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经济类
试述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XCLW116186 试述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一、内容摘要
二、储蓄的含义
三、投资的含义
四、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五、储蓄、投资和理财
六、储蓄、投资与消费
七、总结
一、内容摘要
人人都有储蓄,人人都想要投资,然而,储蓄与投资,又如何能在生活中兼得益呢?
当你知道有储蓄这个东西的时候,你知道投资了吗?而当你在投资的时候,你顾到储蓄了吗?
储蓄与投资,两个并不难理解的词,但在生活中,运用起来却也不容易。
二、储蓄的含义
储蓄,顾名思义,就是存钱,把钱放到银行里,交给银行管理,这就是储蓄,在储蓄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享受到一定的利息收益。
在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储蓄,中老年人尤多,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他们,选择储蓄是一个良好的保障。
三、投资的含义
投资,一个涵盖各方面的词。其实并不难理解,就是将拥有的财富分配到各个方面,可以是股票市场,可以是外汇市场,可以是房地产,也可以是期货市场,等等。
而投资,必然会和风险联系在一起,有了投资,就必须承担应有的风险。
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同时,人们对投资也越加热忠。投资,有盈利也有亏损,这是同时存在的。
四、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储蓄和投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同一笔钱的两种称呼(对存钱的人来说叫储蓄,对借这笔钱用的人叫投资),这不同于并列关系。
那么,投资等于储蓄吗?
正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两个轮子的车不会跌倒一样;大家都会用钱到市场上去选购商品,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用钱可以选购任何一种商品。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不成其为“问题”,可是实际上这是货币经济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在以货易货的市场上,如果要用羊去换别人的斧,首先必须找到市场上有斧的人。其次要知道他是否正需要羊,最后才谈得上以什么比例来交换。有了钞票,买卖双方都大为方便,但钞票并没有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即消费者用掉的每一件商品没有不是生产者生产出来的;而且生产出来的每一件商品都应该被消费掉。所以每一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数量上必须保持平衡,而且要有一条渠道使这种商品供需的双方能互相找到对方。
在完全是计划经济而没有市场的国家,可以安排生产衬衫的工厂生产一万件“最优”牌衬衫,同时将一万张分配券发出去,这样不会发生供需数量上的不相等。可是在消费者有权选择商品的市场经济中,要使每一种商品供需相等便远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撇开许多市场调查和预测,在市场经济中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让价格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企业和消费者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价格就可以起到平衡供需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价值规律:供过于求的产品价格下跌;供不应求的产品价格上涨。根据美国的经验,价格的信息作用和激励作用可以解决在钱的持有者有选择自由的条件下,每种商品保持其供需相等。虽然在这个调整过程中需要社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有不少企业莫名其妙地破产倒闭,大致也有同等数目的企业莫名其妙地发财致富。总的看来,这一现象并没有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大障碍,相反,它倒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机制。钱可以选购任何一种商品,保证有钱就有东西。不会发生“虽有资金却缺乏物资”的现象。
