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会计专业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四)
销售价格:
安徽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战略、目标客户选择及涉农金融产品的设计和推广上具有同质性,极少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层次性的金融需求。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仍然仅仅局限于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等传统金融服务产品,很少有基于产业链金融或者其他创新担保方式贷款;针对农村贫困人口或返乡创业农民工无针对性的信贷服务产品。农信社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动力,缺乏农村市场的深入调研,即便创新也是处于低层次的复制阶段。近年来,很多金融机构开展了各种针对农村土地的一些信贷产品,但由于抵押的法律地位存在的问题,同样难以推广。
(三)安徽省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未建立,金融抑制较为严重
虽然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参与主体较多,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还有地方性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但依然存在着竞争不充分的现象,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垄断地位相对较强。以安徽省寿县为例,该县2014年末各金融结构个人储蓄存款余额为1374095万元,农村信用合作社所吸纳的个人储蓄余额占总余额的37.61%(见图1)。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徽商银行的网点机构基本上均集中的县城和少数几个较大的镇上,农户的个人储蓄存款实际上绝大多数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吸纳,其次为邮政储蓄银行。
图1:2014年末安徽省寿县各金融机构个人储蓄存款余额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寿县支行2014年全县金融机构数据通报
相比于吸纳存款,贷款不平均的情况更为突出,2014年度,寿县各金融机构贷款总额768567万元中的51.2%由农村信号合作社承担(见图2)。同样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徽商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县城及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农户所获得的贷款几乎全部由农信社提供。同时,贷款总额仅为存款余额的一半左右,也充分说明农村金融机构的抽血机作用和农村失血现象较为严重。相对垄断地位可以使得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执行较高的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现象十分严重。这也使农村利率开放政策很难识别农村金融的真实服务成本与农信社垄断地位导致的利率定价过高的差别。
图2:2014年度安徽省寿县各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寿县支行2014年全县金融机构数据通报
同时,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目前也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主要表现在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监管过严格,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十分苛刻,金融创新严重不足。目前安徽省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很少,在期货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上的投资渠道也非常狭窄。继续维持过度重视风险抑制创新的金融体制,根本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也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四)安徽省未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
在农村金融改革之前,农信社数量不多,农村非正规金融不发达,监管较为容易,但目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较为混乱。以安徽省农信社为例,一方面省级政府负责农信社的实际金融管理工作,并全面承担对农信社的金融风险处置责任;同时农信社作为金融机构由中国银监会进行监管,造成监管成本的增加和监管链条的拉长。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和非正规金融变得活跃,监管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监管资源相对不足。作为金融监管主体的银监会大都未在县域地区设立机构,最近一两年仅在县里派驻2—3名人员执行监管职责,很难贴近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状况。同时,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主体的快速发展,金融监管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农村金融监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部分农村金融监管人员缺乏正确的监管理念,日常监管中对风险的识别判断能力不强。三是农村监管方式创新不足。在农村金融监管的实际操作中,仅仅是效仿城市金融监管方式,而没有从农村区域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四、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的成因
造成目前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客观原因,也有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直接原因,还有过分关注风险的金融抑制监管格局等现实原因,问题的存在是各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和农村金融供给障碍的矛盾
1.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农业产业正从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金融需求的种类日益增多,向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的信贷需求延伸,农业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扩展了农村金融需求的边界。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农村金融的承贷主体迅速增加,承贷主体对信贷额度、贷款期限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国家旱涝保收高标准化农田建设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强劲,要求金融机构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使农业科研信贷需求不断增加,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方面的信贷需求逐渐升温。
2.农村金融存在着供给障碍
面对农村金融需求出现的新变化,农村金融供给方面短期内却难以跟上,存在着较多障碍和矛盾。一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贷款难、贷款贵。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机构要求农户提供抵押或者保证担保,而安徽省农村地区尚未建立相应的担保抵押体制。二是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内部制度存在障碍。贷款手续复杂繁琐,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少,且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且金融机构内部缺失激励机制,一时还难以满足当前农村金融服务要求。三是非正规金融组织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运行不规范,内部经营混乱,农村非正规借贷市场高利率现象严重。同时,目前非正规金融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法律的保护。
(二)农业经济的高风险和农户信用低水平抑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1.农业生产的低收益和高风险抑制了金融介入的意愿
农业生产对自然较强的依赖性导致农户借贷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以家庭为单元的经营模式难以克服分散化经营所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农业生产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风险。同时,农户贷款具有单笔数额小,次数频繁的特征,这只会加大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而且整体经济效益小,这与商业银行追求的规模效益也是相悖的。因此农户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资金支持。
2.农户的低信用水平使得金融机构惜贷
农户信用水平较低导致农户贷款的偿还率低,使得整个金融机构担心无法及时收回贷款而不愿意向农户发放贷款。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组于2013年所做的农户借贷抽样调查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还款率为21%,从非正规途径借款的还款率为65%。农户还款率低的原因主要,一是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益使得农户按期还款能力有限;二是农户的信用水平较低,农户拖欠贷款的现象比较普遍,多数正规金融机构不愿在农村发放贷款。
(三)农村金融制度不完善和体制不健全
1.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
一方面,政府长期以来对农村金融体系和金融创新管制过严格,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缺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阶段,但政府在“反哺”的过程中未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2.严格金融管制减少了金融供给的渠道
我国的金融管制还存在着城乡区别,农村的金融管制要比城市更加严厉。例如,从制度上取缔合作基金会,严厉打击地下钱庄,诱导资金流向城市。禁止农村成立新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设立还必须由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发起行,阻碍了民间资本流向农村金融市场,无形中也阻碍了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3.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农村金融体系竞争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农村地区金融供求矛盾尖锐的重要原因。虽然近年来,我省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但是,大型金融机构基本上处于相对垄断低位,缺乏充分的竞争机制使得安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也很难多渠道吸引金融资源。
(四)安徽省农村金融改革中未做到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
1.自上而下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矛盾
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居于主导地位,虽然试点成功了,但推广起来却很困难。以村镇银行为例,是在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大力协助下取得试点成功,但是推广起来却需要行政命令。总体来说,安徽农村金融改革之所以问题不断,与我国渐进主义改革中用的自上而下方略,与需要更多考虑基层政府、民间自发力量的自下而上方略之间的冲突密切相关。针对农村金融改革,国家设计了比较完整的方案,但是改革结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方案的执行情况。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之所以很难,主要还是没有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做到有效结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
/5/5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缺陷..
下一篇
: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问题——以盐..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中国
农村
金融
发展
研究
安徽省
市场
存在
问题
对策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