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从紧货币政策下信贷支农对策研究
XCLW122781 从紧货币政策下信贷支农对策研究
一、近年来晋城市信贷支农的主要成效
二、从紧货币政策下信贷支农应关注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参 考 文 献
内 容 摘 要
摘要:2008年中央再次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又实施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此背景下,金融部门如何搞好信贷支农,是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对山西省晋城市近年来信贷支农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了从紧货币政策下信贷支农面临的具体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从紧货币政策下信贷支农对策研究
摘要:2008年中央再次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又实施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此背景下,金融部门如何搞好信贷支农,是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对山西省晋城市近年来信贷支农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了从紧货币政策下信贷支农面临的具体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农村信贷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容回避的重大经济与社会课题。近年来,晋城市金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努力优化农村信贷资源配置,对如何利用信贷资金撬动“三农”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结果显示基层金融部门通过信贷杠杆这只无形的手,促进了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做活了支农这篇大文章,信贷支农是大有作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上议事日程,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也相继下发了《关于支持春耕备耕增加"三农"信贷投入的通知》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意见》,在从紧货币政策环境下,金融部门如何搞好信贷支农,实现“三农”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山西省晋城市2004年以来信贷支农情况的专题调查,从信贷支农工作理论和实务进行分析,探讨新形势下信贷支农的对策选择。
一、近年来晋城市信贷支农的主要成效
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下发五个“一号文件”,确定了从“少取、不取到反哺农业”的农村工作方针。在“一号文件”的指引下,晋城市农村金融部门充分地运用信贷杠杆效应,极大限度地配置农村信贷资源,不遗余力地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2004年至2007年四年全市农业贷款累计投放达287.49亿元, 今年3月末全市农业贷款余额662173万元,比年初减少4565万元,较好地发挥了农业增效的“催化剂”和农民增收的“助推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统计,2007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14.6%;粮食总产量78.1万吨;肉类总产达11.7万吨,同比增长38.5%,农民人均纯收入4435元,同比增长12.6%,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77 元,增长20%。
(一)货币政策的牵引效应激活了农村信贷市场。
近年来,人民银行晋城市中心支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杠杆,实施窗口指导、信贷疏导、市场诱导,引导农村金融将信贷扶持重点向“三农”倾斜,有效激活了农村信贷市场。一是加强政策指导。晋城中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晋城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并通过晋城市人民政府予以转发,《关于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农村信用社发展大额农贷市场,支持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基地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二是加强活动引导。先后组织开展了“金融服务县(市)行”、“银企对接”等系列金融服务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形式载体,努力搭建支农服务平台;三是工具杠杆扶持。灵活运用再贷款手段配置农村信贷资源。2004年以来,累计向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13.735亿元,确保了信用社支农资金的充足供应。各金融机构贷款顺应农业生产周期实行有效投入,农业贷款所占份额不断上升.
(二)小额农户贷款的渗透效应夯实了“三农”发展基础。
小额农贷业务自开办以来,以其点多面广、渗透力强、易于满足等优势而深受广大农户欢迎。为了进一步拓展小额农贷业务,去冬今春以来,晋城农村信用社为做大、做强、做实小额农贷,全面实施“铺天盖地”工程。2007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对 27万农民进行了面对面的评级授信,对符合条件的21万农户进行了授信,授信金额24.2亿元。其中优秀户136898户;良好户84437 户;一般户57580户,使小额信贷达到了“四个”100%:农户调查建档面100%、授信农户颁证面100%、贷款证年检面100%、持证农户的贷款要求满足率达到100%。同时,农信社根据农户需求重新核定了贷款量,并适当提高授信额度,将优秀信用户的授信额由原来的3万元提高到5万元,良好信用户由1万元提高到3万元,一般信用户由1万元提高到2万元,对小额农贷的管理实行人性化管理,属于不可抗拒因素影响小额贷款不能按期回收的,不追究信贷人员的责任。从近几年农户贷款回收情况看,除非天灾人祸,资金回收率均较高,平均水平在92%以上,从而确保了信贷支农的再投入,夯实了“三农”发展基础。
(三)大额联保贷款的规模效应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大额资金需求日益扩大的新形势,农村信用社在做好小额农贷的同时,积极探索大额农贷市场,增强服务功能。以“三千三百惠农工程”建设为切入点,提出了“农业产业链延伸到哪里,贷款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农民有什么样的合理要求,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将支持的重点放在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项目上,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种养大户、农村个体工商户、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的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使支农贷款由过去“撒胡椒面”向重点产业、重点农户集中,由小额农贷向大额农贷扩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
