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论近代中国的券交易所》
XCLW178001 《论近代中国的券交易所》
目录
一、绪论………………………………………………………1
二、北京政府时期的证券市场………………………………1
(一)产业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
(二)中国近代工商业前所未有的大发展…………………2
(三)产业证券和公债的大量发行…………………………3
(四)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广泛建立…………………………4
三、证券交易所时代的开创…………………………………4
(一)信交风潮的爆发………………………………………4
(二)《证券交易所发》年………………………… ………4
(三)上海证券物品交易的开设……………………………4
(四)交易所证券物品买卖的中介…………………………3
四、公债市场的形成和后来居上……………………………5
(一)中国近代工商业金融业的蓬勃发展…………………5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北京政府金融市场的影响………5
(三)公债买卖在北京、上海交易…………………………6
五、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和外商证券交易所的存在………6
(一)北京政府时期对西方国家的投资政策………………7
(二)南京政府前期证券的继续发展………………………7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对外公债情况………………………8
(四)证券市场继续发展的三表现…………………………9
六、结论………………………………………………………10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一、绪论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发展史中内容最丰富、变化最复杂的重要时期这一时中国近代证券市场走完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中国近代产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公债的大量发行证券数量和品种迅速增加,而证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了证券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证券交易市场。承接晚清的发展迅速突破;茶会和公会;的松散市场形式步入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时代证券交易形式也由现期交易的单一形式发展为现期、定期和便期等多种交易形式但1921年;信交风潮;的爆发使产业证券市场再次跌入低谷公债市场取而代之后来居上这种公债唱;独角戏;的财政市场一直持续到1939年2月当公债市场开始衰落的时候,股票市场却在40年代初的上海租界悄然复苏并迅速繁荣然而此时出现和发展的股票市场不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社会游资投机需要的结果与产业经济联系很少从此中国股票市场开始走上脱离产业经济的畸形发展轨道抗战中期出现的通货膨胀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后期发展为恶性通货膨胀一方面使政府前期举借的内债轻而易举地全部还清然而政府却因此彻底失去民心和债信;另一方面通货膨胀速度愈快投机利润也就愈大股票市场也就发展愈快在此背景下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是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导致社会经济的全面崩溃随着南京政府的倒台畸形发展的股票市场也走到了尽头。
二、北京政府时期的证券市场
(一)产业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民国成立以后北京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奖励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经济措施倡导、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厂、办矿、开银行适逢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各国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不仅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反而对中国工商业提出了商品需求而此时由政府主导的国家资本主义还正处在雏形阶段暂无力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生产领域使得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具有更多的自由性民族资本向纺织、面粉、卷烟、火柴、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其他产业全面进军兴办了一大批近代新式企业1912~1927年创办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约1984家投入资本总额约为4589万元;创办近代新式银行311家投入资本总计约11943万元(注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第330、336页)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二)中国近代工商业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中国近代工商业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第一次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产业经济基础而近代新式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兴起与发展又给中国证券市场扩大规模和功能辐射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1.首先产业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产业证券在当时发展最快的纺织、面粉、卷烟、火柴四大传统轻工业中不仅出现了数百家股份制企业而且其中有的企业资本迅速扩大发展为拥有数家企业的集团公司由于这些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利润丰厚特别是给股东发放优厚的股息和红利使得其发行的股票为人乐于接受反过来又促进了这些公司在更大的范围内提高股票的发行数量。
