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经济类
四川贫困地区如何通过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
XCLW115252 四川贫困地区如何通过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饿理论分析
二、四川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三、在四川贫困地区如何推动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内 容 摘 要
贫困地区能否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已成为制约四川建设经济发展高地目标的重要因素。四川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迫切要求改变思路, 集中有限资源, 发挥最大效力, 以特色产业集群和人才培养为立足点, 实现四川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四川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四川贫困地区如何通过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32年来, 四川省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 GDP)完成16898.6亿元, 居全国31个省、市、区第8 位。但不能忽视的是, 目前全省还有63个国定、省定贫困县, 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贫困地区能否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已成为制约四川建设经济发展高地目标的重要因素。四川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迫切要求改变思路, 集中有限资源, 发挥最大效力, 以特色产业集群和人才培养为立足点, 实现四川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具有空间上的集聚性、生产上的专业性、协作上的关联性等特征。其以特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 使产业集中化、网络化和植根化, 是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 1]。
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增强企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优势能把各个企业、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网络, 集聚各种人才、信息, 形成整体规模效应, 避免单个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足、竞争力不强问题。
2.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有利于推动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 形成区域创新能力, 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更新, 克服产业过早衰退。
3.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产业集群可通过群体集聚实现“乘数效应”, 增强区域经济关联度,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形成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数千个, 在沿海几乎每一个经济发达县都有一个或多个产业集群, 有的集群产值达到上百亿元甚至近千亿元, 这些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版图中最活跃的力量。而在当前日益开放的经济背景下, 产业集群作为新型工业化的载体, 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例如十年还戴着“贫困县”帽子的夹江县利用当地盛产粘土的优势, 大力发展陶瓷产业集群, 使夹江迅速成为我国西部规模最大的瓷都, 工业经济攀升迅速[2]。因此, 四川贫困地区有必要借鉴经济相对领先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按照非均衡发展战略, 以要素聚集为手段, 立足资源禀赋, 选准主导产业, 依托现有工业企业, 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提升其竞争优势, 使贫困地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二、四川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根据区域经济学家G.迈达尔提出的“累积因果论”, 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 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 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但同时它会进一步遏制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主要表现:一是阻碍不发达地区的资本积累;二是使人才回流到发达地区, 使不发达地区缺乏人才,;三是竞争能力无法与发达地区抗衡。由于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和乘数效应带来了发达地区的“累积优势增加”,不发达地区的“累积劣势增加”, 差距会不断扩大。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 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两极分化。从上述理论出发, 四川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要依靠成渝经济区或者经济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可以说是周期漫长, 效果微弱;而上级政府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只能是因素之一[4]。因此, 四川贫困地区必须寻找自主发展的特色道路, 而不是等待发达经济地区的辐射。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的时候, 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 几乎都是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放到那些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区域和产业, 让一部分地方先发展起来。因此, 在各种发展资源都比较匮乏的四川省贫困地区, 更重要的是必须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改变现有产业分散发展的状况, 而代之以与本地特色资源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式的发展,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再以集群产业的发展, 实现对区域内其他产业和地区的辐射带动。
三、在四川贫困地区如何推动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以产业集群为导向, 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四川贫困地区由于受小农意识和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 人们注意力更多的是关注“官场”而不是关注“市场”, 人们更多的是“政治人”而不是“经济人”, 往往一味地想着瓜分财富、分享财富, 而不愿积极主动地去创造财富。为了切实改变这一现象, 必须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导到创造财富、做大蛋糕上来。各级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大党员干部的观念更新、思想解放、素质提高对提高社会风尚和引导社会行为至关重要。从发展现实看, 影响一个区域发展主要是五大要素, 即: 区位、资源、政策、人才、机制。作为贫困地区地方政府, 对这五大因素都可通过创新进行改善,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但根本的动力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 激发内部发展活力; 要注重通过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 把市场无形之手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把政府掌握的资源效用运用到最大化; 把广大民众发展的积极性调动到最大化[5]。因此, 贫困地区各级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以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为导向, 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干预, 科学规划, 定位特色主导产业
