却存在着现实的可能性。改革中,地方政府与企业很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挤占中央的倾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严重资不抵债,对应不上农发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任何形式,都涉及到农发行的贷款,都牵动着农发行贷款债权的重新落实问题。
(五)操作性的贷款风险,将成为农发行今后贷款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操作性的贷款风险,主要是指农发行自身在贷款的选择、发放、管理、收回过程中,因决策和工作原因,以及其它一些不确定因素形成的贷款风险。农发行的贷款,就收购而言,除了粮食储备贷款、粮食调控贷款有一定政策依托外,其它都没有政策保障了,而且将面对各种所有制企业,贷款风险将由原来的主要是政策性风险转变为主要是市场风险。就新开办的业务而言,无论是目前可以涉足的“订单”合同收购贷款、产业化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收购贷款,还是今后可能开办的各类贷款,普遍没有具体的政策依托,贷款风险都要靠农发行自身来承担。就农发行的队伍素质现状而言,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对千情百性的企业,面对各具特色的贷款种类,一时很难适应防范贷款操作风险的要求。
三、加强农发行的贷款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要着眼于思想观念的转变
1. 目前农发行业务延伸,而不是要退出支持粮食流通领域,更不是政策性银行商业化。
端正这个思想认识,才能避免放松对目前粮食流通领域的贷款管理,避免出现为追求效益而随意扩大贷款范围的倾向,避免因思想认识偏颇导致贷款管理上的风险。
2.牢固树立政策观念。
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是动态性的,它应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改变而改变,但无论怎样改变,都应该坚持以执行政策为前提,切实体现中央政府的意志,认真履行政策性银行的职责。
3.要牢固树立风险观念。
特别是农发行当前防范风险具有任务重、压力大的特点,发展中的风险也会接踵而来,时刻都不能放松风险管理,要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农发行贷款管理的始终。
4.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发展对于目前农发行来说,也是“硬道理”。但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始终坚持按照国务院界定的业务范围和农发行的承办能力求发展。对于农发行来说,业务经营能否健康发展,贷款风险能否得到有效规避,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因素,取决于干部的素质。这是实现农发行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贷款风险管理水平的基础。
5.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于目前农发行来说,那种单纯为了防范风险而惜贷拒贷的行为,以及单纯地强调收购资金供应和发展业务而不顾及贷款风险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对于经营行来说,应该时时刻刻有风险意识,严格贷款管理,同时也要敢于面对风险,善于做风险规避和化解工作。对于管理行来说,应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经营行出现的贷款风险,使经营行放开工作手脚,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来对应风险。
6.牢固树立改革观念。
化解和规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现实和潜在的贷款风险,必须深化改革。企业改革成功,贷款风险管理的环境才能彻底改善。因此,农发行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支持企业改革。农发行要适应新形势下的贷款风险管理要求,也必须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对目前的贷款政策、贷款制度、贷款办法、贷款方式等进行改革,对内部经营管理机制进行改革。
(二)要着力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的农发行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化解信用风险
1.变“封闭管理”为风险管理
从现实看,如果一概地坚持贷款的“封闭管理”,很难完全适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粮改以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市场化,新的贷款种类又各有要求,从现实和长远看,必须变“封闭管理”为“风险管理”,建立以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
2.加强研究,完善机制
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完善农发行的贷款风险分类、预测预警、化解处理机制,建立贷款的期限管理、授信管理和分类管理制度。
3.建立贷款期限、结构、规模合理化数学规划模型
合理调控贷款短期和中长期结构,在地理区域、行业与借款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分散,合理控制单个地区、单个行业、单个客户的集中度限额,同时信贷资金又要向信用环境好、企业经营好的地区和行业倾斜,有效规避信贷风险。
4.加强对宏观形式、产业信息、客户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测,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
同商业银行相比,农发行在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对商业银行商业性贷款,农发行严格规范贷款准入、调查、审查、审批、发放、监管各环节操作流程。通过贷款资格认定和信用等级评定选择好贷款客户,通过深入调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第一还款来源、抵押和质押第二还款来源的变现力及价值、企业上下游客户、保证人资信及关联企业的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被企业虚假财务、现金流量指标、无效担保抵押所欺骗。对风险大的企业可在贷款协议中要求企业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或保持一定数额的存款。贷后要跟踪检查,适时分析企业现金流量,掌握客户动态,加强日常风险控制。