2.1921年春通泰盐垦五公司委托上海24家银行和钱业组成的银行团发行年息八厘的公司债券500万元(注《银行周报》第211号)首开中国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的先河随后上海纱厂联合会及各纱厂组织棉业银公司拟在国内及欧美资本市场发行公司债券3000万两尽管这次发债未付诸实施但社会反响很大后来又有几家企业公司委托银团发行公司债券获得成功至此中国产业证券中又增加了公司债券。
(三) 产业证券和公债的大量发行
产业证券和公债的大量发行推动了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民国初年证券掮客迅速增加原先只把股票买卖当副业的各色商人逐渐转向以此为主发展成为专营股票买卖的股票公司一时间在上海福州路、汉口路和九江路一带股票公司林立形成了十分热闹的证券交易市场。
1914年秋经当时的农商部批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公会时期;公会在会址内附设有证券交易市场对交易时间和不同证券的交易佣金都作了具体规定1917年在公会上场买卖的股票有招商局、汉冶萍、既济水电、商务印书馆、中国银行等20多种。
(四)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广泛建立
对于证券市场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银行等金融股票大量涌现如北京政府设立的中国实业银行等7家专业银行招股集资达7000万元私营银行发展更快1912~1927年新设的私营银行达186家1925年私营银行资本总额为15800多万元(注陈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第102页);这样实力强大的私营银行的股票从一开始就备受市场青睐此外还出现了很多保险公司、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其发行的股票也十分抢手另一方面银行信用制度随着金融机构网络的延伸得到普遍运用有效地克服了股份公司在股票、债票融资过程中的信用局限扩大了股票、债券发行的范围缩短了股份公司筹资时间。
三、证券交易所时代的开创
(一)信交风潮的爆发
证券交易的兴盛使得清末创设证券交易所的呼声在此时终于有了实质性的内容1913年刘揆一出任工商部长召集全国工商巨子在北京开会讨论设立交易所问题会议最后拟定在通商大埠酌量分设证券交易所此后财政总长梁士诒为了方便举借内债曾向;内阁;提出;集资100万元由官商合办交易所;的动议虽未获成功却反映了北京政府在此事上的意向1914年实业家张謇担任农商部长对设立证券交易所更是积极推动并于当年年底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所法》中国证券交易所开始进入筹建时期。
(二)《证券交易所法》年
根据《证券交易所法》1916年冬孙中山、虞洽卿等联名向政府农商部呈请设立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但因与农商部在交易所业务范围上意见相左虽经1918年初虞治卿等人再次呈请一直未获农商部核准在上海交易所申办胶着之际北京证券交易所却顺利获得农商部批准于1918年6月5日率先开业成为中国自己开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日商也乘机利用治外法权于1918年底抢先在上海设立取引所(即交易所)此举对华商刺激很大1919年3月虞洽卿等通电政府要求政府核准所请6月农商部终于准其所请1919年9月该所修订章程正式定名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并于1920年7月1日正式开业接着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经农商部批准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于1920年11月成立翌年5月20日正式开业北京、上海两地三个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时代。
(三)上海证券物品交易的开设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不到半年以其实收资本125万元获利50万元年收益率近100%从事证券买卖的股东、掮客、经纪人也都获得厚利这些不能不使人们对交易所事业刮目相看误认为开设交易所赚钱容易是发财致富的捷径于是各业纷纷仿效投资兴办交易所和与交易所事业密切相关的信托公司形成了争设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热潮到1921年底仅上海一地开设的交易所竟达140家之多信托公司也有12家设立交易所之风很快又由上海吹到全国各地在汉口、天津、广州、南京、苏州等地设立的交易所有52家。
(四)交易所证券物品买卖的中介形成
起初各交易所还只是充当有价证券和物品买卖的中介收取佣金但是市面上可流通的证券和物品相对过多的交易所显得十分有限于是有的交易所就将本所的股票作为交易筹码进行买卖交易所、信托公司相互利用哄抬股价从中牟利股价在投机分子的操纵下迅速飞涨有的竟上涨了五六倍此时正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外资卷土重来国内战争频仍市场萧条工商不振社会游资充斥市场在暴利的引诱推动下一齐涌向股票市场不问缘由盲目跟风更有不少的人套用银行、钱庄信用以小博大以虚带虚狂热的股票投机使市面资金遂感缺乏1921年银钱业为资金安全计开始收缩资金抽紧银根投机者措手不及资金周转不灵告贷无门破产者十之八九累及效应先是股票价格大跌后是交易所、信托公司大量倒闭,信交风潮。由此爆发风潮过后全国交易所仅存十多家信托公司也只有一、两家勉强过关盛极一时的股票市场遭受重挫从此再次跌入低谷转入低潮。
四、公债市场的形成和后来居上
(一)中国近代工商业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与中国近代工商业、金融业蓬勃发展相反北京政府的财政状况却每况愈下只得仰赖举债度日先是举借外债1912~1926年先后举借外债387项借款总额12亿多元其中许多外债由外国银行在市场上发行金币公债予以募集于是在伦敦、巴黎、纽约等金融市场和上海众业公所出现了一个中国金币公债市场。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北京政府金融市场的影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资本市场低迷加之北京政府对前期所借款项屡屡不能按期偿还更无举借新的外债的希望便改换方法转向国内发行公债1912~1926年政府先后发行公债27种共计6.12多亿元此外还有各类短期库券1.08亿元以及名目繁多的地方公债如此巨量的公债发行在当时并非易事政府只得采用高息、大折扣的发行吸引银行承销银行承办公债发行不仅使证券市场的有价证券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还使得公债借助银行金融机构网络和银行信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行中国公债发行市场正式形成。
(三)公债买卖在北京、上海交易