贫困地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相对较低, 单独依靠市场和企业自身力量难以形成足够的产业集聚,必须加强政府干预, 抓好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 包括区域产业发展的定位、主导产业以及产业的优化布局。通过要素聚集, 配齐“短板”。采取分阶段管理的方法, 对不同成长阶段的集群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不同的政策。对没有集群的地方,政府要在引导上下工夫; 对处于萌芽状态或已初步形成的集群, 政府要在对其成长潜力进行评估的基础上, 制定鼓励政策, 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 对于已成熟的集群, 政府应把重点放在鼓励集群产品创新、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上。集群可在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及这些部门内很多分支产业中形成。在农业内部, 可发展养殖业集群、特色种植业集群: 在工业内部有更广阔的空间可利用, 日用消费产业、与大企业相关的生产资料加工产业和零部件生产部门都是小企业和集群的用武之地, 特别是在循环经济建设中集群可发挥独特作用。比如巴中市所辖的三个县都是国贫县, 应立足绿色资源优势, 打造统一的生态品牌, 延伸产业链,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和白酒等食品产业集群, 同时依托天然气资源优势, 努力争取政策支持, 打造天然气产业集群。政府要引导集群内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重视发达地区迁移的产业, 重视引进产业链较高附加价值的环节, 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对整个产业链的整合与规划。
(三)积极引导, 分工协作, 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产业集群具有和大企业竞争的能力, 通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 可以营造出区域的品牌、国家的品牌。政府要引导大小企业分工协作, 分享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带来的好处, 改变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松散的买卖关系, 形成共生关系的共同体。同时, 积极探索依托产业集群区的集体商标、地理标志或骨干龙头企业名牌, 以地方特色为旗帜, 共同塑造区域品牌。将区域品牌作为区域内所有企业发展的共同资源, 是解决贫困地区缺少名牌的有效方法。贫困地区政府应制定中长期的集群品牌发展规划, 明确定位, 提升内涵, 致力打造独树一帜的品牌特色, 逐步形成全国性乃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要整合集群内有效资源, 合力打造区域品牌,实现共建共享共保。职能部门或产业协会要承担品牌建设、维护和推广职能,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要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 把打造企业个体品牌与区域品牌有机结合, 尊重品牌, 维护品牌, 防止品牌丢失。要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 形成多层次、高效率的集群品牌传播网络, 扩大品牌影响。要引导集群内企业提高品牌运作能力, 通过品牌输出扩大规模, 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上借下选, 内培外引, 充分聚集人力资本
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产业集群创新最宝贵的资源。应积极建立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机制, 大力培养、引进、储备和使用各类创新人才。在短期, 贫困地区可以通过“上借下选”, 即向上级机关、发达地区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借用一批人才, 通过公开招考, 迅速引进一批人才; 在长期,则应通过“内培外引”, 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人才, 通过事业、机制吸纳人才。贫困地区应结合当地的人才供需特点, 积极建设吸引和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和人才的环境, 同时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建设适宜于创业发展的人才环境和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多渠道引进英才; 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内外都有品牌、有技术、有效益的开发机构和骨干企业, 增强他们对高素质科技人才汇聚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产业集群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企业家的培训, 不断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 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人才培训网络; 最后要改善高层次人才待遇,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从而提高贫困地区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四川贫困地区要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参观交流、企业家协会建设等手段, 着力提高经济主体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培养视野开阔、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企业家团队。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兴起的机关干部下海 热, 也是形成、培养稀缺企业家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 这种方式对今天的贫困地区同样也值得借鉴。
(五)完善硬件, 重视软件, 打造良好投资环境
除了配套政策以外, 与发达地区相比, 贫困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尤为明显。一方面要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的硬件环境, 加强交通、通讯、能源等产业发展基本载体建设, 重点建设对产业发展拉动力强、辐射面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进一步完善投资硬环境, 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另一方面, 也要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以生态自然环境和治安社会环境为起点, 逐步优化产业配套能力、融资、商业信用和人文环境。同时结合各地的实际,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 依靠科技, 突出特色,打造富有特色的家乐,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副产品等。通过优化投资软环境, 促使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的积聚, 改善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实现四川贫困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德灿.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推进四川新型工业化[ J] .理论与改革,2008, ( 3) .
[2]曹廷贵,孙超英.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基于马克思市场起源说的逻辑展开[J] . 理论与改革,2007,( 2) .
[3]程青兰. 巴中发展思路的战略选择[N],巴中日报,2008-06-05.
[4]邹再进.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轮——以青海省为例[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147-162.
[5]李晋东. 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J] . 安徽科技,2004,( 1 ).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信息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
下一篇
:
我国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四川
贫困地区
如何
通过
特色产业
集群
实现
跨越式
发展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