5.依法强化农发行债权管理,有效保全信贷资产
贷款合同文本和对外合同协议要合规合法,担保抵押要合规有效,要适时依法制止和打击各种逃债、懒债、废债、骗债、恶意欠息等行为,依法清收不良贷款,维护农发行债权。
6.综合考虑影响贷款利率的资金成本、借款的风险大小
要正确评级信用风险,并合理进行贷款定价,保证竞争力、收益力双赢。避免贷款的定价不能弥补贷款的风险与农发行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损失准备金。
(三)抓住落实粮改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防范“老粮”、“老账”占用贷款风险
政策性财务挂帐剥离后,农发行要与政府部门合作,协调解决挂帐资金的落实,尽快处理挂帐资金。要利用“老粮”实行锁定基数、分步销售的政策,实事求是地认定销售“老粮”发生的价差亏损,使占用的贷款本金和所形成的利息足额纳入粮改消化范畴。要利用“老账”实行新老划断、分类处理的政策,积极参与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的清理认定1998年6月1日以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新发生的亏损挂帐活动,使各种政策性亏损,做到本金实行挂账活动,使各种政策性亏损,做到本金实行挂账逐步消化,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从而使现实的和潜在的贷款风险,依靠政策进行消化和处理。
(四)要立足于化解企业改革的贷款风险
1.积极参与企业改革,有效规避企业改革风险
重点要放再主动参与企业改制方案的制订、规范企业的改革行为、落实农发行的债务等方面,强化库存粮食监管和销售货款回笼环节的监管,防止企业以各种形式挤占挪用收购资金。
2.积极支持改革后的粮食购销企业发展
一些不能纳入粮改政策消化、依赖于企业自己化解的贷款风险,最终还是要靠企业发展来解决。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信贷政策,按照贷款属性和功能,依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发放贷款。重点要放在国有企业的支持上。
3.培育优质客户,提高客户群体质量
在企业市场化经营和农发行面对市场风险发放贷款的情况下,客户群体质量是防范风险的关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后,企业所有制形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农发行要 有选择的主动支持、培育优质客户,提高客户群体质量,来打牢防范风险的基础。
(五)把握重点环节,切实防范操作性风险
1.择优选择贷款对象
选择好的贷款对象是防范信贷风险的第一步。在选择贷款对象时,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具备入市资格并纳入农发行的支持范围;法人结构健全,诚实守信,没有恶意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的记录,新到农发行开户的企业,在其他金融机构信用良好;企业的各项制度特别时财务、化检和保管制度必须健全并严格执行;有较强的经营能力,有完善的仓储设施和稳定的购销渠道,自主经营的业务能够盈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后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必须要妥善落实原有的贷款债务。
2.严格掌握贷款条件
(1)科学计算信用等级和资产负债率
信用等级要实行动态管理,特别时每年收购旺季前必须重新评定;同时,根据企业最近几年的经营情况,合理确定企业新增贷款限额。
(2)严格审查自有资金或风险准备金的来源
自有资金只能是企业盈利形成的货币资金,风险准备金不能参与收购;在自有资金或风险准备金对应的贷款本息结清之前,不得抽回或动用;自有资金或风险准备金要随贷款增加而增加,在企业经营亏损时用于弥补农发行的损失。
(3)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加财产保险,并把农发行作为第一收益人。
3.规范贷款审批程序
规范贷款审批程序时提高决策科学性、防范道德风险的有效措施。在贷款审批上,要严格实行审贷分离制度,落实调查、审查、审批环节的责任。调查人员要对企业及担保人的信用等级、经营业绩、法人信誉进行调查核实,对企业申请贷款的效益性进行分析,主要看品种是否畅销、粮源是否落实、价格是否合理、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是否落实、是否合法;审查人员要对调查人提供的资料从完整性和合规性的角度进行审查;贷款审查委员会根据审查人的审查资料和意见,对贷款进行投票表决,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以及期限、利率、方式等。如果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则必须重新进行贷款调查、审查,由贷款审查委员会重新作出相应决策。
4.加强贷后管理
贷款发放后,要对收购、储存、销售三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在收购环节,严格实行报帐制,按照收购进度供应资金,防止企业虚报进度套取收购资金;定期对新收购的粮食分品种进行统计,以便准确核算库存成本;收购结束后,应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参 考 文 献
1.常力扬,2004:《农业发展与金融》,农业发展与金融杂志社。
2.丁杰,2005:《风险管理与法律事务工作手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风险管理部。
3.尉士武,2005:《商业性贷款业务知识读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出版社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浅论通货膨胀与增强货币政策有效..
下一篇
:
浅谈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存在..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农发行
贷款
风险管理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