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论战争时期中国银行业的特点
XCLW123983 论战争时期中国银行业的特点
一、中国近现代战争史简述
二、中国银行业简述
三、战争时期中国银行业的特点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内 容 摘 要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银行业作为国家特殊的行业,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从1905年8月中国第一家国有银行户部银行到现在,中国银行业已经走过了106年的历史,这段时期经历了朝代更替、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里不同银行的性质也是大相径庭,服务特点和设立的目的更是层出不穷。从户部银行、各种官钱号、官钱局到后来的民国四大行、省市银行、地方官钱号、革命政权银行;从民国时期、战争时期各种银行并存到现代国有银行为主体,各种股份制银行为补充。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已经从战争时期的职能转向和平时期的职能,从落后走向现代化,从单一业务变为庞大的业务体系,从不规范变成严密运行。虽然今天的银行体系和业务范围已经是历史银行远远不能比拟的,但研究我国历史银行的特点,尤其是战争时期我国银行业的特点是必要的,有利于更好的发挥现代银行的特点,为中国经济服务。
战争时期中国银行业的特点
经济大发展的今天,银行业做为国家经济的晴雨表,起着稳定经济、促进流动等非常重要的作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向着商业化运作迈进;各地方股份制银行陆续上市并强劲发展;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各项经营指标逐步达标,各地已逐步建立了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渐渐在农村,在空白乡镇设立机构,抢占农村市场。如今中国较为完善和复杂的银行体系已经形成。看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看今天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不由得感叹,和平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回头看看中国历史上的银行业,仔细分析战争时期银行业的特点,从外部形式上好像和现在的银行业差不多,现在有国家控股的四大商业银行、有国家政策性银行、地方股份制银行、农信社、城商行等多种性质的银行并存;战争时期有民国四大银行、地方官钱号、各省市银行、革命政权银行等多种性质的银行并存。但从其作用和特点上看,却又是着截然不同。通过对战争时期中国银行业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概括,并和现在中国银行业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对比,有利于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银行在经济稳定,经济发展上所起到的作用,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下面就战争时期中国银行业的特点作简要的分析概括。
一、中国近现代战争史简述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本论文主要是从1924年至1949年,中国第一、第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银行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战争”, 系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亦称解放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二、中国银行业简述
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掌管着经济流通命脉。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具有货币发行、宏观经济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对商业银行实施管理等职能。中国最早的专门借贷机构是国家开办的质库,此后又有了民间经营的钱庄、官钱局、省市银行、革命政权银行,直到发展为今天多职能、多业务、功能强大的现代化商业银行。我国目前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商行、邮政储蓄等多种性质的商业银行为补充的银行体系。
三、战争时期中国银行业的特点
(一)民国四大银行、地方官钱号、省市银行、革命政权银行等多种性质银行并存
1、民国四大银行:主要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交通银行,是民国时期由民国政府设立的,为民国经济服务的银行。但后期却改变其服务的性质,成为国民政府大肆敛财的工具。
2、地方官钱号:中国地方官钱号是中国地方政府官方设立的机构。虽属官方,但也有招商设立或官督办的性质。最初在银钱并用平行的货币制度下,为稳定银钱兑换比例而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了当时清政府所采取的财政经济措施之一。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特别是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筹措军费和弥补财政亏空,转向了发行银钱纸票、推行大钱、转嫁危机、掠夺人民。
3、省市银行:1911年后,为适应各地方军阀政府的需要,在清末建立起来的地方金融机构到了民国时期得到了继续发展。1911年至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地方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发行货币、代理公库、代理军款、代发公债、经营存放汇、储蓄、信托、仓库、保险、买卖金银业务,并代办粮食土特产采购、储藏、运销及经营附属企业等。然而,其中心任务是通过滥发纸币为各地军阀提供军政费用,充当各个军阀实行军阀割据政权的金融工具。
4、革命政权银行: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中,湖南、湖北等省许多地区的农民协会,为抑制豪绅地主的高利盘剥、改善农民生活,建立了农民银行、平民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并发行了货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地担负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在广阔的农村建立起了许多革命根据地(亦称苏维埃区域),在各区域也相应该建立了边区银行。这些银行的建立都是为革命政权及地方经济稳定服务的,也为后来解放后的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形成了多性质银行并存的局面,各银行有其特殊的性质。地方官钱号继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胜利清政府垮台后,其官办掠夺的性质已不存在,随着朝代更替已经不符合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继而慢慢消亡;四大银行由国民党政权设立,为国民党政权服务;各省市银行多为军阀设立,为地方军阀政府服务,充当各个军阀实行军阀割据政权的金融工具;各地革命政权银行对于占领金融市场、活跃农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直至解放后成立了人民自己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各性质的银行根据自己的设立,为不同的政权进行服务,但从实际来说,相互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重要的特点是相互间的斗争,在矛盾中共同存在于战争时期的中国。