(四)农业企业贷款的提升效应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近年来,晋城市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积极向农业产业化企业渗透,支持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与金融机构建立有信贷关系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33家,现有贷款余额 29591万元。
(五)财政支农和金融支持的合力逐步形成。
近年来,晋城市各级政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资金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是由政府牢头,吸收民间资金投入种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逐年增加财政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有的县(市)还从支农资金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金融部门农贷资金贴息专项资金。三是在税收保险等政策方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给予了倾斜。在紧缩货币政策中政府部门对支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从紧货币政策下信贷支农应关注的问题
(一)准备金率连续上调,部分支农机构支农能力殆尽。2007年央行共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又连续三次上调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6%,上调7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虽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但目前准备金率也已达13.5%,致使部分支农机构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殆尽。如陵川县农村信用联社,2008年3月末,各项存款余额为1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8亿元,存贷差为3亿元,剔除按4月25日上调后的存款准备金率13.5%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1.485亿元,再加上存入央行的5000万元清算资金后,可用资金仅为1亿元。虽然如此,但按规定的75%存贷比例放款,最高放款额仅为8.25亿元,也就是说陵川联社目前在视同一级法人的情况下,仅能再发放2500万元的贷款,而从全县基层信用社看,3月末,14个基层信用社就有12个无能力发放贷款,其中有7个存贷比超过75%,有5个存贷比虽不超标,但由于地处贫困山区,自有资金不足,长期以来贷款投放主要依赖于支农再贷款,无资金可放,只有两个信用社符合发放条件,又因资金总量小,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投入,农村信用社资金已经呈现满负荷运行,面对1.26亿元的农业生产资金缺口束手无策。
(二)规模控制,影响贷款投放。在从紧货币政策下,为抑制贷款过快增长、控制信贷风险,各大银行总行恢复了贷款规模控制,对分支行层层下达规模指标而且规模普遍较紧,极大地影响了基层行的贷款投放,如晋城市农村信用社从2007年10月份起就控制各项贷款规模不得突破9月末余额,此外,部分行上级行在规模控制时,不但对贷款总量进行控制,还同时进行相对严格的分类结构控制,如农行上级行不但下达贷款总量指标,而且对总量指标进行分解,对公司类贷款、个人类贷款等分别下达规模,基层行在业务拓展所受的束缚越来越大,放贷积极性越来越低。据统计,2008年一季度,晋城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项支农贷款76257万元,较去年一季度142282万元减少66025万元,其中,农户贷款减少42398万元。
(三)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农贷供求矛盾加剧。2007年下半年以来,晋城市农资市场化肥、农药、种籽、种苗、饲料以及猪崽等价格大幅上涨,其中,化肥价格同比上涨40%,猪崽同比上涨300%。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和国家刚刚出台的十项惠农政策实施的情况下,晋城市农业生产资金需求随之增大。据测算,2008年全市农业生产资金总需求将达70 亿元左右,比上年增加15亿元,增长27%。然而,在国家紧缩性宏观调控背景下,信贷支农资金趋于紧张。以全市农村信用社为例,2008年3月末,各项存款余额为1457931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946722万元,存贷差为511209万元,剔除备付金189531万元和存放省联社清算中心通存通兑保证金5亿元外,可运用资金仅32亿元。根据当前资金盘子状况,农信社量入为出自身计划2008年发放贷款12.7亿元,仅能满足需求的18%。其主要原因:一是农信社存款增长乏力。受证券市场活跃、农业受灾、粮食惜售、煤矿关停整顿等综合因素影响,2007年以来,全市农村信用社存款增长乏力。截至2008年3月末,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为145.8亿元,比年初增加11.8亿元,但同比却少增2600万元。而邮政储蓄机构凭借自身汇兑优势,2008年一季度储蓄存款增加45619万元,较去年同期多增加7140万元。在农村储源本身就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农信社揽储能力相对较差,储源更多地被目前仅开办个人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邮政储蓄机构所占用,不利于农村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二是支农再贷款政策发生了新变化。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已将支农再贷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之一。2008年一季度,全市已有2家农信联社获得置换票据兑付,共兑付金额6271万元,2007年12月27日,上级行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对已兑付专项票据的农信社,原则上不再予以发放支农再贷款。2家农信联社共使用支农再贷款1500万元,这就意味着支农资金将减少1500万元。
(四)农贷资金价格偏高,农户尤其是弱势群体难以承受。随着央行连续上调基准利率,目前农信社的贷款月利率最高已超过12%,如果加上保险费、评估费和预留首季度甚至全年利息,实际利率在15%以上。以现行一年期5000元的小额信用贷款计算,即使执行贷款基准利率,一年利息也需支付500元,而弱势群体年收入不足千元,根本还不起这高额的利息,如果按弱势群体可以接受的标准即免息,金融部门则亏不起。因为贷款来源于存款,存款又来源于广大的老百姓,存款到期必须支付,不然,势必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再说,银监局实施的五级分类贷款动态管理和法院规定的贷款诉讼两年有效期,根本不允许金融部门贷款出现不良甚至亏损。二者找不到一个平衡点,致使弱势群体只能望贷兴叹,只能想贷而不敢求贷。