公债买卖交易也因此日见兴隆在上海和北京的证券交易所开拍成交的证券98%以上是公债1921年;信交风潮;过后华商股票信誉扫地无人问津大量社会游资转向公债买卖公债市场如鱼得水加上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大量资金介入公债市场更趋活跃据统计1927年底仅国内30家较大的银行购进保存的有价证券(主要是公债)就达10881万多元平均占其总资产的8%以上而当年主要公债的流通市值大约为22500万元(注杨荫溥《中国之证券市场》载于《东方杂志》第27卷第20号)公债交易市场形成并后来居上。
当然公债市场也并非风平浪静公债风波仍是接二连三当时的公债市场除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金融季节性变化以及资金供求变动影响外还受公债本身的利率、期限、担保和交易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有政治背景的集团和个人故意制造谣言操纵市场从中牟利;一些大银行家、大企业主经常利用手中巨大的资金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推波助澜使本来信誉最佳的公债也变成了投机买卖的对象公债市场风波迭起较大的有1924年8月发生在京、沪两地证券交易所的;二四公债风波;和1926年12月的;二六公债风波。
五、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和外商证券交易所的存在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对西方国家的投资政策
北京政府时期西方各国对华的资本输出始终未有放松帝国主义一方面通过对北京政府借款进行间接投资;另一方面继续在华设厂、办矿、修铁路进行直接投资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和外资公司股票、债券品种及数量的成倍增加促进了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西商上海众业公所在1910年;橡皮风潮;中也被累及其会员破产者不少营业有所恢复后不久又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交易因此停止了4个月加之北京政府对其意欲取缔该所业务几乎停顿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在华企业公司获利倍蓰众业公所的股票交易才又兴旺起来上市股票种类增多成交量也创历史最高记录当时在众业公所开拍的股票有怡和、椰松、会德丰、汇丰银行、蓝格志、德律风、业广地产等30多种1922年以后北京政府开始对外债进行整理中国金币公债债信有所提高众业公所金币公债交易也渐趋活跃当时上市交易的金币公债的品种有十几种如英德借款、英德续借款、善后借款和京奉铁路借款、沪宁铁路借款等。
(二)南京政府前期证券市场的继续发展
南京政府成立后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金融变革其中整顿财政、发行公债、改革币制和着手建立国家垄断金融体系以及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举措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
这一时期公债市场迅速扩大是证券市场继续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南京政府前期国内战争连绵不断军费开支巨额增长尤其是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政府财政更加困难为了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南京政府只好步北京政府后尘大举内外债在外债方面1928~1937年举借外债52项总计6000万美元;在发行内债方面较之北京政府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对外公债情况
1927~1936年的10年间南京政府共发行公债26亿元是前政府15年发行公债的4倍多南京政府最初发行的几期公债大多采用强行摊派不给折扣遭到社会(尤其是金融界)的抵制在武力胁迫下才勉强推销出去为了顺利地从证券市场筹措到急需的军政费用南京政府不得不改变最初的发行方式继续沿用北京政府时期优惠让利发行公债的作法南京政府政府靠发行公债解决了很大部分的军政费用并凭借几张公债预约券初步建立起四行二局的金融垄断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反过来又便利政府更大规模地发行公债筹措资金。
公债大规模的发行使自1921年;后兴旺起来的公债交易市场更加兴旺当时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以及全国各地的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几乎全部集中在政府公债上1927年公债成交量只有2.4亿元到1929年已经增到14亿元1931年更是高达39亿元为全部公债发行额的3倍以上公债交易市场这种兴旺发达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然而由于南京政府所发行的公债主要用于非生产性军政费用对培育社会经济和生长社会财力百害而无一利只能使政府信用恶性膨胀在公债市场鼎盛之中已潜伏着深刻的信用危机1932年和1936年政府先后对公债的两次整理实际上宣布了债信的破产。
(四)证券市场继续发展三表现
1.第一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有所加强随着对证券业重视程度的提高归口管理的部门级别也逐步升级证券业先是归口财政部金融监理局后归口财政部泉币司继而又归口工商部1929年后则由财政部和工商部共同管理管理部门对原有的《证券交易所法》进行了修订于1929年10月重新颁布了较完整的《交易所法》并于同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公司法》重点规范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管理和证券立法的加强客观上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
2.第二以上海为龙头的全国证券市场开始形成根据新颁的《交易所法》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证券部于1933年4月并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合并后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统一经营上海的证券交易业务快速增长1934年证券交易便成交了47.7亿元获利十分丰厚也就是这一年该所筹措巨资在汉口路新建了著名的"上海证券大楼"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成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设备最完备、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3.北京证券交易所此时改称北平证券交易所该所当初的设立并非北京地方经济发达所致纯粹是因北京政府滥发公债而起1927年新政府定都南京公债发行中心也随之南移北平证券交易所经营公债失去往日的优势经营每况愈下1933年上半年手续费收入只有1677元已不能维持营业陷入停顿状况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9年初歇业。
