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急速回落,尤其是2008的下半年,汽车产销状况非常低迷。在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指引下,2009年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前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快三周年了,在金融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危机必将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领域,进而影响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将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机制入手,深入研究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方式以及具体影响。这对我国汽车产业积极应对后金融危机,调整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 汽车工业 影响 对策
【正文】:
2007年暴发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极其严重的冲击 世界汽车行业尤其是美国汽车业深受影响,我国的汽车工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跳出传统思维定势,在更高层面认识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意义,把握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应对,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努力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汽车工业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这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摆在中国汽车工业面前最紧迫的任务。
一、金融危机下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性
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性,无论是从汽车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汽车产业在我国工业化的核心地位、汽车工业的关联辐射效应、还是从我国汽车工业推动就业和社会进步的战略角度考虑,金融危机下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一)汽车工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由其生产技术特点及其在人们需求结构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汽车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在中国逐渐成为新兴汽车生产基地的同时,以汽车作为带头产业将在很大范围内促进产业升级,成为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汽车可以带动的行业和产业面之宽,能包容和吸收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之广,可形成的生产规模、市场规模之大,可创造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岗位之多,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之大、之持久,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作用之显要,是其他产业所难以相比的。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汽车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二)汽车产业是我国工业化的核心
汽车产业的强大是一国经济实力、技术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汽车产品的技术特点看,每辆汽车都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结晶。汽车工业是应用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最大的产业,现代轿车也运用了大量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电子技术。同时汽车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先驱,是大批量、高效率、专业化、标准化产业的代表。没有一个大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能绕过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把汽车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的阶段。任何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均离不开汽车产业, 特别是轿车工业的贡献。目前世界上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有7个, 其中包括中国,其余6个均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工业, 每千人拥有汽车数200辆-600辆。惟有中国在民族汽车工业方面相对落后, 虽然同列GDP总值大国, 但人均GDP则只有6强的1 /20。
(三)具有较大的关联效应
汽车产业的产业链条长, 辐射面广, 能带动林业、钢铁、机械、电子、纺织、橡胶、塑料、玻璃、石化、建筑、服务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它的发展要求资金密集、技术密集, 因此可对高科技行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汽车产业对服务业也有重要的拉动作用。从汽车的使用过程来看, 汽车对公路建设、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都会产生巨大需求, 从而推动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家用轿车为主的汽车产业对辅助产业、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可达1: 7: 11。上游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已经形成与汽企稳定的配套关系,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上游企业的产能规模也会不断扩张,以满足车企的需求。值得关注的是,汽车电子、新能源等新技术的发展,将使更多拥有技术创新能力的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进入汽车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整车制造的下游是新旧车销售、养护、汽车文化等服务业,这些行业的特点是个性化程度高,众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容纳大量就业人口,为汽车拥有者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从而促进汽车消费的发展。
(四)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汽车的大规模生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计算, 1997年德国汽车产业的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500万人, 其中汽车工业的直接就业为67万人, 配套工业行业的间接就业为98万人, 与汽车销售和使用有关的间接就业为335万人, 所有间接就业人数为直接就业的6. 5倍。2007 年, 中国与汽车相关产业的就业人数, 已经占到了社会就业总人数的1/6。
(五)汽车工业推动社会进步
汽车工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汽车产业本身。汽车的广泛应用不仅会扩大人们的活动半径、加快社会活动节奏,而且会改变人们的距离和时间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产和出行方式、居住选择、城市和乡村结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消费结构、商业模式也将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就业结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活动节奏,以及知识结构、文化习俗等,使大家享受到先进的汽车文明,并将逐步形成中国的“汽车文化”。轿车进入家庭还会增加国民在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能源、环境、社会和地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对社会进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人群良好的流动性不仅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减少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而且从长远看,它有利于各地生活习俗的共通、各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