(五)涉农企业资金紧张,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受宏观调控深入及其他国际国内因素影响,企业经营资金趋紧,支农资金风险上升。一是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如陵川县鸿生淀粉有限公司,年需求玉米10万吨,2007年四季度,因玉米价格由1.46元/公斤上涨至1.7元/公斤,致使该企业流动资金增加2400万元,年末农业发展银行晋城市分行到期的3000万元贷款无法归还。二是环保要求日益提高以及劳动力用工的不断规范使企业成本上升,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新《劳动法》对企业用工及社保基金缴纳等进行了规范,它的实施使部分用工不规范的劳动密集型涉农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为落实《劳动法》同时不影响生产只好将银行贷款利息挤占。三是抵押、担保难,企业“惜还”思想油然而生。当前,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形式主要是抵押和担保,而抵押中介收费环节过多、担保机制尚未健全,使得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涉农企业“惜还”思想严重。如阳城县析城山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2007年11月为解决流动资金缺口,从阳城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50万元,目前资金已全部回笼,可以归还贷款,然而,该企业领导人反映,提前归还贷款,利率仍执行合同利率,到期归还贷款后,再次贷款不仅手续烦琐而且担保企业难找,不愿归还贷款。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实力。首先国家对农村信用社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应实行扶持政策。如对信用社承担的政策性业务,给予政策性补贴,并对其承担的支农救灾政策性业务拨付专项资金;建立农村信用社的全国拆借市场,疏通信用社资金融通渠道等,为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其次农村信用社自身也应深化改革。一是尽量拓展融资渠道,壮大支农实力。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的组织存款,另一方面要下力气盘活存量资产,增加可用资金,充分调动各方面清收不良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收回不良贷款特别是1000元以下的小额不良贷款要全部收回。二是进一步转换自身的经营机制,完善和推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和工效挂钩的办法,形成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新型用工制度,调动职工工作的热情,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从而逐步改善员工素质,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加大改善自身工作环境的资金投入,配置网络,提高金融服务科技含量,完善服务手段,疏通结算渠道,实现辖区内的联网,增强其竞争实力,使其尽快扭亏为盈。
(二)人民银行继续完善支农再贷款制度,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一是适度放宽再贷款的使用范围。将再贷款的发放对象定义为广义的农业贷款而非农户贷款,把其使用范围扩大到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等农业企业方面。二是扩大再贷款的使用期限和限额,继续以支农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用贷款。针对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非传统种植业在其中占比大这一特点,适当发放一些贷款期限在两年或者两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以拓宽农户对贷款量的需求。三是改变结息规则。由现在的按季结息改为按年结息,缓解信用社提前垫付利息资金的压力。对于个别生存经营状况差的信用社适当发放无息再贷款,以提高其经营能力和拓展支农空间。
(三)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扩大“三农”信贷资金来源。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以办理大额存款协议的方式将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使用。对邮政储蓄返还的资金,农村金融机构应集中用于支农信贷投放。充分利用邮政储蓄银行点多面广的优势,建立符合“三农”需求特点的零售业务经营体系,发挥好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支付服务功能,积极扩大涉农信贷业务。
(四)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小额贷款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以服务“三农”经济为目标,属试点阶段,建议政府各级部门从财政、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试点优惠政策,增强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三农”经济的信心。同时,有关部门要从关心、培育、维护小额贷款公司规范业务、规避风险的角度出发,理顺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关系,尽快出台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如允许其集资扩股,增加自有资金、吸引外资,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增强发展后劲等,实现政府、贷款公司、农户互动多赢的局面。
(五)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开展信贷业务创新,拓宽信贷支农渠道。首先商业银行上级行要根据基层行经营管理水平、所辖地经济和信用状况,灵活掌握和调整信贷总规模,下级行要保压结合,压缩效益差、风险高的企业的贷款,为支农留出资金规模;其次创新农业贷款的投放方式。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上应推广业务创新,开发一些新的贷款种类。比如试点开办消费信用卡业务,信用透支额度可先规定为3000元,贷款期限统一规定为三年,贷款利率按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执行,可随时归还本息,利息按季结算,并规定一定的免息期限,增减信用透支额度要根据信用记录积分进行调整。对涉农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按信用等级高低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在该额度内企业可以随用随贷,随时归还。第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农户贷款实际执行利率,除参照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外,还要参考当地农村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利率上浮幅度随民间借贷利率进行适当调整;第四,根据农业生产周期探索多种形式的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第五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完善重大法律制度,推动农村抵押担保制度创新,有效解决农村担保抵押问题。