4.天津当时虽然未成立证券交易所却有许多证券行(即证券公司)此外天津各银行的证券部或信托部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证券交易1931年;事变以后大批游资从东北、华北各地涌向天津当时因时局影响公债买卖已开始疲软工商业也呆滞不振游资大多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机买卖在公债市场一统天下的大背景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天津局部股票市场。
5.此外各地也陆续建立了几家证券交易所如宁波四明证券交易所、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汉口证券交易所和重庆证券交易所这些交易所规模都不大交易量也较小除买卖中央政府公债和本地少数几家知名企业股票外主要经营地方政府债券的买卖。
6.第三股票、公司债券等产业证券进一步增加由于这一时期国家资本主义还未垄断工商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对兴办民族工商业进行奖励和扶持因此产业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1936年工矿业的资本达13.76亿元其中1929年2月至1933年底上海注册登记的494家股份公司实缴资本就有2.02亿元据陈光甫的估计到1933年除外商投票外上海本地公司至少发行了1亿元以上的股票(注陈光甫《怎样打开中国的经济出路》见《新中华》创刊号)30年代以前公司债券虽有发行但尚属凤毛麟角;30年代以后公司债券的发行逐渐增多仅1934年闸北水电、六河沟煤矿、启新洋灰、永利化学等七家著名企业就发行了1750万元的公司债券(注马寅初《上海证券交易所有开拍产业证券行市之可能呼》见《东方杂志》第33卷1号)有资料表明到30年代末全国发行公司债券的企业大致有19家债券总发行额约为5000万元其中上海的8家企业公司发行公司债券1800多万元(注沈春雷、陈禾章《中国战时经济志》第57-60页)据此估计到抗战前夕全国历年所发行的产业证券包括股票和公司债券在内至少在5亿元以上。
六、结论
1.1946年5月南京政府行政院发布训令;为提倡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复员及恢复证券市场之正常交易;指定杜月笙牵头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1946年9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资本10亿元原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股东认购六成另四成由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及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认购交易所在原证券大楼的基础上扩充改造建股票和债券两个市场最初核定经纪人225家上市股票有永安纱厂、美亚绸厂、新亚药厂、华丰搪瓷等20只起先只做现期交易但交易十分清淡为了刺激股市1946年11月开办、递延交割;(变相期货交易)并于12月试办套利交易证券交易迅速扩大日成交量猛增到80000多万股股票价格一路飙升1947年3月政府宣布实施;经济紧急措施;禁止黄金及外汇买卖社会游资都涌向证券市场股票买卖更加兴旺到1947年底上市股票增加到32只总市值达70783亿元(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第463页)。
2.除上海证券交易所场内交易外证券场外交易仍然存在交易的证券主要有政府统一公债、未上市的华商股票和外资股票三大类统一公债之所以仍有市场是因为投机者预期政府将有合理的偿还至于像华商电气、中国银行等未上市股票交易活跃则是因为这些银行和企业久负盛名一直为人所熟知因为原西商上海众业公所关闭新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又只开做华商股票所以外资股票只能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像怡和纱厂、业广地产、会德丰等外资股票在场外交易还相当活跃。
参考文献:
[1] 胡锦尖《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3日
[2] 《中国近代史》,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5月出版
[3]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78年3月出版
[4] 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5] 《中国近代思想史》,陈廷湘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6] 《中国近代史新编》(上、中、下),苑书义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1986、1988年出版
[7]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罗荣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8]石仲泉:《“三个代表”思想:领航二十一世界的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致谢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明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论文方向的确定,选题到查阅资料,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境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
感谢三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室友、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三年的学习生活。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
二〇一五年6月22日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信息非对称条件下农村金融市场各..
下一篇
:
试论我国网络银行的产生与发展(17..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论近代中国的券交易所》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