(二)中国战争时期银行业的特点也就是各政权银行之间的斗争的表现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 时期)中国银行业的特点:中国国民党政府四大银行与各官办性质官钱号、官钱局之间的斗争
随着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以及清政府的覆灭,官办性质的各地方官钱局不论从钱票的发行上还是经济的融通上已经不占主导地位,此时中国国民党建立的民国四大银行逐渐在全国逐步铺开,在主要城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农民银行针对农村市场具有鲜明的农业金融特色:农业资金借贷、调剂农业资金、协助政府收缴各种税款等,其发行的货币图案也主要以农业生产场面为主。交通银行针对全国交通事业具有鲜明的交通建设金融特色:为城市道路建设、铁路建设等提供资金保障。中国银行和中央银行主要面向城市具有典型的城市银行金融特色:为城市经济融通和政府服务。各银行根据自身的特点,发行货币、开展借贷业务、代政府征收税款,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四大银行在国家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标志着反帝反封建革命在各领域的全面胜利,中国银行业走向了新的大发展时期。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银行业的特点:革命政权银行会同国民政权银行一起同日伪政权银行间的斗争,中国银行业随战争转移向后方迁徙,大力发展了地方经济,支援了战争。
(1)日伪银行的掠夺和国内银行业的抵抗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随着战争的发展,战势的扩大,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华北大部分地区,为了达到以战养战,以华治华的战略目的,更为了能全盘掌控华北金融,日本侵略军筹备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成立后,野心勃勃,立意要将华北地区货币统一,实施伪联银券变为惟一"法币"的政策.出台了多个《旧货币整理办法》,对法币和各种商业银行、地方银行、私帖等纸币加以收兑、限制,直至禁止通行.对日本、朝鲜银行券及伪满州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也于1941年后禁止在华北流通.该行至日本投降前,共发行"联准券"约1423亿元,套取了中国大量的物资和外汇,是日本控制之下的奴才银行。 “联银券”的滥发,造成当时物价飞涨,人民苦不堪言,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财富被日本侵略者掠夺,华北人民将此券称为“汉奸票”或“走狗票”。
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各根据地也建立自己的抗日政权,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各自建立独自的货币市场、对敌开展货币斗争、保护解放区物资、平稳解放区物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个政权银行业的和平共处,共同抵制外部经济的侵略,共同对抗日伪政权银行,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对敌斗争一致性和合作的全面性,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2)银行业转移与资本的转移发展了后方经济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沿海地区逐步沦陷,各银行逐渐向后方转移,资本也随之转移。随着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和钱庄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大量增加,后方地区的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机构布点已相当广泛,其业务网络已相当发达,促进了金融流通,增强了投资能力。 战时后方地区银行业资本的大幅度增长,既意味着沿海沿江发达地区的资金向后方地区转移,也意味着后方地区本地社会资金的集聚和向工业资本的转移。前者,除了由内迁银行带来的自有资金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内迁工商企业和内迁人口所带来的闲散资金的金融化;后者,则主要来源于内迁工商企业复业和发展后新增的流动资金、当地工商企业兴盛而增加的流动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的投资。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与厂矿内迁有关系,并通过银行业对工业企业的融资活动而发挥其对后方地区工业化建设的资金市场传动作用。
大量资本涌入又进一步促进了后方银行业的发展,银行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后方银行业的发展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由国家、省、县市经营的官营银行的发展势头远比民营银行为强。1945年时,西南、西北9省有官营银行的总行211家、分支行1117所,分别占9省总数的66.35%和68.07%;整个后方则有官营银行总行311家、分支行1 980所,所占的比重更高,分别为73.00%和76.89%。 第二个特点是总行的增加以县市营银行为最多。自1940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县银行法》之后,后方的县市营银行迅速发展起来。西南、西北9省新设的县市营银行总行有193家,占同一地区官营银行总行数的91.47%;整个后方的县市营银行总行则有284家,占总数的91.32%,略低于西南地区。 第三个特点是分支行的增加以国营银行为最,其次为省营银行,再次为民营银行。7家国营银行,在西南、西北9省设有分支行547所,占同一地区分支行总数的33.33%,平均每行有分支行78.14所;在整个后方设有分支行853所,占后方分支行总数的33.13%,平均每行设分支行121.86所。西南、西北9省有省营银行11家,设有分支行360所,占同一地区分支行总数的21.94%,比国营银行所占的比重低11.39个百分点,平均每行设有分支行32.73所;整个后方地区有省营银行20家,设分支行928所,占后方地区分支行总数的36.04%,比国营银行所占比重高出近3个百分点,平均每行有分支行46.4所。西南、西北9省的107家民营银行,设有分支行544所,占同一地区分支行总数的33.15%,平均每行有分支行5.08所;整个后方地区的115家民营银行设有分支行595所,占后方地区分支行总数的23.11%,平均每行有分支行5.17所。县市营银行,则在西南、西北9省只有分支行190所,仅占同一地区分支行总数的11.58%;在整个后方地区也只有分支行199所,所占的比重更低,仅有7.73%,不少县市银行没有分支行。
