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企业产品利润缩水主要表现在汇率因素、价格因素和质量因素三个方面。
① 汇率因素
近期欧元对美元的持续走高,让我国出口企业切实尝到了缺乏外汇知识的苦头。巨大的损失数
据让企业深刻认识到汇率风险绝对不可小视。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在8.27元/美元左右,所以相当多的进出口工贸企业对汇率的认知程度局限在一个稳定不变的客观层面上。很多企业为了核算方便习惯均将美元视为国际贸易结算的首选币种。山西商报一篇文章披露:“近年来,山西省对欧洲各国出口额逐年递增,但欧元收汇的比重却略有下降。今年前10个月,山西省向主要欧盟国家出口8.34亿美元,占到了山西省出口总额的24.4%,但令人吃惊的是,采用美元等弱势货币作为计价工具的贸易收入占到了90%以上,采用欧元结算的只有0.9%。在进口方面,用欧元、日元、英镑等升值较大的币种支付进口用汇的比重却逐年增大,一进一出之间,今年山西省进出口企业的汇率损失至少在2亿元以上。”
在进出口业务中汇率损失直接导致企业产品利润的缩水。更为严重的是,在出口合同执行过程中,汇率波动因素直接导致原料价格上涨,致使我国出口企业处于是否履行合同的尴尬境地。履行合同则无利润可言,不履行合同又要面对外方的高额赔偿。
可见汇率问题,已经是我国出口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一大暗礁,必须从容应对。
② 价格因素
从成本方面来讲,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进口以原材料为主,如原油、矿产品、粮食、石化产品等,而出口则主要是纺织、电子、机械设备等。如果欧元兑美元持续走高。以美元标价的原材料价格会上升,加大了进口企业成本。人民币是紧盯美元的,美元贬值就意味着人民币的贬值。由于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我国高度依赖原材料进口的石化类企业、炼油企业、食品加工行业、金属冶炼行业等行业将会受累于成本增加。对于部分出口产品,在不改变出口价格的情况下,企业利润直接受到影响。
从价格制订上来讲,我国出口企业原来根据欧盟目标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制定销售价格的策略显然已不实用。过去同样产品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和其他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售价显然不同。但由于各国使用不同货币,消费者对价格差异相对并不是很敏感。欧元启动后,我们不但不能再根据经济发达程度制定不同价格,而且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还要以其中较低的价格为定价依据。这显然使出口产品的利润缩水。
③ 质量因素
为应对来自东欧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我国出口企业在保持低价策略的同时,在质量及品质上加大了技术投入。例如,为使出口产品各项技术指标符合欧洲标准,许多出口企业在生产设备,加工工艺上投入大量资金及人力。增加了出口产品的直接成本,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直接降低了产品利润。
3、 欧元区的区内保护政策。我国在欧盟的优势受到威胁
欧元的升值加快了我国对欧盟的出口,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扩大。加剧了我国与欧盟原有的贸
易摩擦并且增强了欧盟的保护主义倾向。欧盟通过原有的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以外,2004年更是通过修改普惠制产品清单和增加技术壁垒等保护措施,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中国对欧盟的出口。
欧盟理事会公布从2004年5月1日起,全部取消部分出口商品在普惠制下享有的优惠关税。其中涉及中国的产品有:乳、蛋制品和天然蜂蜜、塑料和橡胶制品、纸制品、电子消费类产品、光学器材、电机产品、皮具及毛皮、钟表及乐器等。由于中国的工业品基本上都被列入欧盟公布的取消优惠关税的产品清单,而欧盟普惠制对其他受惠国和地区的同类产品优惠待遇不变,因此对中国此类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产生不利影响。中国能继续享受欧盟普惠制待遇的产品只剩下:活动物、植物产品(油籽、工业及医用植物除外)、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制品、农产品、纺织品(服
装制品除外)、交通工具及其设备。
随着2005年1月1日取消纺织品配额限制的最终期限的临近。全球的纺织业者目前都担心,中国的纺织品将充斥世界市场。欧美国家的成衣定单再也不需要发到世界各地。中国廉价高效的纺织品必然迫使欧盟国家降低劳动力成本和品质水平。为阻挠纺织品配额的如期取消。《伊斯坦布尔宣言》诞生了。该宣言由美国和土耳其发起,由全世界45个国家90多专业组织参加签名,要求世贸组织推迟3年执行原定2005年1月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的决定。法国《纺织报》消息,法国最大的纺织行业组织之一,法国纺织工业联合会Uit最近也对该宣言表示支持。这无疑给遭受四处打压的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雪上加霜。
在增加技术壁垒方面,今年2月13日,欧盟公布了《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及《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前者对报废电子设备的回收和处理作出了回收费用由生产者承担的规定;后者要求自2006年7月1日起在欧盟市场禁止销售含有铅、汞等6种有害物质的电子电气设备,包括家电、通信等10大类电子电气产品。这两个指令将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欧盟带来严峻挑战。2002年我国机电产品对欧盟出口金额为270亿美元,其中指令中涉及的产品出口值122亿美元,占全部机电产品对欧盟出口总额的45%。应对这一变化,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势必要通过生产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引进改造、资金的大量注入,只有在技术指标上符合了欧洲标准才能跨越这一贸易壁垒。
四、中国出口企业的应对策略
我国出口企业在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还要面对欧元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针对近期美元对欧元的持续走高,我国出口企业应增强国际金融风险意识,关注、了解、学习、应用汇率,在汇率的波动中,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保护企业金融资产的安全。
欧盟作为一个由25个国家组成,拥有5亿人口的庞大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及内部需求差异都比较大。英、法、德等充当欧盟领头羊的国家掌握并拥有世界先进的工业品技术水平,但东欧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这部分国家的产业结构与我国相似。他们同样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产品价格低廉,给我国传统出口产品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欧盟货币的统一,我国出口企业面对的是一赢俱赢,一损俱损的局面。所以,为了站稳市场,甚至以蚕食的方式,尽可能的扩大市场。我们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作好应对工作。
(一) 设计新的营销策略
为顺应市场的千变万化,我国出口企业应适时的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站稳已有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最为可行的营销手段:转变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调整价格是我国出口企业紧迫的工作。具体分析如下:
1、 转变产品结构
由于东欧部分国家的产品出口结构与我国相近。针对欧洲市场他们有先天便利的交通条件。可想而知,欧盟国家为何要舍近求远从我国进口东欧同样有条件生产的廉价商品。长远来看,我国出口企业必须逐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转变产品的高替代性的局面。
转变出口产品结构,是我国出口企业立足欧盟市场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是产品的技术含量,主要靠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产品的竞争力是非常薄弱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不相适应的矛盾很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体制创新来实现。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