(六)提高农村信贷科技含量,充分发挥金融投入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倍数效应。要按照农村市场需求层面,统筹规划、互为补充,加快构建农村信贷领域的“大三农”市场框架。要在满足农民传统种养殖信贷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增收主体市场变化,将小额农贷系统尽快向农村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进行“技术移植”,这必将是农村金融的客观需要和战略选择。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出网点优势和资金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信贷资金为杠杆,力创“双赢”为目的,按照“三农”的实际需要推出新的信贷种类,形成以支持农民种养殖为基础市场,个体工商户群体为增值市场,农业规模化中小企业为升值市场,积极开发大型涉农企业潜在市场的主体支农新体系。农业银行应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正确处理内部经营目标和外部支农扶贫的关系,在考虑自身效益的同时,不应忽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力支持和深度开发扶贫信贷、农村城镇化信贷和农业产业化信贷业务。农业发展银行要根据商业化运作职能的调整,面对农业和农村积极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全面落实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但也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坚持风险防范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贷款门槛,有选择地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粮棉油产业化经营企业、中长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七)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疏通农村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一方面要建立金融支农信贷担保机制。组建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切实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的跟进,尝试组建农业风险投资基金,用于高科技农业项目的投资;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省级政府作为地方农村信用社管理者,要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一是要发挥政府的行政影响力,改变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加大对金融部门依法清收的支持力度,切实维护金融债权,利用法制手段严厉制裁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信贷营运环境;二是要规范政府职能部门收费,防止“搭车收费”、“乱收费”现象的发生,以切实降低贷款成本,减轻农村金融经营压力,进一步激活其支农积极性;三是要加强沟通与协调,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向纵深发展,形成“人人守信”的良好氛围。
(八)建立农业贷款收益补偿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首先要继续深化利率市场改革,推行农村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实现农村金融风险与收益的对等;其次可仿照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农业贷款尝试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倾斜;第三要对涉农贷款业务要给予税收优惠。对农村金融开办的农业贷款应免除营业税,同时还要继续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率;第四要进一步完善支农贷款保险机制,利用商业保险转移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要研究建立国家政策性保险制度,特别是巨灾政策性保险制度,进一步拓展农村保险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实现商业保险与政策保险的对接,用分保方法分散农业风险。
参 考 文 献
⑴2000年到2007年晋城统计年鉴、晋城金融统计月报
⑵吴长清 张恒瑞 《农村金融资源缺乏不容忽视》 《中国经济时报》
⑶冯静生 《中国经济时报:建立农村金融保障机制的建议》://.rednet.com.cn 2004-2-16 13:20:13 红网
⑷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观点综述 中华财会网(.e521.com) 2005-06-09
⑸罗宏 《投融资体制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中国农村研究网 2004年3月1日
⑹贾玉宝 《平遥试点:农村金融“新星之火”》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5-08-09
⑺王晓毅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民间金融》 《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
⑻罗来武 刘玉平 卢宇荣 《从“机构观”到“功能观”: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中国农村经济》2004.8
⑼郝压明 张荣乐:“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市场视角下的思考与选择”,《管理现代化》,2005(3)。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中国工商银行经开支行服务质量调..
下一篇
:
关于企业名牌战略的研究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从紧
货币政策
信贷
支农
对策
研究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