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会计专业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三)
销售价格:
3.农业保险得到初步发展,但作用不大
近年来安徽省的农业保险快速发展,在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业保险市场已基本上覆盖全省大部门农村地区,截止2014年底,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各类农作物13811万亩,牲畜1034万头,投保农户1816万户(次),提供风险保障503亿元,已赔付10.17亿元(注12),大宗粮油作物承保率达到95%以上。全省涉农保险机构总数也在不断增加,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等商业性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农业保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缺陷,作用仍然十分有限。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还未大范围实现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农户参加保险的意愿不强,农业保险在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中依然任重道远。
4.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有所增强,涉农贷款总量稳步上升
近年来,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不良率持续降低,资产质量得以显著改善,整体风险得以有效控制。改制后的农商行实力大幅增强,较2012年改制前,总资产规模增长了75.5%,资本充足率由11.2%提高到13.7%,拨备覆盖率由87.9%提高到204.7%,不良率由6.3%下降至2.3%,各项贷款余额达3894亿元,较改制前增长了75.7%,市场份额居全省银行业首位。截止2014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7418.2亿元,同比增长17.3%(注13)。截止2014年8月份,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753亿元,其中七成以上贷款投向“三农”领域,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693.59亿元,占比高达71.8%。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涉农业务不断拓展,在支持安徽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基层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5.政府加大了对农村金融体系政策支持力度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为了支持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农发行给予资本补充的支持,对农行实施资产剥离,对农村扶贫贷款给予政策贴息,对农信社实行税收优惠等措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业务。安徽省财政厅对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县域金融机构,按涉农贷款增长超过15%部分的2%给予奖励,以此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
三、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自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安徽农村金融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基本金融服务问题初步解决。但还存在着诸如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功能缺失、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村金融缺乏有效监管体系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一)安徽省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功能缺失
1.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模糊
目前安徽省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农发行在支持粮棉油政策性收购、保护农民利益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将过多的信贷资源集中运用到粮油收购、储备和调销等信贷业务中,与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农发行政策性支农业务的发展仍显不足。尤其是在需要政策性金融大力介入的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改造、流通体系建设等农村公共用品和服务领域,农发行未能较好地发挥其政策性金融的应有作用,在农村金融供给中所起到的功效明显不足。
2.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
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逐渐从农村撤并营业网点,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零金融机构乡镇”。近年来,除了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外,其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农村发放贷款和提供其他金融服务,导致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位严重。中国农业银行近几年在安徽省的分支机构被大量撤并,机构网点逐步从农村收缩,支农功能严重萎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相应减弱。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外流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例如,2014年末全省邮政储蓄存款余额2383万元,但仅有88万元邮政储蓄资金通过农户小额贷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家庭农场贷款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等形式回流农村市场。
3.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非农化倾向明显
安徽省农村合作性金融组织自改革以来,服务“三农”能力有所增强,但在其发展改革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上仍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机构形同虚设。其次,农村合作性金融改革呈现“一刀切”现象,一些地方信用社逐步走向商业银行模式的经营道路,甚至把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投入到收益率更高的城市,逐渐脱离了合作化经营的方向。再次,由于省联社对辖内农信社的行政管理缺乏产权基础,省联社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后,使得其管理呈现出典型的政企不分特征。最后,农信社资金向上集中,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缺失导致其创新动力不足,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仍很突出,同时,安徽省内的农信社还存在着贷款业务非农化问题。
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能力有限
安徽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近几年,安徽省大力推动村镇银行发展,但在落实“三农”服务的责任上,村镇银行所发挥的作用有限。一是由于村镇银行的网点大部分都设立在县城,对农村市场辐射不够;二是虽然村镇银行将其服务定位于“三农”群体,但是在实际运营中其业务重点和中心仍在县城,与其他商业银行争夺客户资源。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存在较多的风险和问题。一方面部分小贷公司涉嫌非法集资或违规吸储等违法犯罪活动,诱发区域性风险,扰论了地方金融秩序。
(二)安徽省农村信贷管理体制问题重重
1.农民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贷款难
因农民难以提供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物,发放贷款过程中重抵押做法客观上造成了农民获得贷款的难度很大。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环境缺失较为严重,难以将农户的货币需求演变为金融需求。即便部分金融机构开办了纯信用农户贷款,但因办理手续繁琐而难以获取信贷资金;且额度很小,很难满足农村企业生产所需资金。
2.缺乏科学的贷款定价机制,农民贷款贵
针对农户的贷款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价价值,也因为农户贷款风险高、收益低,银行往往制定较高的贷款利率,使得农民承担远远高于其生产经营收益率的利息成本。以安徽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为例,一年期贷款利率高达10%,贷款利率远远高于城市,使得农民面临很重的利息负担。
3.农村金融担保体系缺失
安徽省农业贷款专业融资担保机构很少,很难解决农村金融市场融资难的问题。同样融资性担保公司以盈利为目的,在担保的过程中所收取的担保费较高,因此无法解决农户融资贵的问题。另外,大部分担保公司同样要求农户或农村企业对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措施,且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一般只为政府指定的贷款项目提供担保,为农业贷款多提供的贷款几乎为零,导致安徽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基本缺失。
4.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创新力度不足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
/5/5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缺陷..
下一篇
: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问题——以盐..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中国
农村
金融
发展
研究
安徽省
市场
存在
问题
对策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