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己成为我国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之一,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 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加工贸易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外资和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我国加工贸易拉动GDP增长约0.84个百分点,到2010年,加工贸易净出口3229亿美元,占同期GDP名义增加值的6.4%。今后,加工贸易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仍将对我国经济发挥较大的拉动作用。
1. 创造了大量的贸易顺差
加工贸易的发展直接导致外贸额的增加。2011年底,我国在全球贸易大国中排名第2位,仅次于美国。自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我国进出口额中首次过半,之后始终占据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半壁江山;且出口持续大于进口,保持外贸顺差。2010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口4174.3亿美元,出口7403.3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47%。同年,国家外汇储备达到28473亿美元。加工贸易的发展为我国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
2. 大量吸收和利用外资
当前,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在华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2010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9709亿美元,增长27%,占同期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3.9%。实际使用外商投资金额105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比重有所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已不仅仅是一种贸易行为,更重要的是它与利用外资相联系,是我国参与国际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加工贸易的发展既是我国吸收外资取得重大成就的体现,也是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内容。
(二) 推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
加工贸易发展初期,我国加工技术和相关配套产业的缺失,导致加工装配业务,技术比较简单,原料或关键部件大多数依赖进口,只是简单组装和加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我国加工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出口中,附加值高的产品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其对国内配套需求的带动作用也明显增强,我国进料加工出口一直大于进口,且出口与进口的差值逐年大幅度增加。进料加工进出口差额的增加直接反映了加工出口带动的内需量的迅速扩大。由于国内配套产业的加工技术水平逐渐达到外资企业的要求,高新技术产品的零部件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本地化采购,实现产品配件和工艺的配套成龙。提高了产品本地化的程度,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以机电加工贸易为例,其所用零部件有80%-90%左右通过零部件本地化采购,通过进口替代可降低成本20%以上。
(三) 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为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加工贸易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也带来了新产品和新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目前,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统计,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机电产品1170亿美元,增长32.5%,占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65%。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9334.4亿美元,增长30.9%,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达到59.2%。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加大,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加工贸易产品档次逐渐提高。
此外,加工贸易还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奠定了基础。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尚处于成长阶段,相当一部分国产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水平达不到国际平均水品,在这种情况下,发展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可以迅速积累资金、技术,利用外资扩大国内外两大市场,为今后发展本国高新技术企业打下基础。从下图可以看到,2003年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其中来料加工规模始终较小,主要是外资企业进料加工比重较大,2003~2010年加工贸易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始终保持在80%~90%之间。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带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图 2- 1 2003~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各种贸易方式分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网站。
(四) 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面临的就业问题一直十分严峻。而加工贸易的发展正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这大大促进了我国就业率的提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城市,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农村收入。据统计,2004年,仅广东省的7.1万家加工贸易企业,就吸收就业人员超过1300万人。加工贸易不仅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还对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做出了贡献。一方面,大量农村低素质人口进入城市后,开始从事机械,电子,纺织等各个领域的加工贸易,从普通的农民成为了各领域的熟练工人,通过学习和培训甚至成为中高级技师。另一方面,全球500强等跨国公司纷纷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建立地区总部,普遍实行本地化的人才策略,培养了大批适应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三. 当前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加工贸易结构不合理,缺乏自主创新和品牌意识
我国加工贸易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很高,但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加工比重较小,且缺乏自主创新品牌意识,一直依赖廉价劳动成本将不能长久满足海外市场激烈的竞争。
1. 劳动力比较优势正逐步丧失
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发挥比较优势。然而,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加剧和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成本持续升高,另一方面,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日益壮大,如一批东南亚国家,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都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出口加工区,吸引外资发展加工贸易,而且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更为廉价。因此,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模式将日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使得我国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2. 不注重产品研发和品牌意识,缺乏自主创新
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差距悬殊。在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只向东道国转移适用技术,一般不会向东道国输入国际高尖端的技术,而我国的加工贸易普遍缺乏拥有核心技术和自有知识产权,技术水平低,缺乏品牌意识,利润率较低。根据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在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下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微笑曲线”为U型(如下图3-1),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设计,属于全球性竞争;右边是营销服务,主要是当地性竞争。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聚集在两端即设计和销售,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加工、制造附加值最低,据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创造知识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①。在国际分工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拥有强大的设计研发实力和营销网络,而我国主要从事一般部件生产制造及加工装配工作,如美国的苹果公司,研发投入占其销售额的7.5%左右,并投入大量资金在全球各国的主要城市建立展示大型专卖店,牢牢把握终端消费者,赚取高额利润约50%~60%。而产品生产环节主要由台湾富士康集团设在中国大陆的工厂负责代工,只获得2%左右利润。可见,我国的加工贸易缺乏拥有核心技术和自有知识产权,技术水平低。
图3-1 微笑曲线理论图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