可是,如果消费者拿了挣来的钱不到市场上去选购商品而是将它储蓄起来,问题的性质就起了变化。此时不再是个别商品的供需失衡,而是总量的失衡。即总的购买量少于总的生产量。
要理解储蓄引起经济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懂得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的人都从社会获得了大体上相当于他所创造的财富的钱。所以当他虽然参加了生产,但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转变为财富时,或者说他虽然制造出了产品,但消费者因为把钱储蓄起来而不去购买时,他将得不到收入。 在一个由中央控制的经济中,情况完全不同。因为社会成员得到的收入与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无直接关系。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一个由领导分配购买力的社会内,领导负责每个成员的衣、食、住、医疗、教育等,另外再给一点零花钱,每个社会成员的收入与他创造的财富无关。如果社会成员把零花钱存起来而使购买总量小于生产总量时,领导可以增加每个成员的货币收入(例如增加“薪水”),从而注入额外的购买力,使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保持平衡。日后一旦人们将储蓄重新投向市场时,主管可以用各种方法约束购买力,包括限制百姓的货币收入(降低工资或裁员),提高物价水平,从国外进口商品以增加供应等等。在一个由千百万个消费者和生产者分散作决策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政府也作为分散决策者之一参加市场中的买卖,但它既不能控制工资,也不能决定物价。当消费者因储蓄而减少购买时政府无权命令雇主增加工资。相反,如果产品卖不出去,雇主只会减少雇佣,或降低工资,使社会上的总购买力进一步消弱,造成恶性循环。衰退便由此产生了。
然而,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储蓄原是每一个家庭都在从事的经济活动。因此从全社会来讲,家庭消费掉的产品价值永远比生产出来的价值小。这里的差额是生产出来不用于家庭消费而用于基本建设的产品。因此我们发现,家庭的货币储蓄总额必须等于全社会的投资总额。当这二者相等时,社会上生产出来的商品总值全部都消耗掉,或者用于家庭的日常消费,或者用于基本建设。可是问题恰恰在于家庭储蓄总额未必等于社会投资总额。家庭的储蓄总额是由各个家庭独立决定的,而社会的投资总额是由各个企业家独立决定的。家庭将储蓄的钱存入银行,企业家作出投资决定后从银行借钱去搞基本建设。但存进银行的钱未必等于从银行贷出去的钱。在计划经济国家里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间题,因为计划中的基建项目由国家决定,他可以做到投资额等于储蓄额(再加上国家代替家庭储蓄的钱,也就是国有企业的利润,它也可以分配给企业的主人,即全体人民)。仅当投资部门不遵守国家计划决策,例如各工业部投资超过计划指标或少于计划指标时,储蓄才不等于投资。即使发生这样的情况,国家也可以及时调整基建规模而使二者保持平衡。
美国在 1929 年 10 月开始发生的令人谈虎色变的大萧条还不仅仅是因为投资低于储蓄。如果仅仅由于这一点,它只不过是一次比较严重的衰退,这种衰退在美国历史上早已发生过许多次。由衰退演变成为大萧条主要是另外两个因素促成的,第一是百姓听信谣言,纷纷到银行里挤兑,第二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减少了货币供应,使资金更短缺,物价降低,企业家更不愿投资(存钱获利比办企业获利大)。最近(1991 年)国际商业信托银行因发生巨额贪污,资金不足以抵债,造成存户的存款不能兑现。如果存户有灵通的消息,就可以事先将存款提出来避免损失。1930 年 12 月初,群众在经济衰退造成的恐惧心理影响下,听信谣言,到美国银行(事实上是一家普通的商业银行,不过起了一个大名称似乎是美国政府开的银行)去挤兑。美国银行因此倒闭,结果引起一连串小银行雪崩似地跟着倒闭。银行倒闭给工商业和储户双重打击,经济进一步收缩,给衰退雪上加霜,当时美国银行界未能挽救这家殷实的兄弟,据说是因为人事纠纷,歧视犹太人的偏见,再加上同行的忌妒心理所造成。按照银行界的惯例,任何一家银行受到挤兑威胁时,只要他在经营中信用良好,他有权请其他银行借钱给他对付一时的周转困难,其他银行也有义务这样做,因为这对大家都有好处。可是当时这种惯例并未成为一种制度,结果导致衰退发展为大萧条。后来有鉴于挤兑对金融界造成威胁,美国法律规定大多数银行必须对储户的存款保险。万一银行倒闭,存户不会吃亏,这就消除了挤兑的根源。