货币斗争是经济、军事和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斗争其实也就是一场货币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政权银行与革命政权银行一起共同抵抗各日伪银行,后方解放区的各项经济迅猛发展,支援了战争,在货币、物价等各经济领域方面取得了巨大胜利。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伪币不应该继续存在。就在这时国民党政府扯下友善的面纱,勾结日伪,竟宣布伪币继续流通。其目的是想阻挠解放区货币占领新解放区市场,抢购新解放区物资。至此,又掀开了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间的银行业的斗争。
3、第二次、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银行业的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银行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政权银行及各军阀的省市银行间的斗争。
(1)各根据地建立多个革命政权银行,打破经济封锁,维护革命根据地经济稳定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发动了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落后处于国民党政权的包围之中,敌人的军事围攻和经济封锁,给根据地的经济、红军的给养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支援战争,筹集资金,调剂资金,活跃市场,保存现金,打破封锁,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在耒阳、井冈山、海陆风、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川陕、陕甘根据地建立了50多个苏维埃银行,发行了200多种苏维埃货币。琼崖、左右江、湘鄂川黔根据地,虽然没有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但根据当地的情况,继续保用原有的货币,调剂了苏区金融。1931年-1933年,是根据地银行发展的全盛时期。货币发行后,国家银行在吸收资金、活跃苏区金融、发展工农业生产、扩大区外(白区)贸易、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占领金融市场、活跃农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根据地银行,一方面为工农群众谋利益,另一方面又依靠工农群众办银行。银行的基金除一部分由政府拨款外,另一部分则向群众招股筹集。银行以一定资金用于帮助各种合作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以低息或无息贷款给工农群众所经营的生产事业。根据地银行担负着发展经济、支援战争的两大任务。开展货币发行与货币斗争,经营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为了冲破敌人封锁还兼营区内外的进出口贸易。除此外还为财政代理金库、代理税收、代理发行公债、领导信用全作社和打击高利贷等,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2)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经济的崩溃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消耗了巨量财富。革命战争后期国民党政权银行和各省军阀银行大量发行“金元券”,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和物价疯狂上涨,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经济一片混乱,1948年通货膨胀达恶性时期,法币急剧贬值,整个统治区经济面临崩溃。共产党解放区的经济则是良好而有序。
革命战争胜利,国民党政权银行和各军阀银行也在中华上地上销声匿迹,成为了历史。革命政权银行持续发展,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统一了货币。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逐步把各解放区银行改组为人民银行的组成部分,并发行了自己的货币—人民币。至此逐步建立了新中国银行业体系。
四、小结
地方官钱局、地方官钱号(为清政府服务),省市银行(为封建官僚和军阀服务),革命政权银行(为人民政权服务)并存的年代构成了中国近代战争史上的银行体系。自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开展后,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为人民革命利益服务的革命政权银行。为封建官僚和军阀势力服务的政权银行,已伴随着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覆灭而成为了历史的陈迹。为人民利益服务的革命政权银行,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在中国大地上,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组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已发展成为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银行。如今,我国银行业,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管理调控下,已经迈向了国际现代化银行,各项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走向科技信息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银行业也面临自身发展和来自外部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银行业将继续在矛盾和斗争中完善进步。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地方银行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2、《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中国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合订本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论我国银行业务的发展
下一篇
:
论邮政储蓄银行转型之打造优秀中..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战争
时期
中国
银行业
特点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