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二)

降低水中有机物含量,分解有机大分子,改善有机物的可生化性。(3)高锰酸盐或高锰酸盐复合药剂氧化。高锰酸盐具有强氧化性,不仅能分解大分子有机物,还能去除卤代物前提物质、控制氯化消毒副产物,有效杀灭藻类,同时具有除嗅、除浊的作用。
 2.2.2 吸附法预处理技术 
 吸附法预处理技术是指在常规处理工艺前向水中投加吸附剂,利用其强大的吸附性能,改善混凝沉淀效果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4]。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天然粘土、硅胶、分子筛、氧化铝和沸石等。其中用的最多的是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和臭味有较强吸附作用的活性炭。但是粉末活性炭参与混凝沉淀过程后,残留于污泥中,目前尚无很好的回收再生方法,致使处理费用较高,难以推广应用[5]。
 2.3在传统工艺后增加深度处理技术  深度处理技术是指在常规工艺后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常规工艺不能有效去除的有毒有害物质加以去除。当前应用的深度处理技术主要有:活性炭吸附技术,电化学技术,膜分离技术,生物活性炭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等。
 2.3.1活性炭吸附技术
 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多孔隙这一特点,对水中的小分子有机物具有很好的吸附。但也有其局限性:活性炭价格昂贵,当吸附饱和后需要进行再生或者更换,运行费用高,难以大范围推广使用[1,4,6]。
 2.3.2电化学技术
 电化学方法是当前世界水处理领域内的一种新型水处理方法。具有处理过程清洁,反应条件温和,易于和其他方法组合等优点[7]。张惠灵[8]等采用电凝聚法对微污染水中的细菌、浊度、CODMn的去除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凝聚对微污染水中的浊度、细菌能有效地去除,同时对CODMn具有很强的降解作用。
 2.3.3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以能够有效截留污染物、细菌和病原菌,具有出水水质稳定,沾地面积小,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而在水处理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膜分离技术可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四种类型。
 微滤和超滤技术能有效去除水中的颗粒物、浊度、细菌和胞囊,但对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去除率不高,必须和其他工艺联用才能保证出水水质[9,10]。
 纳滤膜的分离性能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对于微污染水中低分子量有机物和无机盐有较高去除率[11],并能保留对人体有益的单价离子。
 反渗透膜能有效去除水中的各种污染物,但同时也去除了水中的矿物质,长期饮用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重要影响。
 2.3.4生物活性炭技术
 生物活性炭技术可看做是生物氧化能力和活性炭吸附能力的组合,活性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微生物的氧化作用能起到延长活性炭使用寿命的作用。但由于微生物的存在,进水水质和温度对这一工艺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0,12]。
 2.3.5光催化氧化技术
 光催化氧化是以光化学特性和催化活性很好,且性质稳定TiO2为代表的n型半导体为敏化剂的一种光敏化氧化[4]。能氧化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最终产物是CO2和水。光催化效率取决于催化剂的作用,目前常用的催化剂有TiO2、ZnO、ZnS、CdS 等。
3  结论
 随着工业的发展,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我国大部分地区水源水污染状况日益加重,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已不能满足人类饮水安全的需要。针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问题,国内外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具有成效的处理工艺,各具特色但又都存在不同的问题。强化常规工艺投资少,但处理效果尚有不足;在传统工艺前增加前处理过程可以提高污染物处理处理效率,但也存在化学药剂投加量增加,污泥量增多等问题;在传统工艺后增加深度处理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出水水质,但所用材料普遍价格昂贵。总而言之,目前尚无比较完美的处理工艺来达到既保证出水水质,又具有投资少适合大范围推广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斐, 李磊, 徐炎华.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672-4673,4685.
[2] 叶少帆,王志伟,吴志超.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J].水处理技术,2010,36(6):22-28.
[3] 张宝军,冯启言,张雁秋.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2):30-33.
[4] 宁海丽,朱琨.微污染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2):98-100.
[5] 郑洪领,王龙,宗逸君.我国微污染饮用水处理技术应用进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23(6):533-547.
[6]吴晓诚,段晓军.微污染水源处理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9,36(8):177-178.
[7] 何绪文,龚彦宇,王培京,等. 电化学法用于微污染水脱氮处理实验[J].环境工程,2009,29(2):5-7.
[8] 张惠灵,伊江明. 电凝聚对微污染水净化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6,6:6-9.
[9] 张玲玲, 顾 平. 微滤和超滤膜技术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研究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08,28(5):103-108.
[10] 赵华,郭礼宝,李源. 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09,6:13-16.
[11] 孔繁钰,胡海修,梁恒国等. 膜分离技术处理微污染原水的研究进展[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7-8.
[12] 东刘成,陈洪斌. 微污染源水生物处理的研究和应用[J]. 净水技术2009,28(2):6-10,63
作者简介:杜黄金(1985—),男,助工,联系电话:15981923295。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相关论文
上一篇雨水利用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 下一篇地铁车辆基地给水及消防设计要点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污染 水源 水处理 技术 研究进展 2011-10-14 11:50:59【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