当时这家美国银行破产后,将它的资产拍卖清理,拍卖所得显然低于资产的真实价值,何况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最后对储户的每一元钱偿付了92.5 分。这说明如果储户不去挤兑,他们一分钱也不会损失。
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30 年代的大萧条是两个额外因素所诱发,即挤兑银行和减少货币供应。
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去理清投资与储蓄。例如,我拿了一万元放银行作定期存款,有利息收入,存钱的动作视为储蓄,而利息收入又可视为是一种投资。但如果我拿一万元买股票,即是投资,纯投资,无储蓄概念。
所以,投资与储蓄,是联动在一起的。储蓄是投资的基础,投资是储蓄的发挥。
五、储蓄、投资和理财
储蓄、投资和理财,三者在紧密相联的。投资属于理财的方式,而储蓄,是投资的基础。
汇通网2010年9月9日讯,一个被网民称为“理财帝”的人物蹿红网络,原因则是此人写的一篇“月收入2000元,能吃得健康,还能兼顾交友和学习,而且每月还有500元存款”的帖子受到了许多网民的追捧。虽然文中介绍的理财方式都还只是“入门级”方法,但理财意识已很清晰。而这篇帖子的走火,也恰恰说明了广大民众对理财意识的需求。特别是在CPI高居不下的今天,理财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越发重要的一部分。但投资不等于赌博,理财不等于储蓄,冲动和盲目都是大忌,在制定自己的理财计划之前,还需要先了解一些理财的误区。
误区一:自认无财可理
谈到理财,许多人都会觉得动辄上十上百乃至上千万才有理一理的价值和需求。很多人都对记者反映道,自己一个月有时候赚的还没有花的多,有什么财可以去理?其实不然,记者身边就有两个很鲜明的例子可以对比一下。
小黄刚毕业一年有余,找到一份广告策划的工作,月薪在3000-3500元左右。家庭条件也不错,因此不需要补贴家庭。所以衣服购置、健身、购买喜爱的电子产品、朋友聚会、日常娱乐占了她大部分的开销,粗略算下来,如果没有其他大的开销,每个月能结余大概500多元。
小李跟小黄毕业于同一所大学,早小黄一年毕业,找了份收入一般但较稳定的工作,月薪1500元左右。而小李虽月收入不高,但一切从简,基本消费只有800元,又没有抽烟喝酒等其他嗜好,喜欢看书,每月花费100元左右买书。这样算下来,小李每月的开销大概在900元,半年能节余3000多元。此外他还把其中的3000元转成了一年期定期存款,每年到期不取,自动续存。他向记者表示,等凑够了5万元就准备去买一些保本型理财产品,比单纯存在银行收益会高一些。
从上面的对比很明显地看到,小黄并不是没有钱可以理,而是根本没有理财的意识。理财的数额不在多寡,而在是否有理财的意识。
误区二:有财但不需要理
许多年轻人抱着这样一种观点:虽然自己也不是每个月底都把薪水花得精光,但自己一样过得很好,而且每年还能够剩笔资金用来旅游或者购置奢饰品,何必让自己辛辛苦苦去制定什么理财规划呢?就算捉襟见肘了也可以找父母救济一下啊。
专家指出,虽说有钱就花,没钱就不花这种生活方式是比较随心而且安逸的。但作为年轻人需要目光长远一些,若干年后会面临买房,即便家里已经准备好婚房,也面临装修。此外,当下结婚的开销也是一笔巨大的数字。姑且是否还需再准备购车款不说,如果家人突然得了大病,需要很多钱来医治时,也会直接导致家庭经济崩溃。
因此,需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要懂得未雨绸缪,遇到问题可能就会是另一种结果。不论收入是否真的很充足,都有必要理财,合理的理财能增强自己和家庭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也能使自己的手头更加宽裕,生活质量更高。
误区三:小钱嫌麻烦 大钱又没有
有这种想法的民众一般都已经有了理财意识,只是因为眼高手低,觉得辛辛苦苦制定理财计划,但因为本金比较少,最后带来的效益微乎其微,感觉收入远远比不上付出,所以等资金攒充沛了再进行理财。
王女士就曾经向记者表示:“我有5万块钱一直存的都是活期,我也不是不知道存7天通知存款年利率会比活期高出0.99%,可为这不到1%的利息,我每次用钱都得提前这么多天预约,忘了预约还不能取,还不够我麻烦的呢。”
专家指出,大钱固然带来的收益会比较显而易见,但也不能忽略“积水成河”的小钱,能够存积蓄其实就已经是理财了,“从少到多”就是理财最深层次的含意。即便每月几百元也是可以照样理财的,比如基金定投,为自己做份保险计划等等。基金定投最低起投金额每月只需100元。另外,如果想一次性投资,则可以选择一次性购买基金或银行理财产品。
误区四: 只要赚的多 理不理财无所谓
当下高收入群体中也存在着大量不会理财、不愿理财的人士。大部分都抱着的观点就是:反正我挣的多,即便大手大脚地消费都花不完,何苦还难为自己制定理财规划呢?
专家指出,这部分人群往往已经不用为买房、买车、结婚等高开销项目发愁,但需要注意的是,当下挣得多并不代表一辈子挣得多。特别是许多经商的群体,也许生意好的时候可以赚个盆满钵满,但不能忽略其存在的不稳定性。也许现在挣得多,那么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呢?乃至退休后呢?是否能依然保持目前的生活品质?因此,资产管理也讲究可持续发展,而理财则是最有效的方法。
储蓄、投资与理财,必须放在一起去看。
六、储蓄、投资与消费
中国经济网北京2011年2月23日讯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尼尔森公司开展的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四季度消费者的储蓄意愿比重持续上升,使其作为理财的首选地位更加稳固。
59%的消费者把银行活期/定期存款作为最主要的理财方式,比三季度上升了7个百分点。未来12个月,有39%的消费者将继续增加储蓄。排在第二的理财产品是人寿保险,比重为28%,比三季度减少了6个百分点,未来12个月有15%的消费者将在这方面继续增加支出。此外,选择保险投资产品、基金和教育投资产品的消费者也分别占到20%、11%和11%。没有任何投资行为的消费者为26%,比三季度减少3个百分点。
分城乡看,农村地区的消费者投资行为较为单一,其中,63%的消费者选择银行存款为其主要的投资方式,比三季度大幅增加了13个百分点。此外还将钱用于人寿保险(13%)和保险投资产品(10%)。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投资方式明显比其他城市丰富的多。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的消费者选择人寿保险(36%)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中部消费者乐于储蓄的比重较高,达到63%,比三季度大幅增加10个百分点;西部消费者选择保险投资产品(28%)的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没有任何投资行为的消费者比重最高,达到了45%,比三季度大幅增加了15个百分点。
分年龄组看,在小于60岁的消费者中,超过半数的人选择将余钱用于银行活期/定期存款。年龄小于30岁的消费者选择银行理财的比重最高,达到10%。而中青年消费者的投资方式相对较为积极,30-39岁之间的消费者乐于投资股票、基金和保险投资产品,40-49岁之间的消费者相对乐于投资人寿保险。60岁以上的消费者没有投资行为的比重最高,达到了47%。
从上面的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们都乐于将钱存起来,即为储蓄,投资的人并不多。无论是储蓄还是投资,都要有消费者,即主体,而如果消费者储蓄多,投资就少,投资多,储蓄会相应减少,投资与储蓄基本呈反向趋势。
消费、储蓄与投资,是相关联的三个概念。消费了,人们口袋的钱就少了,用于投资与储蓄的钱也必然少了,而储蓄和投资,相反地,会减少消费。
七、总结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储蓄与投资不是两回事。
凯恩斯及其学派把储蓄与投资看作两回事:前者是漏失(leakage),使消费减弱因而导致不景及失业;后者是注入(injection),因而增加经济活力。该理论说,一个经济的意图储蓄量与意图投资量在边际上相等是均衡点。这分析说,虽然可以观察到的储蓄与投资难分,但意图的可不一样,后者只能在均衡点上相等。
弗里德曼曾经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问:一位仁兄花巨资购买了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是消费呢,是储蓄呢,还是投资?答案是三者皆是,只是消费那部分通常不大。油画挂在墙上,每次观看或让亲友欣赏是消费。原则上该画作可以租回来,付出的租金是消费。不租,自己买下来,挂在墙上,每天放弃了的租金收入,或放弃了的利息,是消费。余下来的画价所值既是储蓄,也是投资。储蓄与投资皆可赚可蚀,该画价的上升是投资或储蓄的回报。当然有机会亏蚀,但收藏艺术作品的人一律希望其价上升,或希望在通胀下保值,消费只是放弃了的利息。拥有该画作的物权带来的满足感有其所值吗?当然有,但任何储蓄或投资或多或少会带来类同的满足感。
把钱存放在银行是储蓄,但也是投资,有利息的回报。银行一定要转贷出去给其他消费者或投资者才可以不亏蚀。银行不付息或负利率的情况出现过,但那是起于货币政策有所失误。把钱藏在家里,放在床下底,不用,称作贮藏。这是最接近凯恩斯学派的“漏失”概念。
不少人奇怪地在家中贮藏着很多钞票。这种行为,如果只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出现,或许贪污是原因。我认为凯恩斯及其学派把储蓄与投资作为两回事看,主要因为不同的投资对就业与物品产出往往有着很不相同的效果。购买土地是投资(也是储蓄),但如果购入土地的人不动土,只是持着土地等将来,对就业半点贡献也没有。很多投资(储蓄)事项对就业与产出的贡献不大,这些贡献的大、小分歧项项不同,可以有很大的变化,说之不尽。
引起混淆的关键似乎是:当经济不景,或前景不明朗,或有战乱的恐惧,很多人会避去投资于产出或增加就业的项目。他们会偏于转向不事产出物品的投资,因而减少工人就业的机会。自卫的行为可能被凯恩斯学派视作储蓄的意图增加,投资的意图减少。这看法不对,因为只是改变了投资(储蓄)的性质。另一方面,说“自卫”的行为会导致消费下降却没有错。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前景不对头时较多的投资者会采取自卫行为,因而增加失业的看法是不大正确的。正确的看法,是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投资于物品产出不容易脱身而拿回自己的投资。转向较为容易脱身回本的项目,对就业与国民收入皆不利。这可不是因为投资的意图下降了或储蓄的意图上升了。
总的来说,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
参 考 文 献
1、://.fx678.com
2、新浪财经网
3、://finance.ifeng.com/opinion/fhzl/20100831/2570756.shtml
4、张五常 《储蓄与投资不是两回事》
5、上海理财周刊社 《理财周刊》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BOT投资与运作
下一篇
:
试述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储蓄
投资
关系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